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29 15:35 编辑 L9 m5 q1 H L! D
* t4 a! H) ~! w1 e. C
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新举措( m$ I* e6 Z! A) [
本报讯 (记者魏铭言 实习生葛南南)刚刚过去的周末,一场“草根”组织帮助“草根”组织的能力建设坊,在北京市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在东城区市民服务中心“开市”。
6 `0 {; f, y$ k( A4 W) n2 w 北京首家支持性民间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数百个竞争项目中脱颖而出,受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委托,招募全市15家民办社会工作事务所的业务骨干,免费组织专家授课、服务定位、项目设计、财务管理等实务能力训练。( f- t7 O) L0 w& k# k8 M9 z; Y- Q
这些社工事务所的服务方向各有不同,涉及残障人士、婚姻家庭、老年人、流动人口、青少年等多个领域。在能力建设坊,他们要相互结伴,通过互动游戏和“头脑风暴”克服各种困难的个案问题,从而学习用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方法服务于特殊的、有需要的人群。+ m; V' E( G% {6 e# y7 k' Q
东城区社会工委社会组织科科长黄丹妮称,这是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一个创新,资助同类社会组织“以强带弱”,结成互助网络,最终实现整体社会服务资源的壮大。
3 } u, j& @- s% y- X% L3 q 北京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认为,社工事务所是培养储备专业社工人才的基地。他坦言,北京这项工作起步较晚。现在,社工事务所的规模还比较小,不少挂靠在区县社会办下,处于“扶上马,送一程”的阶段。* j) ]. X+ ~, ~ y& K* a& {
但今后5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资金将适当向社工事务所倾斜。同时,力争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职称体系,制度化保障其福利待遇。通过这些措施,社工事务所将逐渐发展壮大,逐渐朝准市场化方向发展,兼备公益性质。
/ R3 m/ _8 m7 J6 X' A; W3 V 此外,市社会办还计划通过政府为不同需求主体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社工从社工事务所走出来,进驻学校、医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对不同群体或个体开展陪伴式服务。8 p* J* k- h* p( i |
■ 背景; A d, N A( i5 J7 ?6 k7 [- X
“人员待遇不如社区工作者”
6 S1 r4 g& G/ Z8 x/ P" g5 S 在北京,社工事务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据统计,2009年至今,全市共有31家社工事务所,绝大多数是由区县社工委、社会办扶持建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 B' W' @- w" S6 W1 r" F 虽然社工事务所已覆盖16区县,但北京协作者发展中心主任李涛坦言,规模太小,工作人员年轻、没有实务经验是北京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最大瓶颈。多数社工事务所只有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艰难支撑,资金全靠当地政府扶持性的购买服务,人员待遇甚至不如社区工作者,流动频繁。: I# }; q1 { J1 ^4 U2 R
“因此,我们办工作坊,就是想用自己的经验,启发他们在政府购买服务指向性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之间,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李涛说。本报记者 魏铭言 实习生 葛南南
8 Q! \. y7 |7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