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2-8-26 16:29 编辑 8 Z9 S. T7 L' _5 _
! u5 m0 T1 o- e& B* w6 M; \: _2 k9 n
真人图书馆(搜搜百科)
! L' u& c1 N4 y摘要- k9 `) u I/ m2 c2 [& l4 w& J" d9 \: T
6 F' `4 y) T/ A- A- u( b9 ? “真人图书馆”从北欧开始发展的,它并非是真的图书馆,而是用活动的方式在各地举办,通常是校园内或图书馆内为主要场合,有时则搭配嘉年华会、校庆等活动。& E4 Z" ~# _5 @$ T9 o+ ^
; _* H! u: \% a" q* ~, n* L6 ^
内容简介
6 e! `: [# f* G2 J' n' F# R$ u2 s8 e
- l0 ^, X& C& ? Q. l
- _; ^" Q D! v1 w 这是在从北欧开始发展的“真人图书馆”,馆中不藏书,而是准备各式各样会走动的真人让民众“借阅”。这些被借阅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大多在社会上具有争议身分,例如变性人、激进派右翼人士、艾滋病患者、同性恋者、伊斯兰教徒、脱衣舞娘、酗酒者等等,借着引发民众好奇心,达到彼此了解、减少社会上的偏见与歧视。 “真人图书馆”并非是真的图书馆,而是用活动的方式在各地举办,通常是校园内或图书馆内为主要场合,有时则搭配嘉年华会、校庆等活动。由于发展超过10年,这些“书本”的内容也更多元化,从早期的受歧视者,现在加入更多令人好奇的职业,例如记者、警察、殡葬业者、政治圈人士、黑道成员等。2 @* _8 y6 p; d
9 V0 s; W9 D0 x4 [' p: C: R: Y0 K
8 F- z1 O( X W% n- K- V6 U1 W
*创办由来 / ?9 u5 D; a$ ~2 e$ w' c% u" z
“真人图书馆”的创办,要从1993年说起。当时在丹麦生活的混血青年艾柏格,目睹朋友在一次种族纠纷冲突中被刺重伤倒地,于是邀集5位同在丹麦哥本哈根的朋友们,成立“停止暴力”(Stop the Violence)组织,短短几年间光在丹麦就超过3万人署名加入。在2000年时,欧洲五大音乐祭的丹麦罗斯克尔德音乐节(Roskilde Festival)邀请该组织共同筹办活动,主题是“互相理解”,在音乐祭现场,出现了疯狂球迷与女性主权运动者沟通,街头涂鸦者与警察促膝长谈的画面,直接促成“真人图书馆”的成立。
4 m5 t! h% s# _" s0 D* \# s/ j8 d) w2 E; I/ R" ~
0 ?7 B& d0 ], y: S结束程序 想要阅读真人很简单,民众一样按照借书程序,登记后就可选择要借阅的人,管理者会协助民众填表,认清自己可能有歧视或偏见的对象;考量到安全问题,“书本”不能外借,只能在场内阅读,但不限制每次阅读的人数,可以情侣档或一家人共同进行;每次阅读约30到45分钟,如果“书本”感觉受到污辱,可以随时中止谈话。
% J$ x3 t0 H- y6 F; c6 |) s. t! {; o3 F" J" R2 [# s
社会影响
6 w8 z! C* F. l' i 在过去的经验中,“真人图书馆”常常会引起民众心底深处的共鸣。曾有位40多岁的父亲带着7岁儿子来到图书馆,借阅一本暴力书籍,担任书本的分享者提到酒后暴力问题,谈到许多酗酒者一喝起来就无法自制,最后衍伸出各种家庭暴力。没想到此时小男孩竟说“我知道,因为爸爸以前就是这样!”小男孩立刻向“书本”求助,希望帮助爸爸戒酒,坐在一旁的父亲听到此瞬间情绪溃堤,泪如雨下。
$ n; M2 T0 f9 ?7 [$ g; r9 i E' s “真人图书馆”在2000年推出后,至今已有超过10年历史,创办人艾柏格马不停蹄跑遍全世界努力“打书”,除了创始国丹麦外,还在瑞典、芬兰、挪威、冰岛、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尼亚、塞浦路斯、澳洲、日本、罗马尼亚、美国、香港等地举办,未来可预期将有更多国家共襄盛举。 9 ^0 d, B7 c! v0 w8 U# y- ?
8 Z0 \& b# Y( w/ J+ ^+ J各国情况 3 I: ]- k# _- h9 A
由于世界各国文化不同,所以民众也都有各地专属的“偏见”。在丹麦借阅率最高的“畅销书”,是一位前任脱衣舞娘罗沙,许多民众对这个行业好奇,有不少女性借阅想了解工作内容,还有人不客气的直接问她为何要成为性工作者,罗沙总是心平气和的回答“我只是去跳舞,那于钱有关,与性无关,脱衣让我赚到钱,但不从事性行为是原则。”已从脱衣舞娘退休的罗沙,现在是个铁路局员工,她义务担任反歧视志工,还穿上“借阅我”的T恤帮忙宣传“真人图书馆”。 + K' q! m' X9 Q& p
“真人图书馆”的故事多到说不完,在瑞典这个北欧富有国家内,存在着以拾荒为生的年轻人,这个人还有一份正职工作,一边读大学,一边义务教导自闭症小孩。这位名叫约翰的年轻男子,在图书馆分类中属于特殊类别“垃圾掏客”。约翰并非缺钱,而是不满资本主义大量制造与抛弃,造成资源浪费,于是在垃圾堆中找寻可用品,从身上套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代步用的自行车、装书用的背包,全都在垃圾堆中寻得。但他也有困扰,因为法律规定“尚未清理的垃圾算私人资产”,因此常与住户或商家产生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