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04|回复: 0

[新闻媒体] 简政放权先行先试 激发社会活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2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11-12 09:31 编辑

                             简政放权先行先试 激发社会活力
                                                        2012年11月11日08:28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坤叔和他的助学团队为贫困孩子助学。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

                                            佛山南海桂城创益中心,小朋友在玩游戏。南方日报记者 卢奕诚 摄

位于景湖时代城的“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里,孩子们在图书室里找喜欢的书来阅读。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实习生 阙廷华 摄

      
       为社会组织举办多元化培训
       代表心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对此,来自基层的十八大代表,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赵广军和中山市外来工闫文静都很有感触。他们认为,党要引导社会进行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降低了行政成本
 “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先行一步启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降低门槛,简化登记程序,为社会组织"松绑",激发了社会活力,形成了共建幸福广东的合力。”赵广军说。
  赵广军常年扎根在社区基层做志愿服务,去年初,他牵头的志愿者团队终于“转正”。随着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的成立,原先的志愿者团队从松散型草根组织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正式社会组织。
  这些天,身在北京的赵广军主动和其他代表分享广东培育社会组织、建设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及聘请专业社工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精细化的社区服务的做法。他认为,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也降低了行政的成本,很好地体现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上“良好的分工合作”。很多原先“隐形”的未登记组织“浮出水面”,需要接受各部门的严格监管,确保社会组织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同时,他还表示,希望相关部门为社会组织举办更广范围、更多元化的培训,让社会组织专兼职工作人员以及社工、义工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让外来工参与社会管理
  “中山市对积极参加义工队伍的外来工给予入户积分奖励,让外来工共同参与社会管理,这一政策很好地体现了广东的社会管理创新。”兼任所在企业志愿者义工服务队队长的闫文静表示。
  她认为,用积分激励外来工参加义工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外来工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外来工的责任和服务意识,而且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
  闫文静说,她身边不少外来工都通过志愿服务提高了积分。接下来,她希望中山市结合全民修身行动,建立全市范围的外来工义工服务队。
  十八大之后,闫文静期待着建立更多渠道,让异地务工人员有更多机会与当地居民一道共同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管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为新的家园贡献力量。
  为社会组织打造一个温暖窝
  样本
  “这里不是社会组织的"婆婆",而是一个温暖的窝。”一家公益组织负责人如此评价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在这个孵化基地,社会组织不仅可以享受免费的办公设备、场地和后勤服务,而且还能得到培训、政策指引以及互相学习取经的机会。通过培育孵化,引导社会组织健康规范运作。  按照“政府引导、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公众监督、社会民众受益”的理念,广东省将建立省级和各地级以上市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孵化基地,制订扶持发展专项计划,其中一些基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这写进了我省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1+7”文件之中。
  办公会议场地可免费使用
  有了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以及标示身份的“瓦蓝栈公益”的小牌子,入驻孵化基地的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孙岐坤心中感到十分温暖。他把孵化基地形容成“窝”,亲切而温馨。
  去年12月,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正式启动。孵化基地着力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公益事务领域培育、扶持和孵化有行业影响力、有发展潜力、社会急需的社会组织,并重点定位于孕育型、萌芽型、初创型、支持型四类社会组织。
  “瓦蓝栈公益”等10个已经登记或通过了名称核准的社会组织首批进驻基地。它们涵盖了扶贫、助学、助残、助老、救灾、教育、环保、社区公益、新莞人服务等多个公益领域。首批入驻社会组织将接受为期两年的孵化服务。“入壳”孵化成功便可“出壳”。
  入驻孵化基地后,社会组织获得了起步阶段的资源,包括:通过聘请社工及专家,为入驻社会组织提供个性化辅导和培训,在项目申报、项目策划、活动举办、财务托管等方面,给予协助;对入驻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会议场地,电话网络等一般办公所需要的基础服务设备;提供公共水电、公共环境卫生和物业管理等工作所需的后勤服务。
  同时,孵化基地通过组织面向群众的公益普及教育活动和引导入驻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为群众提供一个接触公益、体验公益和参与公益的窗口。
  公益服务活动可获补贴
  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原先是一个挂靠在东莞团市委下面从事公益助学的志愿者分队,没有独立的法人身份,在接收捐款等各方面都没有途径。去年底,他们在民政部门成功登记注册。进驻孵化基地之后,瓦蓝栈面临着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化运作的压力。
  按照要求,进驻的社会组织每年开展不少于6次活动,并将每次活动的计划、总结及相关影像材料报东莞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不得从事培育模式以外的活动,不得利用孵化基地进行其他营利性经营活动;入驻满两年须接受第三方机构评估。孙岐坤说:“遇到重大事项,我们会及时和孵化基地沟通寻求支持。”
  “资金”向来是困扰草根组织、弱小的社会组织发展的难题。对于已入驻孵化基地、属于政府重点扶持培育类别的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活动的,东莞市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将给予小额活动经费补贴。同时有了孵化基地的“牵线搭桥”,社会组织可以参与公益创投,以优秀的项目赢得资金支持,并做出更高质量的服务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让起步阶段的社会组织健康长大,在孵化基地培训的课堂上,活跃着一支专业指导团队,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提供系统培训。
  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竞争一些公益项目时,有的社会组织能拿到比较高的资助,有的则被拒之门外。办社会组织光有热心是不够的,必须要规范发展,这样才有公信力和竞争力。
  直接登记 主管单位不再当“婆婆”
  盘点
  2012年的第一天,广州正式放开8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5月1日起,广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不用再找主管单位当“婆婆”。一批长期无法“转正”的社会组织终于有了正式的注册身份。
  随后,我省全面铺开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从7月1日起,除
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前置审批的以外,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这也是继去年底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挂牌后,广东管理创新的阶段性突破。
 

   目前,改革的效果已在逐步显现。社会组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今年1-9月,仅广州就新成立社会组织375个,而去年前三季度只新成立了183个。同时,社会组织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以广州市民政局登记的42个社会组织为例,慈善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异地商会居多,与过去以教育、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为主结构布局相比,有进一步优化的趋势。特别是广州市民办社工机构从2008年仅有7个迅速发展到现在140个,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协同力量。
     
       打破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字号限制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正吹向南粤大地,“坤叔事件”让这股春风来得更猛烈了些。
  东莞坤叔助学团队注册“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曾连续受挫,引发了各界对社会组织因“字号”原因无法登记的关注。今年起,我省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打破了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字号限制,允许公益慈善类社会团体名称使用字号。
  当前广东省确定重点发展的是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和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其他类别的社会组织待积累经验后再逐渐推开。
  广东省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改革进程也备受关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社会组织不能再成为“二政府”,行业协会商会将实现由民间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同时,社会组织也不能是“一家独大”的局面,打破垄断,允许一个行业成立多个协会,允许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小类标准和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方式和服务类型设立行业协会,允许跨区域组建、合并组建和分拆组建行业协会。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
  今年8月,国务院批准广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并赋予广东为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累经验的任务。
  在广东省政府201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第一批目录中,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达179项、转移事项55项、下放实施事项115项、委托管理事项5项。全部调整事项达到354项,占广东省级政府现有实际审批项目的1/3以上。
  省编办副主任陈雄贵说,省委、省政府将此次改革提到这样的高度,目的在于打造更有竞争力的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坎,跨过这个坎,我们的体制更有竞争力,广东发展前景就更好。
  结合本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省率先在深圳、珠海、东莞、惠州、肇庆、揭阳、顺德等地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政府由注重管制向注重服务转变,根据每一项行政审批事项的特点,分别制定详细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多管齐下亮点频出粤味十足
  去年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任务。在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又专题研究部署了社会建设工作,并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以及7个配套文件,形成广东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整套政策体系。这引发了全国的关注。
  不仅如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随后,从省到市再延伸到县,广东继续创造历史: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市县三级全部设立社会工作委员会机构的省份。
  南粤大地,社会管理创新“多管齐下”,亮点频出,粤味十足。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1+7”政策体系的框架下,全省各地、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推出了具有试点意义的社会创新观察项目。从今年1月省社工委公布首批23个社会创新观察项目至今,省级社会创新观察项目总数已达到100个,省市县三级社工委推出的项目共约1000个。
  尤其是在拓展社会创新项目时,社会组织被积极调动起来。广州天河区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建社区民情志愿服务队伍收集民情信息,深圳市民情感护理中心推出市民情感护理项目,珠海市远博社会工作促进中心开展“温暖一千”行动,汕头市存心慈善会创新慈善理念拓展服务手段。
  专家认为,发动社会组织参与项目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意味着广东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水平。
  广东省社工委专职副主任刘润华:
  调动公众参与
  释放草根能量
  专家点评
  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经济体制是基础,经济体制决定了包括社会体制在内的各种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生产越来越丰富,结束了短缺型经济状态。我们从推行“政企分开”入手,厘清了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随着经济体制这个基础的深刻变化,社会体制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过去30多年,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我们建设了一个日趋成熟的市场。但是,我们在社会领域却仍然沿袭传统的体制,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实行较为全面的管控,另一方面政府继续唱“独角戏”,以成立事业单位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符。
  今天,推进社会创新,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成熟的社会,这个成熟的社会不仅要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更要激活社会的自组织功能和提升社会的自治能力。社会创新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清除社会体制中的各种计划经济痕迹,从推行“政社分开”入手,厘清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体制。
  社会正在走向成熟,民间力量正在崛起,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民间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政府的职责是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释放这种民间草根能量。
  众人说
  @张hi962:广东社会管理创新,看来动真格的了。我所服务的社会组织和政府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良平:从老家来广东打工很多年了,本人几乎已经成了“广东人”,说着“南腔北调”的话。广东是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以前的“打工仔”、“打工妹”,现在被称为“异地务工人员”,词语的变化反映了受到的尊重。
  @西河水清清: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就在理念的创新。以前社会组织想成立,必须要找一个主管单位。现在,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管理理念的创新为社会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见习记者 钟瑜婷




原文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2-11-11/14782303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6 03:02 , Processed in 0.04464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