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明玉2013 于 2013-6-7 09:54 编辑
留住社工要靠“面包”和“掌声” 2012年06月07日 09:39 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东莞时间网讯 近日,东莞社工团队“启航计划”发布《东莞市社会工作者专业耗竭现状调查报告》,称社工极易产生耗竭的状况。而统计数据又发现,近7成社工自认为社会地位偏低。故此,认为社工人才极易流失。对此,《东莞日报》昨日有评论指出,社工自认为地位低下,这个问题“很严重”。
笔者大抵同意作者的判断,但文中有部分论证值得商榷。一是“就社会工作这个名字来看,就有一定的歧视性。以前通常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他工作”。其实作者提到的这个概念是对志愿者(在港台地区称之为义工)的解释。在开展社会工作之初,很多人是因为把社工当志愿者,这才误解社工是雷锋式的职业。二是“按照美国的比例,东莞社工相当于以700人之力,承担了2万人的工作”这一论证有生拉硬拽之嫌。不错,按照人口比例,东莞现有社工数量的确不足,但社工服务暂未在东莞全部镇街展开,即便每个镇街都开展了,未必就覆盖了全部的村和社区。因此,关于社工工作量的判断有误。
事实上,上述报告在社工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不乏质疑之声。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质疑:一是东莞社工群体的年龄特性,因为社工大部分是85后,这部分入职不久的新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跳槽可能性较大和社会地位偏低的一群;二是调查的主题没有遵循价值中立,在一个略带倾向性表达的调查中,很多调查参与者被“引诱”了,从而表达了某种不满,导致了结果的“失真”。
当然,笔者并不是在表达社工行业现状多么美好,只是希望还原更多的信息,让大家对社工职业枯竭这一问题有更加客观的认知。事实上,社工事业的发展的确面临很多困难。即便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纠偏”,不管是6成、5成,还是4成,社工自认为地位不高也是事实。况且,在社工使用过程中偏离专业,行政化现象明显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就笔者接触到的社工来看,很多都要承担大量的文书性工作,而这些不更应该由文秘来承担吗?
一个不得不提的信息是,现在专业社工极为紧缺,绝大多数社工岗位一人难求,这就使得社工流失的问题更显严峻,因为一旦有人离开,你很难找到继任者。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建设全面加速的可喜局面,但同时暴露了社会建设人才、社工人才培养的远远滞后。当然,在审视社会工作这个行业的时候,要避免简单的标签化,或者把一个共性的东西当成个性予以展示。
以笔者的观察来看,东莞社工的相对薪酬不低,但在社会保障以及公积金缴存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加上职业晋升通道的相对单一,导致社工看不到职业发展的空间。另外,个别领域一些非专业的行政性事务的大量叠加,也严重挫伤了社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建立其专业的权威性毫无益处。当然,随着公益创投对于项目化运作的推动,上述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但与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之,社工也是凡人,面对案主众多负面情绪的倾倒,他们也需要自我强大,需要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鼓励。要避免他们在助人自助路上的孤单,就必须用“面包”和“掌声”降低他们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让他们体面尊严地工作和劳动。
原文链接:http://news.timedg.com/2012-06/07/content_10467853.htm
该贴已经同步到 东莞清流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