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986|回复: 0

"心理帐户"的奥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帐户"的奥秘
% M5 [0 u( h  i7 e+ C* C4 R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世界?来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  - i/ Q) f' N  W- ~( N2 K1 q! w
  相信你在了解了他的理论后, 一定会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现代人的一个心理疾病是抑郁症,与反社会型人格不同,他们的攻击能量指向自身,他们不去杀人却自杀. 5 \7 W, i7 h4 L1 O5 @% c
  当面临挫折和挑战时,当面对竞争失败的结果时,一些弱者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导致失败,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们觉得如果某一重要的事情失败了,人的一生就失败了,生命变得毫无意义.现代社会,抑郁症是专对幸福的杀手,它令一个人活着,却在精神上枯萎.统计表明,90%以上自杀者都伴随着抑郁情绪.有关研究表明,越是年轻一代抑郁的人就越多.它是一个现代瘟疫,四处传播.
, {* ?) i5 c, D1 }  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消极心理.弱势群体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具有强烈的仇富情结,而富人则觉得自己是全凭个人奋斗才出人头地的,成功全是个人因素造成的,没有看到社会给他提供的机遇,对他人和社会不讲回报,对弱者缺少必要的关心,具有冷漠情绪.个人主义的盛行,使人将失败和成功都归咎于个人因素,以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实用主义哲学来衡量人生,导致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败者的愤怒和抱怨.这种不能超越简单竞争的幸福观对于社会的各阶层人的心灵都具有损害作用.
" }* G# s% T: r' y& }4 t  竞争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竞争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竞争成为生活终极目标,人类一定会被这一自身创造出来的增加财富的手段所毁灭.
$ B6 l% p9 T6 x$ r0 E$ X# {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 ; V, B) @; x$ k9 J
  快乐的第一法宝是宽恕的心 2 K; k# ^% L2 c% p5 L
  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乐》的作者塞利格曼所说,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利诺斯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迪恩纳说:“对于快乐来说,物质主义是一种毒品.”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质主义者也不及那些不关心挣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兴.快乐的人以家人、朋友为中心,而那些不快乐的人在生活中,时不时地冷落了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倍感孤单.迪恩纳还认为,如果经常与炫富的邻居做比较,这将会是不高兴的开始.密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 j; _5 U( r5 _0 a; ?1 p- y/ s5 h  
$ G, C; |& `" j  t      快乐的第二法宝是顺其自然 0 m% \* n: F/ C
  人类不善于预测快乐,因为快乐是乞求不到的,当你追求快乐时,它无影无踪,而你忽视它时,它却不期而至.其实,快乐是因为你做了快乐的事情,当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你就会快乐.许多人重视快乐的感受,却不重视去做快乐的事情,不去行为,只去思考和感受是不会快乐的.好的感觉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只存在于头脑中,它一定会表现在行为上.通常当人们去参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动,达到忘我的程度时,生活满足感就会出现,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一切忧愁.心理学家彻斯把这一现象称为“顺其自然”.彻斯认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们也许正在处理棘手的事件,也许正在做脑部手术、玩乐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决难题,而其中的影响都是一样的:生命中许多活动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满足.你不必加快脚步到达终点,顺其自然就可以.
: w! {7 G* u8 H1 f4 Q  o  
% w8 O; s5 D: o+ C8 z. ]4 D      快乐的第三法宝是感激生活 9 c% B8 v# `. _7 ?8 c, B; _
  感激的心情与生活满足也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研究显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说出来和写出来能够扩大一个成年人的快乐.感激自己健康地活着,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激过去他人赠予你的一切. + r: I+ {, J$ c9 X
  现代经济心理学也从人类对金钱的认知角度,再次阐明了金钱与幸福无关.让我们来看一个美国华裔经济学家奚教授1998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也就是不能把这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的情况下,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不愿意用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 ?) j/ k" |+ l: \; k* b  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作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人们总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上目测最靠不住了,聪明的商家就善于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制造“看上去很美”的效果. 0 `6 Y# A2 N4 N, u" Z! }- R8 e8 U' B
  卡尼曼教授的理论还揭示,从心理学意义上,钱和钱是不一样的.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捡来的,对于消费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这证明了人在金钱面前是非理性的,是很主观的,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100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 T6 d( p# u! S( R7 `# |9 C' ^# ]
  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9 o! K9 S' R/ O6 ~% R+ [
  金钱只是数字本身的物理符号,我们想拥有更多的钱,可我们为什么想挣更多的钱呢?是为了生活的富裕.为什么要富裕呢,是为了幸福.挣更多的钱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手段.我们之所以想有更多的钱,是想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归根结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 R9 m' b: [! |* j
  奚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到底是不是幸福,取决于许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 4 e: ~' d7 @( n: T
  当我们关注财富积累的时候,万万不要无视幸福感的增加.在我们这个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机会也是不平等的,所以财富不可能会被每一个人所拥有.但是幸福的感受和快乐的心情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的.珍惜你的幸福感受吧,只有它才是你触手可及的宝藏. ' U0 s$ P/ C$ e" G0 d& Y% S( U2 F
  $ g$ b* w6 Q- ]1 M
相关内容 8 d: y) K; p. A; k" e  |
  解放你我的积极心理学
2 z0 y8 {& J  Y+ h. h. _  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叫做积极心理学,它正是由故事的主人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 q7 K, k  ~0 M/ f1 t- E
  快乐人生的证明
) M7 G' r- r& w" P5 \$ j* f8 {  有人调查了一些中过巨额彩票的人,如果这个人是具有抑郁情绪的不快乐的人,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快乐,那么中奖后会快乐半年左右,但半年后他们又陷入了不快乐之中,重新变得抑郁.也就是说金钱只能使一个原本不快乐的人获得暂时快乐与幸福.但从一生的角度看,金钱导致的快乐是很短的.
* b* y: @  J5 d. q5 `7 l* e  一个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积极情绪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个将手伸进冰冷的凉水的实验是这样的.在冰水中普通人伸手,只能忍受60到90秒,但在积极情绪测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个具有积极的情绪的人,往往能忍受的时间要长一些.
. `! y, ^0 a% Q' L( V8 S  快乐的人更喜欢与别人交朋友,而不是独处.他们愿意主动接触生人,愿意为他人捐钱,更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更关心周围的人,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利益. * C" [* I" ~  v3 _% V% c* t; s
  富有与幸福低相关,研究表明,富有人只比普通人稍有一点幸福.而亲人离去,配偶的死亡,对人幸福影响长达7至8年.
( C  c  ]. ?/ ^. t: C7 f' \  
# h  }: P; ^$ Z/ n8 n3 l8 l5 d     你知道乐观的奇妙吗? ; [: L$ E) F. g3 @" m2 m4 `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悲观的,但他们倾向于认为别人比自己乐观.乐观的人寿命更长,赛利格曼测试了70个心脏病人,17个被测试为最悲观的病人中,有16个没有经受住第二次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了,而19个被测试为最乐观的人中,只有一个人被第二次心脏病的发作夺去了生命.乐观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研究表明,具有乐观性格的人在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中,往往是销售业绩冠军.乐观的小学生将来很少得抑郁症,走向社会后,在工作成绩和社会地位方面均超过悲观的人.乐观可以通过教育而形成,一个悲观的人通过心理训练可以转化成为乐观的人. 3 K8 X+ q0 d% f
  五岁女儿播下的“积极”种子
7 J- x9 j" i$ y/ u" g( H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数月后的一天,与五岁的女儿在园子里播种.他的女儿叫尼奇.赛利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的著作,但实际生活中对于孩子并不算太亲密,他平时很忙,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其实种地也只想快一点干完了.尼奇却手舞足蹈,将种子抛向天空.
# Y2 Q: n. x7 {) @5 a0 K  赛利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当然”,他回答说.“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 f9 `. k7 ?: z  赛利格曼产生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仿佛出现了神灵的启示.他太了解尼奇的成长,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职业.他认识到,是尼奇自己矫正了自己的抱怨.培养尼奇意味着看到她心灵深处的潜能,发扬尼奇的优秀品质,培养她的力量.培养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处,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即他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
, e9 W) w8 D' u0 E" O$ T0 O0 A  这一天也改变了赛利格曼的生活.他过去的五十年都在阴暗的气氛中生活,心灵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 B, t; z- y9 w
  继而,赛利格曼将这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定位为积极心理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6-27 00:04 , Processed in 0.041470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