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流资讯 于 2011-12-31 22:44 编辑
- X( l& y( E4 k: [( K4 M# m# D2 p$ N+ ]
孩子有很多打人、咬人、哭、撒娇、害羞等行为, 每个行为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2 s* J5 z3 `* I9 G6 I2 }
# H1 {2 D! \0 O4 S
3 D# ?2 q n$ g
一、打人、咬人
8 |2 B" W P5 i" G1 {6 X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 q7 f8 @: `: `- A8 X 原因1: 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 {& F2 N8 w0 L B9 N/ A# l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G3 y4 ] ~$ M; T7 n* ]# g. t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4 n3 i. C6 f9 r3 ^+ u 原因2: 打是排除的意思。
, L0 }6 w/ G7 h9 s# [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e- I/ _8 e4 O4 n0 T5 O9 P1 A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C2 x8 }; j* ^) m8 s8 b4 h. O
& e# ^9 M* f( L8 @+ I( l. T2 C; b 原因3: 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J% H. h2 D8 L- s7 ^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i# D8 t1 n' |3 g% G4 [5 W$ a3 i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6 d$ V3 L: C" F7 T/ D% |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 Q+ @: |7 q0 X' B6 z; W# F
. Z$ Z8 G! e: i$ }) L7 `$ x 二、插话( d( Y# ^ E1 p; n6 N* [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 i) ?% v: K7 @, ?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1 n/ h2 ]- s& a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4 ^9 p% r' Y% r+ M! I% d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Y! L, w1 M- t$ o# |
6 V, V4 _* `; q5 h: Q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 O7 Y/ u# d5 ^( }! I# w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 A* h9 {- E* n5 k' a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 p8 i+ C% G- Y$ c2 h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C( r% P/ N' K4 a4 Y) X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9 v- B- L I; d7 h- v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k+ o _: j/ r! i! T2 l3 Z6 ~ @
: N8 ~$ G5 t6 V7 k5 Q. @: f- q8 X& @
三、撒谎 . _& Z- m; E$ c5 I- c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O5 M6 x5 e& w8 L6 `0 `' k
“哎呀,太棒了!”
# W, b' ?/ X; r “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u, z8 G: W5 A; j* d4 i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6 D& ]7 q) v/ {3 @9 @
“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8 Z0 m6 ^2 G z& }8 S1 j. w2 n
“你多美呀!”/ x/ `' F! ]% S! j* {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3 k" `; T) d8 G* |' a
% x2 L9 U# o1 t6 N( I4 ]
儿童的心理分析: ) b1 u$ Q2 o: l! q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8 f9 y0 ^0 m$ O, n+ E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N# C/ ?( u+ ]9 _% Y5 I0 V- q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3 K% q' y7 ^4 c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 B9 z5 ~9 W c6 X( r9 b3 i: P
- M* {( N7 L; D d/ b, J 妈妈的高招:
; y( }& N# O& M* v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Y5 b! j( f3 c: e3 M5 O) L& w% n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1 p) I8 K% i! t; i2 c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 S) Y8 h# X! k. a* p5 ^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4 N6 V; x0 b4 f
! g4 D _# y7 q: } 四、嫉妒
. A9 `% [, d7 [$ h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5 Q8 B# s. N! P* r; \. f4 k e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 |2 L6 k' ~- `& g4 [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V/ T; U+ e4 Y5 y: n* I9 H3 M$ j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伙伴多,就打击、嘲弄、疏远,甚至怨恨。
* R1 U* j9 i$ }2 a$ l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 |/ Y" X1 c' F: I' I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 L7 ?5 E" Q5 B; P; _# |
) C- B2 F" c, H 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7 O) Z- P+ h$ U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C; X0 _; c+ \. r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h% F' d2 C7 ~& @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2 B2 I* z9 {# M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 u" o. F5 w' I6 h: k! W: K$ y
. j# j# J+ S! Q+ q8 ?8 l- w+ w 五、爱哭 , U+ R) Q: L) j' S- C( u# @& J
“哇……哇……”9 e$ H. y; q9 U- P& X, d! n" a
“好啦,好啦,别哭了。”
+ N M; u9 h, ]8 `& h1 Y “哇……哇……”
& J9 `2 i5 t6 ?( P( u) y: m “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
7 V7 k# ^# T/ D, _- F2 v {7 x% U5 B: f “哇……哇……”
5 d5 K" G6 T* P0 z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8 j5 g, b3 T }
. x6 R$ d4 ]0 z( @/ y 儿童心理分析:
# `' j+ W7 @) W# Y! _7 [' K, ~6 s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A7 y( s. Y- O& E5 l+ i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8 ~/ w6 q/ Y. ?, s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6 n9 t& W7 m6 H$ B/ ]& o0 a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3 t$ F2 ^; K' }5 [3 c+ z0 x
1 k- ?' Z9 }. ~0 t! @( I0 c1 F
妈妈的高招:0 ^% s/ L. B' e! \% D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 |. r W) @3 i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 }# O. ~: J) H9 E' n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 L+ S8 R0 u5 k0 J9 a4 M
7 ^! ?- f9 N2 B' e1 K ` 六、重复' P; }2 \) r7 Z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 i% a' f1 t% m# ]9 t1 W
' @# h M0 E$ Z* F9 a) M1 u 儿童心理分析:
5 g9 @5 Y2 w6 ]8 o+ b; |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8 q0 R- i5 N! Q6 F8 g% @+ a, X 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4 F- f( W3 m; Z/ [7 m% Q2 J2 R$ j& }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 C- f' n' i8 l/ K7 Q$ [1 B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3 C$ i% ]6 m O0 o/ [
) L$ N9 G% ?) H+ V" U6 P. ` 七、撒娇
. [3 M0 \- e8 Z) _* U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我该听谁的?% |8 T& g2 N0 g, H
' T, I& U9 V( H2 H% I
儿童心理分析: , J7 ]* E+ k7 L! m9 O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 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1 q& y* n1 r! V" C# K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F+ r1 h8 L. s% ], [
3 |+ I( ?6 L2 j 八、不合群
8 J% U4 ~. m9 W; V# ~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e" @: S, U. c, [# V4 S6 [7 m4 {: n/ _8 z" U
儿童心理分析:
$ _/ s9 `* ^- U& x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 Y7 K- b4 B, `2 ]1 _, g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 A/ L" G, E4 T( E+ i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Y; ]3 T9 _; h! x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 |6 I; Z& E0 o& o5 b/ D, A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 i8 Q1 }3 `# Y. g8 ~' v( x, D7 H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 k3 Z& I) @7 Y" Z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 s U: U9 Q: M5 Q. e- s4 I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5 h& T5 r5 c3 }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6 c z% @% O7 |* t9 N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 h" e% X9 m' Q9 T+ Z: b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a! Y% f/ W9 `- Q8 P* p& t/ q# h( u* L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a5 _* x6 F2 u( x, a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 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I5 d; Z8 h) E- U3 s
1 s. X3 D( m F- B1 d$ G0 Q4 R6 n 九、摸生殖器 8 A$ p0 G" i8 `1 G
2岁多时,豪豪开始时不时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从小带大他的爷爷奶奶认为,男孩子嘛,都是这样,长大自然就好了。有时爷爷甚至还以此当众逗乐。3岁多上幼儿园后,老师渐渐地发现了他的问题,这才引起父母的重视,但似乎已经来不及了,耐心说服、批评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软的硬的都用过了,豪豪却只不过将原来的公开行为转为地下。白天躲在没人的地方玩,晚上入睡前或早晨醒来后躲在被窝里玩。更糟糕的是爷爷此时仍不以为然,有时父母教育豪豪,爷爷还充当其保护伞。
; t$ L3 w' |2 [6 ~2 `( p6 d5 Y6 b2 e2 v; l9 t8 R
儿童心理分析:
* n- d. N" h5 o- ~% G+ x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过程,所以,孩子对性的探索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论上讲,七八个月时,豪豪的小手就应该偶尔摸到过自己的生殖器,不过这时,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样,他完全是无意识的探索。慢慢的这种探索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欲和性幻想的驱使;他们只产生感官上的愉悦反应,而不会引起各种复杂的情感反应。' i& _6 _8 V( G* \
不过,探索精神再值得嘉奖,我们还是有责任引导孩子选择恰当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就不再是小事一桩了,家长有必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尽早纠正。
9 [* y: U* q3 ~- F. b" _5 F
& K* R, F! |5 I$ S! V+ _" U 十、执拗0 H; }) L& u( Q3 y) e( e( R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o- r# E% M7 R$ h9 q9 v% \5 ~
% Q% p& {8 O& w 儿童心理分析: 1 c1 N2 r) G1 O& R) S; W0 x
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孩子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沟通、引导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 C5 g0 {+ B# r3 _ 举例来说,让一个4岁的孩子写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担心写不好,因为他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会拒绝,继而遭到家长的打骂,甚至惩罚,他就会以他的执拗来表示反抗。通过这个例子,应该了解,孩子的热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你应认清原因,注意沟通,正确引导。 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火、惩罚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没耐心的专制的做法只会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缚、压制,会使孩子觉得难为情,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更执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成人与子女间以民主方式进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见时,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大有好处,在管束压抑的气氛中,是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 Y% W* K6 {) L5 B! E$ b# ~0 |0 U1 B, J6 a- m2 ]8 x5 b8 ?
十一、发脾气 # ]3 ~; {' D+ Y c* m( A3 F
在商店玩具柜台前我们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要父母买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发脾气,吵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怕丢面子的父母赶紧以满足孩子的愿望来使孩子停止吵闹折腾。
4 N: G2 P* m( N$ f6 F1 Y* k% A1 d$ f: o* B" g& G* l# X
儿童心理分析: + u9 ]2 O O# Q( V$ j B7 p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家长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 r$ ?# U; v. L% D! F# z 另一方面,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 M3 g) v7 e' ]* _) p p' g% U
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大发脾气,不是哇哇叫唤,就是倒在地上打滚,或者是乱扔东西。) L6 n4 e, \5 Y1 _3 _4 v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
8 m! M' X) s) k/ s: a* A6 d1 n 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在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并且,当孩子因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闹时,大人要若无其事地应付过去。% e: P S$ n* `$ N# e3 l7 l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1 K8 ~6 C; e; }, m9 q3 |- F; k) G
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
' a+ f$ b G* N* g6 v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不声不响地把他抱起来,或者是平静地注视着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静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妈妈爸爸们需要了解这一点。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
& {5 @. m2 }0 I+ K* ]
0 L1 L4 B# I e0 y9 ^ 十二、偷窃
: G- [0 j5 O0 E& y! h: n 不少孩子都有过顺手牵羊,偷拿东西的行为。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采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骂,而收效却甚微。其实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反应过度和“姑息养奸”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呢?5 b4 R. r3 u5 R1 W' Q
) i$ a3 |( E& A8 f Q5 o& _
儿童心理分析: 8 T, ~1 _6 f3 z/ R5 ~( P4 l+ n: {0 Q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导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 x% {( Y. R( P 幼儿园的孩子拿东西很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要花钱来买,不懂得不付钱,不打招呼就随便拿东西是错误的。他们还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与“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义的“恋物”而已,所以当家长发现他偷拿东西的时候,不要给予过多的责怪。此时的拿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偷”。但是大人应该通过这件事设法让他意识到偷窃是错误的。告诉他:“如果你没有经过同意或没有付钱就把东西拿走,就会给别人造成损害,别人会很伤心。”
; y* @! T1 C; w- x: ? 如果孩子从超市悄悄带出了糖果,父母要带着孩子把糖果还回去。如果他已经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带到超市,让他向店主道歉,并替他还钱。再次带他去超市时,就要多注意他的行为,看看他是否又将喜爱的东西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时,对他说:“每一件东西都有价钱,妈妈只有把钱给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这些东西才能属于我们。”让宝宝注意到你付款的细节。也可以让宝宝拿一件小东西,在收款台前,让宝宝自己付款,加深宝宝买东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对于父母嘱咐的事情常常一转脸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下次他们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的吼叫、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必须反复和宝宝讲道理,让他明白这种事情的危害性,他才会逐渐改进。如果宝宝的表现良好,家长则可以在房间里为他贴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扬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