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69|回复: 0

[华南] 【惠州】惠州市委市政府印发惠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7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30 17:32 编辑 : e& B: ]8 M" D1 F

) @0 Z! g6 ?5 d- p

惠州日报讯 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惠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规划纲要》约8500字、分为6大部分,明确了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举措,机制创新,保障措施等。

《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效能显著并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竞争实力位于全省前列。中期目标:到2015年,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竞争实力在全省排名上升,为实现全市经济总量2750亿元左右的目标提供人才保证。为此,全市人才总量达到98万人,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超过3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人才贡献率达到35%。长期目标:到2020年,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竞争实力位于全省前列,为实现全市经济总量5000亿元左右的目标提供人才保证。为此,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19万人,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8%,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超过5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3%,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7%,人才贡献率达到40%。   

0 k0 Z  S( V$ F; I

中共惠州市委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4 @6 `6 F3 b9 h7 J( a

各县(区)党委、人民政府,市直和驻惠各副局以上单位:

现将《惠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惠州市委

  惠州市人民政府

  2011年6月1日


5 X% |0 N: D% |  a1 I0 C- _/ c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和《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粤发〔2010〕17号),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7 k% s: u, c6 W

  一、序言


2 [" T9 ]$ u) N2 k" F: L

  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是推动科学发展、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惠州的第一资源。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推动建设人才强市,是我市有效应对国内人才工作挑战和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选择。

  l4 s/ ^- d5 Q' W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2004年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以来,人才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党管人才格局基本形成,人才总量大幅增长,人才结构持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7 s7 F' i8 T; s8 r( H- I- n9 h

  未来十年,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加紧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实现我市人才工作十年大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创人才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整体水平,努力开创惠州人才工作新局面,使人才成为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 _! }0 Q4 k& ?/ Y

  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 V. b: e' _) V, m8 I! O

  (一)指导思想


" D% _1 \% R5 I( _% S7 l/ P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在更高标准上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总体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按照“重统筹、突重点、抓两端、创机制、筑高地”思路,以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建设人才强市,形成人才比较优势,为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 c" r/ [' B! p% N: l% a

  (二)基本原则


+ l! g) j0 o: L

  ——党管人才,服务中心。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把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C& B7 X5 E( [6 K) E* A1 D

  ——人才优先,创新机制。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切实做到以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引领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人才优先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评价、激励、配置等工作机制。


; K$ _& r$ Z" v' R9 e" H/ [

  ——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和行业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V" A" x+ f0 S

  ——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外地人才和本土人才两手抓,在大力引进高层次外地人才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围绕用好用活用足人才,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提升人才使用效能。

5 {: J* ^# k1 j% M# t& g" ]. ?4 w  `* m

  ——夯实基层,均衡发展。不断充实壮大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基层人才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中的主力军作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适当倾斜,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为基层服务,以人才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 C& l# w' n" R* s9 Q2 X# o, U' J

  (三)战略目标


/ \; [- `- c2 A% B8 ~( |

  总体目标:培养造就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效能显著并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竞争实力位于全省前列,为全面开创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 V5 g0 k* w* ]0 Z# q8 A

  中期目标:到2015年,人才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总量进一步增加,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竞争实力在全省排名上升,为实现全市经济总量2750亿元左右的目标提供人才保证。为此,全市人才总量达到98万人,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超过3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人才贡献率达到35%。


& E7 A7 [2 E$ q' O

  长期目标:到2020年,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人才基础更加扎实,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更加确立,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竞争实力位于全省前列,为实现全市经济总量5000亿元左右的目标提供人才保证。为此,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19万人,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8%,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超过5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3%,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7%,人才贡献率达到40%。


9 i( z1 p% z) l( U9 i0 f4 r

  三、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 k# Z, C+ n' W! W9 T) k

  (一)优先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


) n# E1 i. m$ U3 A2 T1 t

  1、以建设“八大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国民经济领域专门人才开发。适应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八大基地”需要,结合区域重点产业规划和现代产业100强项目建设,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级化、竞争力高端化为方向,以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能满足“八大基地”需要的现代产业人才队伍。依托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等各类园区和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创新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合理、创新绩效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到2020年,石油化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金融、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八大”特色农产品生产等现代农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领域的紧缺专门人才新增2.5万人。


" X8 J' G! K/ X2 P

  2、以建设“幸福惠州”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发展领域专门人才开发。适应我市实施惠民和谐战略需要,以让惠州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为目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不断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管理等社会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打造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市、南方教育高地重要节点为目标,以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大力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着眼建设文化强市和建设“文化惠民”先行区的要求,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宣传文化领导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宣传文化业务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和新媒体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要,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技能为核心,大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到2020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紧缺专门人才新增2万人。

) H9 d2 P) m, m) l8 x9 l4 Q

  (二)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8 c  ~; j! o- i

  1、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需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不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完善公开选拔、公开遴选、竞争上岗等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基层与机关干部的交流轮岗,注重选拔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使基层和生产一线真正成为培养干部的主阵地。全面推进“大学生村官”和“村官大学生”等基层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加强镇、村两级基层队伍建设。到2020年,全市1237个村(居委会)均配备3名以上“大学生村官”或“村官大学生”。


* V4 D4 W# }2 U0 M! b6 P5 {+ c# E

  2、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以提升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不断创新机制,加快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机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加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扶持力度,帮助和引导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素质。努力造就大批引领创业创新、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7万人。

% c7 a# g) Y8 V3 M

  3、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我市科教文卫等事业全面发展需要,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统筹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惠州学院、市技师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及TCL集团、德赛集团等大型企业在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主阵地优势,加快引进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团队)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健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开发机制,激发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4万人。

7 c( n5 S: I6 z" r3 M

  4、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以企业行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中职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我市中职学校资源整合,做强做大培养技能人才的大中专院校和培训基地。多渠道多形式加快技能人才技术知识和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能力的开发培训,全面培养造就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技能型人才总量达5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7万人。

5 F' [- X9 G. H6 y( m* A

  5、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培养一大批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人才和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种养能手、农民企业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激励力度,加快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载体作用,引导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

* c% C  f0 A* H2 M! |1 o( [

  6、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化水平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快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工职称制度改革,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推进社会服务社会化。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形成两支队伍互联互补的整体合力。出台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职级体系及合理的流动机制和表彰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的社会工作运行格局。到2020年,新建10家以上专业社工机构,全市专业社会工作者达到2000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

  四、人才发展的重点举措

, `/ h/ L3 l. L$ N3 v& |

  (一)着力培养各类人才


/ ~! {) Z4 v* K* z9 f( W1 H

  1、依托大中专院校和建立“人才特区”培养紧缺人才。加大对惠州学院等高等院校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来惠办学,加快惠州中职新城建设,建成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卫生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市技师学院;扩建惠州农业学校,组建惠州职业教育集团,构建起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到2020年,全市建立100个以上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市每年重点培养1万名以上行业企业急需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等技能人才。在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率先创建“人才特区”和“创新创业基地”,结合各自产业特点,先行先试一批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一大批石油化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汽车、新能源等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 C4 f" {& n. L1 [1 w6 s

  2、利用科研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基地培养高层次人才。加紧组建华南理工大学惠州电子信息研究院和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山大学大亚湾化工技术研究院、中海油北京石油大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中海油、中海壳牌、TCL、德赛、科锐等企业以及惠州学院培育认定一批科研创新平台,加快产学研示范基地、产学研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产学研基地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科研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基地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到2020年,全市新培育认定创新平台60家以上,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10个以上,由我市企业发起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总数力争达8家以上,新增30家以上石化、电子信息类省级研发中心,10家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8 u% h: ]* ^9 b

  3、创新各类人才培育载体培养基层人才。实施“惠州市人民教育家培养计划”,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小学(幼儿园)中选拔50名校长、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到2020年,培养若干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名家。实施“基层医疗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全市培养新增3000名以上执业医师、500名以上全科医师。继续实施“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训不少于3万名农民,重点培养一批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等农业致富带头人。实施“民营企业管理人才培训计划”,每年由市财政安排民营企业培训专项资金300万元,组织100名以上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党校、名校和境外培训。

5 s; f$ Y" T5 h0 d5 H9 V

  (二)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 D# [# U3 q/ K

  1、重点引进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着眼我市石油化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发展产业需要,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引进20个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以及100名以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 j) f  F3 C6 C$ W! w4 O, C

  2、重点引进一大批海归人才。着眼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市竞争优势,重点实施“十百千海归人才引进计划”,到2020年,引进10名以上入选中央“千人计划”或省“珠江人才计划”的海外领军人才;100名以上拥有核心技术并属于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各类优秀留学人才。

: Z4 j2 k# T' N5 S3 E

  3、重点引进一大批文化领军人才。着眼建设“文化惠民”先行区,实施“文化人才引进计划”。到2020年,引进10名以上社科理论和文化艺术名家、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引进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在全省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科学理论专家、学术带头人、文化文物专家,以及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作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策划人,打造“东江学者”品牌,建立起文化粤军中特别能战斗的“东江纵队”。


1 U* Y  x2 h4 w9 g4 L! O  _- ?/ E8 j

  (三)着力激励优秀人才

' D0 ]9 p) m$ p- k

  1、完善激励机制。继续拓展和延伸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突出贡献人才“科教之星”和“创业之星”评选表彰;创新开展“惠州名家”人才评选活动,选拔具有惠州特色的科技专家、名人名家,授予“惠州名家”荣誉称号。支持鼓励各行业特别是人才密集的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技能大赛和评比表彰,继续开展“首席教师”、“惠州名医(名中医)”等优秀人才评选。

) J( A4 r- h1 v" m7 |) G5 `7 C1 x

  2、优化激励政策。加快落实和完善《加快引进和开发使用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规定》和《关于吸引海外和留学人才来惠创业的暂行规定》等人才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在创业资金资助、职称评聘、项目安排、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制定出台海归人才、外籍专家在长期居留、出入境、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政策;探索制定货币补贴(购房补贴、房租补贴)或房屋租住(人才公寓、购买商品房)等方式的优秀人才住房补贴政策。


+ i2 J+ \; e) Y- A! W

  3、实施激励计划。继续推行“全民创业计划”,每年由市财政安排500万元,采取电视公开竞争选拔等方式,评选一批勇于创业的人才并给予创业资金扶持。重点激励科技创新型、有自主品牌、有专利(核心技术)的大学毕业生、海外留学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员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创办企业。组织实施“青年人才创业扶持计划”,通过建立创业见习基地、设立创业孵化园等方式,重点扶持一批青年企业家创办的企业,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创业的人才。

* X% C3 r. s- d' T, ^7 ?

  五、人才发展的机制创新

8 w2 |" o* D$ Z1 ^. i' {

  (一)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 l% s% F- \. T. p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增强人才工作合力。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和市(县)领导直接联系专家制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重点抓好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重大工程设计、重点人才培养。建立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发展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健全各级党委抓人才工作的领导机构,建立重大政策、重要工作部署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


5 [) c  V2 b4 R* z3 ~, S- H

  (二)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 h7 p0 c. v# r9 X

  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完善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规性文件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党政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办法。完善公务员招考录用机制,优先录用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人才。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建立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才任用制度。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效能最大化。


+ k1 q7 J0 b5 y& h+ j3 k

  (三)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8 H$ ~9 k+ ]: v

  坚持注重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的原则,完善体现科学发展、政绩要求、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内容,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岗位要求制定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标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完善以业绩为中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才考核评价办法;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聘期考核制度。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名家工作室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 r6 @3 u: P% E% w

  (四)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 l' O4 o4 X% j: W$ [6 I" W

  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办法。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落实惠市委发〔2008〕45号文精神,制定相关实施细则,解决来惠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安置等问题。建立行业拔尖人才库,完善拔尖人才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奖励体系,推动人才评选表彰行业化、制度化。

5 n4 S. f+ P" n4 L" _7 j

  (五)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 b* E2 N# p! F( I

  树立“服务留人”理念,加快整合市及各县(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重点,以县(区)人力资源市场为终端、以乡镇人力资源服务站为网点,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推动人才服务机构社会化、规范化,改革人事档案制度,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相配套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制定人才返乡创业等优惠政策,有效引导人才落户惠东、龙门服务创业。


/ c8 j( `; M0 @- z& T* Q1 ^; f3 Y. M

  (六)完善人才优先投入机制

$ r; U4 C6 x7 i$ r7 H( @/ l) W

  树立人才发展优先投入理念,保持人才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到2020年政府物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比例位于全省前列。各级财政应建立人才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引进、培养、激励人才等重大项目有效实施。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投入人才开发。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通过税收和奖励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机构和个人捐赠投入人才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8 R* d5 d+ S6 B

  六、人才发展的保障措施


2 b9 {, p' s+ N2 S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7 V% e+ P& e. e, V$ Y& T8 B* l% g

  贯彻落实《人才规划》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才规划》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制订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编制本地、本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形成我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 M, U$ r$ U- ]9 Z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 m6 B& H! p. Y* c- X! L  w

  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人才工作机构,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网络。加强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工作者能力素质。支持市人才研究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在联系广大人才工作者和进行人才工作理论研究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强人才资源统计与分析工作,建立健全全市分类人才数据库和人才信息网,推动人才工作朝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 f: \+ j( O$ G- y  P" f! r& K

  (三)加强人才宣传,营造良好环境


+ s, ?$ B' b% ?

  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每年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把“人才知识讲座”纳入干部培训内容,举办各类人才论坛,在《惠州日报》、惠州电视台、政府网站等主流媒体开设人才专栏、人才类节目,提升《惠州人才》刊物质量,着重宣传《人才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宣传各地各行业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


$ E; H5 l$ w! i$ A7 Y; ~- D

  (四)加强督查落实,确保抓出实效

; I$ _$ [! |, Z1 ^5 I, `

  要把人才工作重点工程和《人才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把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不断完善人才工作考核机制,开展全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工作先进个人”评选表彰,督促各级各部门在人才工作上不断创新、创优、创品牌,确保《人才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5 15:30 , Processed in 0.046411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