yilingche 发表于 2009-7-23 15:33

第一次平台交流活动内容分享(转)

案例
2008年3月20日,案主W女士因为其丈夫在家里对其暴力,向社区民警报案,社区工作站调解员介入,21日转介于社工。据初步了解,该家庭为组合家庭,L先生离过一次婚,与16岁的儿子一起生活,2002年与初次结婚已35岁的W女士组成家庭。婚后,夫妇两人都未参加工作,主要依靠女方存款及男方姐姐支助。同时由于夫妇由朋友介绍结识短时间而结婚,共同生活期间双方对彼此的性格、生活习惯都存在很大的不适应,两人经常为生活中的琐事而争吵。自2005年W女士宫外孕流产手术后,两人的关系更一度陷于困境。并接连发生了L先生打W女士的事件,并在社区警务室立案进行了调解处理。此次暴力事件已经升级到夫妇双方坚决提出不一起生活,并要求社区工作站对他们离婚的条件进行调解。
其他情况:
1.案主L先生的第一次婚姻状况。第一次婚姻期间,L先生做贸易生意,前妻在南山工作,一家人在姐姐家里居住。98年左右妻子突然不辞而别,两年后经案主催促办理离婚手续。之后多年不曾与案主及其儿子联系。自案主再婚后,前妻开始与儿子联系,并定期探望儿子,近年并提出要带儿子到香港生活。儿子现是一名初二学生。
2.与现任妻子。
据社区民警记录了解,在2006年尾妻子因为被丈夫打伤离家出走后一年多于2008年春节回到家里。自此,两人分开房间及分开做饭。后面发生的几次暴力事件,也是因为生活琐事如做饭等原因产生的。

分享一:2009年3月15日个案分析平台第一次的活,顺利圆满的结束了,感谢本次资源的提供者:关关、伟道、大信、阿靖!感谢各位同工参加!尽情享受活动过程:感受、投入、分享、开放、坦诚、倾听所有的建议。活动在优质的氛围中渡过了4个小时。活动以分析家庭暴力个案为主线,分别采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用点———线——面的思考,更应该用“全球”的思维来看待整个案例。关关指引思考:1、 当你自己是此案件的民警,写下十句你认为这个案件重要的事。2、 当你自己是此案件现在的妻子W女士,写下十句你认为这个案件重要的事。3、 当你自己是此案件的十六岁儿子,写下十句你认为这个案件重要的事。4、 当你自己是此案件的前妻,写下十句你认为这个案件重要的事。5、 当你自己是此案件的L先生,写下十句你认为这个案件重要的事。6、 当你自己是此案件的社工,写下十句你认为这个案件重要的事。PS:考虑关关为什么有这样顺序的指引思考。要求:每人写十句不同角色的关注点,然后分组讨论,总结小组认为重要的前三点。白饭组讨论结果:一、民警:1、连续暴力犯罪、2、调节、3、提供怎样的服务给受害人。二、现在的妻子W女士:1、人生安全、2、是否离婚、3、对自身伤害又多深。三、儿子:1、居住环境的影响、2、考虑是否和生母一起生活、3、担心爸爸是否会坐牢、4、心理承受能力。四、前妻:1、生活环境对儿子的影响、2、是否把儿子接过来生活。五、L先生(丈夫):1、会不会坐牢、2、妻子是否会离婚、3、儿子是否跟前妻走。六、社工:1、家庭结构、2、如何危机介入。白话组讨论结果:一、民警:1、过程细节、2、原因、3、制止暴力。二、现在的妻子W女士:1、保护、2、离婚、3、以后生活。三、儿子:1、父亲是否受罚、2、将来生活、3、家庭关系。四、前妻:1、儿子是否受伤、2、儿子抚养权。五、L先生(丈夫):1、是否被抓、2、儿子将来生活、3、离婚。六、社工:1、避免受伤、2、家庭重整、3、儿子是否受影响。普通话组讨论结果:一、民警:1、危机干预保护、2、法律上的处理跟踪、3、与专业人士合作。二、现在的妻子W女士:1、我的安全、2、我急需保护、3、我还继续婚姻。三、儿子:1、安全?会不会打我? 2、留下或走? 3、爸爸打后妈是我的问题吗?压力。四、前妻:1、儿子的安全、2、儿子的现状、3、把儿子接出来暂时保护 。五、L先生(丈夫):1、我会坐牢吗?、我做错了什么?要承担什么?忏悔 、2、会不会真的离婚、3、寻求帮助。六、社工:1、安全(妻、儿、丈夫)紧急措施、2、有目的的引导、发泄、3、理性讨论。请大家比较、分析、讨论,找出大家思考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纷乱的案例中找共同点和不同点)。关关总结引导思考1、社工的目的是什么?即WHY 2、怎么配合做?WHAT 3、怎么做?HOW大信指引思考:尽量让其圆满——离婚好与不好,谁来判定。社工不是神,案主自决。伟道总结:分析案例的解决方法 既非唯一,也不绝对、安全性一定要先处理思考题:1、本案例中哪个才是社工的案主?2、 社工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3、同情弱者,施虐者丈夫也是受害者,可能在整个家庭中自杀的概率最高?一、 参考资料(感谢大信提供)1、香港社会福利署资料《离婚前后(Divorce-Before and After)》参考网站:www.swd.gov.hk2、香港社会福利署资料《我能做什么?----给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参考网站:www.swd.gov.hk3、香港社会福利署资料《支援虐待配偶受害人服务资料册》参考网站:www.swd.gov.hk二、 参考书籍1、《21日自我重塑计划》李中莹2、《呐喊.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陈敏3、《中国婚姻暴力》刘梦4、《家庭暴力(家庭暴力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亲密风暴中的船锚(受虐妇女亲友的角色与行动)》刘慧玉5、《你可以自由(让受虐妇女不再暗夜哭泣)》吉尼.妮卡西&戴维森6、《伤害我的是最亲密的人(家庭暴力危机与因应)》顾玉珍记3.15社工交流-来自刘贞的分享
“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交流平台。”3.15,我一见到4个从香港远道而来的资源提供者、一位资深社工教育者的非社工儿子、11个一线社工的交流阵仗,我就和其中Chen sir说了这么一句话。事实证明,这次交流带给我的远不止一些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每个细节都包含着一些影响我、感染我的社工特质和理念。
      一、非专业分享引发的专业思考
      1.重视当事人的感受而非物件
      为等待未能及时到达的同工,非社工的参与者J在提议下和我们做了15分钟的分享。交流过后,Xin(忘了是不是他说的了)向组员提出一个问题“对J的分享有何感觉”。组员们提出了各自对J的印象和判断,大信提示我们在整个过程中,J多是描述自己周围的事情与环境,少有谈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我们的工作中也通常会碰到被辅导者逃避自己内心感受的情况。作为工作员,我们在辅导过程中不应把核心放在当事人面临的事情和物件,而是其面对这些事情的反应。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去引导其做一些情感表达,并且尝试设身处地,从当事人的内心参照标准来观察和做出感应。
         2.目的与手段
      对“迟到者受到相应‘奖励’”这一条规则进行讨论时,好几位组员提出不同意见,在大家各持己见的时候,Guan提了一个问题:“我们订定规则是为了什么?”活动发起者做出了回应,这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答案。Guan的提示让我们懂得,理解了目的才会更理解规则,意识到这一点,只要目的本身没有问题,而规则也能促成目的的达成,便可减少许多无谓的分歧。成熟的辅导者应是迈向自我实现的成长中的人:能实现自我的人将手段与目的分的很清楚,让目的支配手段。
         3.引导、支持而非主导、控制
      在个案讨论前,Guan对几位香港社工作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进行了澄清:提供资源支持而非主导平台运作(包括交流、分享和培训等),因为小组的生命力属于整个小组而不是资源提供者。从成功的辅导员应具备的理念来说,这是将被辅导者看待为能力、有价值,富创造力和动力的,这个信念将影响整个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工作方式,从而影响被辅导者的变化与成长;从辅导技巧来说,“小组的生命力属于小组”是尊重小组需求和动机的表现,根据小组成员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支持,是最易达成、也是大家最希望达致目标的方式。
      二、“社工特质”
      很多次参加社工的聚会时总是会想起Eric Zhao说过的“社工相”这个词,我以前愿意把他叫做“社工气质” ,而现在,我更愿意叫它为“社工特质”。 “气质”是一个抽象的词,但它是由一些具体的价值理念和行为特征的结合而形成的整体印象,这些理念和特征我们可能说得出来,也可能因为深入内心已不容易察觉而说不出来。
      这次交流会的参与人数不多,也不少,但是我很佩服和感激每一个人(尤其是Guan、ChenSir)努力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和特征,这不仅是一种好奇,也表现了他们友善对待、真诚关注别人。友善、关注不是一个特意的表达,但是它给人一种推力去更加信任这个小组、去更真诚地投入和分享。社工是开放的、友善的、关注他人而非单单关注自己的,当然,构成社工气质的远不止这些特征,还有比如更易同感和理解、更接纳、更尊重等等可贵的理念和举动,这些都在我们经意、不经意间会有不同程度的流露,而越成熟的社工,这种“社工特质”体现得越明显。
         三、个案研讨
      1.假如我是案中的××,我觉得最紧要的10件事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Guan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时,我根据要求写了10据左右我认为最重要的事,写完以后发现我作为每一个角色,关心的事情是宽泛而雷同的:危机、情绪、解决条件和方式、事后适应等等,无非这些。没错,这些是确实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虽然前提是我是××,但很明显我仍然没有打破“我”、“社工”的角色约束。在小组讨论时,ChenSir发现我们有些不能切中要害,说了句“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现在会有什么反应?”假如发生在我身上,只是假如,我已经感到了焦虑不安和危机感,更别说是个案中真实的角色!于是我马上说出安全、保护、恐慌等具体的心情或举动。我们站在旁观者的位置,往往自以为很理解我们的对象、理解他们的感受,殊不知我们没有以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询问他本人的亲身感受的时候,将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多么大的阻碍!
      2.3个讨论组、3个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出来,听其他两个组的总结时发现,虽然安全等问题大家都比较关注,但是3个小组的答案是不尽相同的。一开始我和组内另一些组员有些疑虑其他组是不是没有完全理解题意,是不是还是以“我”的角度来看整件事?CenSir的总结让我们明白,并非我的想法一定是对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既不唯一,也不绝对。后来我发现,原来我们组是以“缓急”来考虑,而其他组是以“轻重”或别的角度来考虑这10件事;而就算是按照同样的思路,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3.做一个怎么样的社工?
      针对一个案例,根据我们观察、感受和分析到的当事人的需要以后,我们会形成一个目标,即介入是为什么(why);有了这样一个目标以后,我们会想到一些实现这个目标的改变,即想做什么(what);最后便是通过何种途径达成这些改变(how)。而即便是同一个案例,不同机构背景的社工又会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向:是以妻子、儿子还是丈夫的利益为重呢,机构的理念和资源又是否能满足这个目标等等。在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社工掌握的资源并不丰富的时候,用社工的专业手法,整合机构/单位的资源,是一个值得借鉴的、难得的经验。
      四、感动与鼓舞
       分享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每个人总结在本次交流中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每位同工都在自己学到的众多知识和理念中提炼出一句“金句”。轮到J时,他说我很感激大家今天在这里真诚、努力地为个案中的人在这里讨论他们的感受,你们为了更好的为我们服务而努力,谢谢你们!我突然觉得温暖而充满力量。是的——或许我们还不成熟,但是我们在努力、在进步;一个非社工对社工的感情是感激而敬佩的——有这些,我们或许不再那么彷徨!
鱼蛋经常会提到的,“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Tell me and I’ll fo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understand.)觉得很有道理,尤其是现在,体验过后,尝试用文字去记录和呈现当时的体验和感受,很难,但我会尽力。



2009年3月15日下午1:30—5:30PM于蛇口佳利泰大厦参加主题为“家庭暴力”的案例分享。



关于活动开始前的分享



由于迟到了二十分钟左右,错过了一部分前期的分享。感谢牛猪猪,奔到我边上,把到场的四位督导——关关、卢Sir、Waito、Shun一一和我做了介绍,让我很快地进入到状态。还有一位特别的“来宾”,Waito的儿子,在美国念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看着很厚道,表情很丰富,有时候呆呆的,我猜想是听不懂普通话的缘故吧!赶上前期分享的尾巴,就是关关说到的“思维理论”(我自己取的名字)啦,白话听得不是很懂,关于看到一个点,一个面,然后像个球?大概是说要扩充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吧。。



废话很多,进入正题,分享下此次FORUM中的一些收获(才刚和牛小猪说过我记录东西都不在点上哈,谢谢你告诉我,每个人关注的细节不一样哈!~)。



关于规则背后的含义和目标。



情境:一开始Sarah介绍了平台的意义和规则,在申读规则后征询大家的意见,有人提出对“守时:如参加活动时迟到,‘奖励’第二个月不能选活动”的异议。有反对、有坚持、有折衷,关于规则、关于个人、关于大家,各种态度和方法。这个时候,关关问了Sarah,你提出这个规则是希望大家都来重视这个平台,不要去浪费这个资源?引申出了对规则背后的含义和目标的感触。



感受:自己带过小组,深知参加者的准时参与对活动的影响。譬如人来得太少,对其他到场的参加者的信心来说是个影响,需要去一一解释,处理组员的情绪;有时会给原先的活动设置带来影响,临时做出调整,包括热身游戏和体验活动。

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别人去遵守一些规则,我们在遵守着一些规则,却很少去尝试和人们解释、或者尝试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让人们或者自己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又跳跃式的联想到:就像我自己有时候去阐述某些事件或者感受的时候,往往更注重结果或情感的表达,而跳过了过程。= =…(因为最近在思考并寻找为什么自己有些东西表达出来那么苍白捏。。)



关于适当的压力所带来的效率和潜力。



情境:拿到案例,关关板书:“假如你是民警,请写出你最关注的十件事情”限时三分钟。偶挤破脑袋也米想到十句,关关又多给了点时间,猛地似乎又找到了思路,哗哗哗地写了下来。

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现在的妻子,请写出你最关注的十件事情”

第三个问题,“假如你是儿子,请写出你最关注的十件事情”

第四个问题,“假如你是前妻,请写出你最关注的十件事情”

第五个问题,“假如你是L先生,请写出你最关注的十件事情”

第六个问题,“假如你是社工,请写出你最关注的十件事情”

……

而实际上关关每次说的五分钟,后来他自己解释说,根本没有五分钟。



感受:现在回过头来看着自己当时密密麻麻的A4纸张,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内,可以完成这么多的问题,有点小雷到。深切地感受到了适当压力环境下,自己所呈现出来的效率和潜力,不可小觑。想是,这个道理说出来大家都不会去怀疑或否定,我也是,直至有了亲身体验,才更为震惊,这就是体验的魅力!



关于“既非唯一,也不绝对”。

情境1:

四人一组,讨论——每个角色下最要紧的三句话。

我们这组是由Waito来督导的,牛小猪做总结记录。我来起头,还有两MM。



讨论过程中,

Waito的姿势、语速再一次让我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提出问题,提出我认为最紧要的三点。

来自Waito的毫不吝啬的正面肯定和鼓励让我很受感动且更加投入。

Waito的引导很棒,民警的职责所在;儿子的害怕担心是为了什么;前妻带走孩子之前的担心、提供临时庇护的场所;千夫所指的L先生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看到一些我看不到、忽略的问题。



情境2:白话组、普通话组、白饭鱼组,分别派代表来总结分享。一目了然的板书,在每个角色的三个紧要中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即便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地方依然存在,即便是小组讨论的结果,也仍然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往往对个案的发展亦起着重要的影响。Waito用“既非唯一,也不绝对”八个字概括了个案过程中社工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自认为是正确的。即便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眼里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个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问回案主。放低自己的身段,平等对待服务对象。



关于



关于“INTEGRATE THEORIES WITH PRACTICE”

16号关关在群里发了个留言提到,INTEGRATE THEORIES WITH PRACTICE,是的,的的确确从这次的分享交流中“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工作中将理论和实践去结合、整合的。不是简单、零碎、浅层的整合,是深入、全面、有比较的整合,并渗透到实践的操作和手法中。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期待去体验和感受的!



后记

参加这次分享会前的心情是比较观望的,可能是参加过一些“百人培训”后残留的毒素未清,但都谢谢自己仍然肯去尝试和行动,也谢谢牛小猪小朋友给了自己推介到这个平台,谢谢有这么一群充满睿智而乐于分享的督导们、积极辛勤筹备活动的同仁们!~哈哈,恍然,这次的收获是要得益于这么多人的努力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次平台交流活动内容分享(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