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作者】
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于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目录】
Chapters 1-2 第1-2章Chapters 3-4 第3-4章Chapters 5-6 第5-6章Chapters 7-9 第7-9章Chapters 10-12 第10-12章Chapters 13-15 第13-15章Chapters 16-17 第16-17章Chapters 18-20 第18-20章Chapters 21-23 第21-23章Chapters 24 第24章Chapters 25-26 第25-26章
【书评】
这作品就是《麦田守望者》。想当年看《麦田守望者》,何等激动!有一种沆瀣一汽的感觉。小说果然能这么写!当时我就喜欢这么写小说,骂骂咧咧,见什么骂什么,生猛。但是长期的文学正统教育让我心中没底。这下一个经典作家也这么写了,可见我是对的。我找到了同路人,不,应该是大哥,不,应该说是祖宗。塞林格这个祖先已然成了经典作家,我跟他穿在一个裤管里,荣幸极了,人是不可能绝对不崇拜的。
但是现在回头看《麦田守望者》,当年的感觉没有了。一部作品,如果靠骂骂咧咧,发泄不满,是否就可以站稳经典的位置?哪怕我对世界多么绝望,哪怕我对生命多么厌倦,但是我凭什么拿我的绝望和厌倦让读者掏钱买我的书?除了是一些没脑袋的“粉丝”,就连郭敬明抄袭的作品都是好的,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读者,另当别论了。一起恶毒?一起发泄?所谓生猛,不过就是敢说,当读者的代言人。也因为这原因,有人向我推荐贾璋柯的电影《小武》,我看了,感觉索然。我相信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睁眼看,都会绝望和厌倦,都会看到荒谬和不平,那么你拿什么超越大众的眼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麦田守望者》里的这个片段:“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它改变了这小说的方向,意味深长,可惜它鲜有被用来论证这小说的经典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