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069|回复: 1

[技巧] “工作坊”理论及其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3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作坊”是一种透过公众参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现在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各个领域。将这一方式应用于辅导员工作中,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平等的开展互动,在民主式参与的氛围中通过反思性分享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 I) Z" d- h# U1 r# A1.工作坊概述
0 `# z* C, d6 m7 u1.1工作坊的概念
* C) I# L' l' q" i/ N  y9 D; ^+ J/ I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旨在为参加者提供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使成员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是团体心理咨询的一种具体化模式。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使之成为各种不同立场、组群的人们思考、探讨、交流和创新的环境。通常,工作坊是以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一小群人组成的小团体在该主讲人的指导下通过活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一话题[1]。工作坊的目的并非要找到“最好的结果”,而是找到“最能被大家接受的结果”。

; B( l9 N+ c& B+ }

4 T. l5 k2 w% Y% @. N" w' F

如今,“工作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遍及了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项目,已经成为透过公众参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 N: C% y, Q0 x
1.2工作坊的理论背景* X; e( D0 x! R  n, N  f, M" i$ K# c

如前所述,“工作坊”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即便后来发展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依然具有强烈的心理学色彩,而其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社会心理学著名理论团体动力学[2]。“团体动力学”这一概念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中首次提出,表明了他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问题的探索。后来,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其影响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u$ _+ J7 V$ R& }& c
. z: P3 Y; u% \: P7 o- G

勒温指出,团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分析单位,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其成员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被组织到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系统之中。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看构成团体的成员本身,但已经建立起来的团体其个体成员动机与团体目标几乎混为一体,所以,一般来说,通过引起社会团体变化而改变其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得多。工作坊的模式正是创造了团体这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团体具备了个体成员所没有的那种动力特性。在一种民主式的领导下,团体成员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探讨,建立起新的团体价值标准,进而改变自我的价值标准,优化个体成员的心理环境,改变个体行为。   


2 }) [5 W4 U4 t* n. F1.3工作坊的形式及特点. M+ D2 Y% a" M! `

工作坊一般由一小群人组成,其中有“参与者”、“领导者”和“促进者”。参加活动的人称之为“参与者”;具有一定专业能力、主持工作坊进行的人则称之为“领导者”;领导者的助手、工作坊推进的协助者称为“促进者”。有些时候,领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是合二为一的。领导者需要以一种客观、温和、中立的身份,扮演分析者、催化者和解释者的角色,通常会在所进行的工作坊主题方面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他要帮助参与者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或是协助参与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但绝对不是强势的为参与者做出决定。这个团体在领导者的组织下,为了一个教育或工作项目,在短期内开展一次或多次互动活动,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8 d: T6 \( N3 n6 [; l2 w
4 ^6 J7 G7 S. [0 N6 E  U7 m9 C

工作坊最大的特点是民主式参与。关于这一点,工作坊充分体现了团体动力学中关于在团体中民主式领导方式优于专制式和放任式领导方式的结论。在民主团体中,成员总是努力进行合作,客观态度更多,积极性更高,团体结构更稳定,成员的感情和目的得到更大的发展。


0 P' A3 j  m0 `! T1.4工作坊的进行步骤
( [/ F1 u) j( f3 B" s

勒温在团体动力学理论中提出了社会改变计划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解冻",即消退与以往团体标准的联系;第二步是引进新标准;最后一步是"重冻",这是稳固地建立新的标准的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团体讨论决定比单向个体提出改变要求的效果好得多。工作坊的操作原理与此相同。在具体进行中,随着不同的议题发生,而变更操作上的手法。首先是学习资料的准备,通过共同分享现有资料,参与者在一个平等条件下沟通、讨论、交换意见,从中反省自己的行为。其次,通过进一步的分组讨论、参与活动等方式,促进参与者间交流,透过对主题或反复或创造性的探讨,达到凝集意识的过程,逐渐建立新的价值标准。最后,各小组间就不同价值观、立场阐述探讨成果,利用客观角度来分析事情,巩固学习成果,寻求今后努力方向。

. J+ X" |- _0 `+ H% Y$ P
2.实践案例——时间管理工作坊# {* k" z: y! r4 R
2.1 工作坊内容
& e1 p" x" ^8 a' J, K

结合我院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以“时间管理”为主题的工作坊。

- ?2 F" k; P4 D7 n3 d; f

阶段

主题

目的

预期学习成果

第一阶段

重视我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体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阶段完成后,成员能够在10分钟内说明什么是时间管理,为什么管理时间很重要。

第二阶段

管理我的时间

通过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成功管理时间者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在主持人(领导者)的引导下,学会掌握管理时间的方法

第二阶段完成后,成员能够列出3种或以上有效进行时间管理的技巧

第三阶段

我的时间我做主

制订出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更好地协调安排社团活动、学习和生活

成员能够制订出一份适合自己的管理时间方案并加以实施


3 z% e5 l% M. y; [6 w7 K4 d3 y7 l/ j* I6 p

评估:


! w5 ~/ I( H& q: @. P& F

1、结合主持人(领导者)对工作坊过程的观察和分析。


! @6 d: E( f9 I& g6 B5 Q1 Q
) L. Q: ^2 _% y4 v5 q$ l5 I0 ?! b  a

2、出席率以及成员参与和投入的程度。   


) U' ?2 X% N  ?5 D5 g; u  C$ t. W( ^4 X4 E5 c- [  @8 f

3、在工作坊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时,成员将完成同一份时间管理量表,以比较在参加工作坊前后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和方法是否有变化。


$ D: a" D0 q/ [- y' s4 s* s) w0 H5 D7 e0 x, ?. s6 O- Y

4、工作坊结束一个月后对成员及其同学进行回访,了解该成员实践方案的情况。

' W  {" R2 O/ t2 Q. y* z, z
2.2 具体操作方法5 E3 X- u, s0 C7 C; h0 ?

第一阶段:集体讨论。25位参与的同学围坐在一起,邀请事先沟通好的、愿意分享自己因管理不好时间而出现生活节奏紊乱的两位同学,分别描述自己的生活现状。讲述过程中,主持人会适时插话,提问同学,引导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问题,同学们就问题在限定的时间里展开自由讨论。主持人引导他们认识时间管理的概念以及管理时间的重要性,同时配有相关的PPT展示。随后,将同学们分为5人小组,要求小组内再进一步讨论分析造成两位同学生活紊乱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将分析结果写在纸上,轮流向大家展示并解释。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引起参与者对自身问题的反思。

) c* u* z- X2 p1 h' U7 R. K$ X
4 f; }6 w# d* h/ z/ d$ \$ P9 i

6 y' L* z1 y- D8 C- X

第二阶段:技能学习。每组讨论5分钟,各小组成员分别陈述自己管理时间的方法,然后选派出全组公认的、最科学有效管理时间的一位同学上台发言,介绍自己的方法。每介绍完一种,主持人便引导大家一起总结出要点写在黑板上,所有小组发言完毕后,黑板上已经记下了5种管理时间的方法。全体人员开始讨论,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或以此5种方法为基础提出自己认为更加科学的方法,列出。这些,也就是管理时间的技巧——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们身边。

" f& _% Z$ i5 k

/ Y$ P% m+ R8 o2 g/ h

第三阶段:实际应用。首先,引导同学们总结回顾在第二阶段中学到的管理时间技巧。其次,让同学们将自己的生活事件一一列在纸上,运用这些技巧为自己设计一份时间计划书。与小组内成员讨论各自的时间计划书,结合其他成员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计划书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时间管理计划。然后,让每一位同学为自己定下的计划写下保证书,一式两份,成员自己保留一份,工作坊保留一份。最后,主持人带领大家一起喊出:“我的时间我做主!”工作坊结束。

* H3 [1 z, n1 i; ^* [. x+ H

1 I: M  L) g+ @" k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活动,成员已经从知识层面上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也从技术层面上掌握了一定的时间管理技巧。因此,在最后一个阶段,目的就是要让成员将学到的东西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协调好生活、学习、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三个阶段,对于时间管理,同学们从线性地了解到立体地体验,最后再通过整合形成新的线性理解。

4 k: _; m' F2 E' l0 h  Z: L
3.总结与评价
& Z7 A( F% |, ^4 V7 o- F$ Z' v3.1 学习形式丰富、参与性强
3 q! L5 O# g5 T

由以上列举的工作坊可以看出,其主要学习形式是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真切体验、切身感受,使学生的身与心俱动,对教育的内容有切身的体验和认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运用了小组讨论、专家讲座、同伴启示、小组游戏等多种方法,使学习的形式丰富多彩,学习的过程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单向“填鸭式”学习,而是强调参与,让同学们自己分析自己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促进自我实践。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认知,进而改变行为。


( A1 S7 }$ i; a( F, T( [3.2 学习成果具体化、系统化
9 Z' W; c4 u" m

除了形式上丰富多变、强调参与式和体验式学习外,工作坊还注重设定恰当、清晰、合乎期望的学习成果。针对不同专题而推行的工作坊,其学习成果必须具体、清晰地说明“学生的行为”、“该行为发生时的情况”、以及组织者“对这一行为的表现水平的期望”。比如,“在‘我的时间我做主’这一阶段后,同学能够在15分钟内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制定一份可执行的时间管理表。”在这个学习成果中,行为是“制定时间管理表”,情况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期望水准是“15分钟内写一份时间管理表”。这个学习成果就是具体的、清晰的、可操作的并且是可考量的。反观现在我们进行的许多活动,预期成果大多是“使学生明白……”、“使学生懂得……”可是,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明白?才算懂得?缺乏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

; ]7 E  w- D: E3 z) d3 w% t% W2 X
3 z/ s- i1 K% j1 Z2 C, l# [

同时,工作坊还特别注重学习成果的系统化,即,学习成果要层层递进且有体系——知识层面上是否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技能层面上是否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技巧?态度层面上是否能为自己制定了一份合理的时间管理表并决心予以实践?这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分析、相互学习、沟通借鉴,最终从态度上改变,才能确实改变自己的行为。

. i# I, Q# v2 J, F6 ?% i
2.2.3结果评估全面化
2 n7 J( e! B% Z" R' D

现行的辅导工作,大多缺乏后期有效的总结评估。即便有总结,也多是流于形式;即便有评估,在尺度、内容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这就导致了评估工作很难有效推进,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也失去了保证。


) Z, p  _! k5 X, F% R& _
$ Q- i; i# ^# x8 I, x) O( m6 u

评估不是一个简单对结果打分的过程,它是保障工作坊推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质量的根本。因此,评估是与时俱进的,是多层次统一的。既要对过程进行评估,又要对结果进行评估;既要有参与者自评,又要有他人的互评,而他人评估又可以细分为专家评估、社会大众评估、家人评估、老师评估,根据不同的情境可以有所不同。此外,还需要有定量与定性评估的结合、短期与长期评估的结合,等等。评估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对学生来说最常用的就是考试,此外还可以是工作坊运作的效益、面谈、问卷调查等等。通过这种全面的、科学的评估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评估的质量和有效性,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 ^, `) X7 P& q+ F" A

当前高校面对的学生基本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新一代,他们主张平等,强调自我。所以,在辅导员工作中,传统的以一对一说教为主的工作方式已经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有时甚至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辅导员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前学生特点的工作方式,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工作坊正是这样一种强调学生参与、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辅导模式。

, {& x* u( h1 `  N% s& u9 a

参考资料:

刘勇编著,《团体咨询治疗与团体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吕新萍等编著,《小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

吴锡平,“贫富工作坊”中的公民教育———香港乐施会互动教育中心考察见闻,《教师博览》,2008(1)

周毅刚 袁粤,《工作坊——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一种有效易行模式》,《考察与研究》2006年第2期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7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分析得很详细,还有实例介绍,楼主辛苦啦~~·相对小组来说工作坊对领导者、参与者个人的能力要求是不是比较高呢?
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6 07:51 , Processed in 0.04385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