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社工路:从迷茫到扎根 0 J7 y, ~ b% {
“10年前临近大学毕业,我都不知道社工是做什么的。”冬日的一个上午,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专职社工范石娴回忆起对“社工”的最初印象。在福利中心10年,范石娴见证了社工从无到有,亲历了无锡社工发展的每一个节点。值得珍视的是,10年来,政府和普通市民,对社工的概念和定位,有了全面的启蒙、认识。
7 e1 u+ d( h# `, `
; ^7 ^1 h+ l, X5 ` 多个“第一”铺满“社工路”2 }8 r# a& C* z0 x
) H! J6 k# v; p1 p 范石娴的10年社工路有多个“第一”,像一块块石板,铺成了一条路。6 E) R# a, f2 {0 ?: p* j
1 o( B% j! J! J: t" S1 P/ _, x( w 1999年,范石娴考入南京人口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成为该校第一批社工专业本科生。当时的教学没有本土教材和社会实践,仅有的几次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是被老师带到福利机构去参观。“很多人搞不清社会工作专业到底要学什么、做什么,心里没有概念。”
, i- R. a, o) z( c: b! D
2 ~0 G N8 z. q3 E3 l 2003年,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首度对外招聘1名社工专业本科生。应聘成功的范石娴成了该中心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社工,服务对象为青少年。自此,她开始投入社会工作。
* u) ^5 _5 ~3 N/ L4 ^ O z% h. L0 ^: s7 I& Y
大学班里有53人,范石娴是唯一一个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的。总有同学开玩笑,只有她在社会工作这条道上走到底。她的“唯一科班社工”身份被打破,是在5年后。2007年,福利中心成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开始为“科班社工”设立岗位,并于第二年招聘了2名社工专业本科生。这一年,无锡还开始实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制度,范石娴通过考试后,成了无锡第一批持证上岗的专职社工。4 T% m0 @, p# h
) s2 ^. k: w R- z( r! n 社工培养今时已不同往日,为了体验差别、给自己“充电”,2011年,范石娴和福利中心的另一位同事一起,到南京理工大学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今年6月,她成为南理工第一批社工专业硕士毕业生。按范石娴的说法,这2年与10年前本科4年的学习,有很大区别。“现在的社工专业,本科需要600学时、硕士需要800学时的实践。对于本专业,很多人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 F# _9 J$ w
4 v( U3 i" O2 g, q 领略社工专业的魅力
, f! K; ?0 _! m# `$ m# n/ H
2 r0 _8 l7 z- J' G) c% n “2007年前,福利中心的社工服务模式几乎不成体系,保育员、医生和护理员以生活照料为主,对服务对象的内心情感、发展需求关注不多。”在福利中心的前几年,专业的探索是零星的,只在点上有所尝试。直到2006年,国家提出社工持证化,政府重视培养专业社工、探索社工服务模式,范石娴才渐渐感觉到专业发展的春天来了。# a K& |) `1 S' }# S4 w
2 A5 S% |4 Y; N( J 到福利中心不久,范石娴接触到了一名从小被父母遗弃的8岁小孩。小孩有寄养家庭,但一直有个强烈愿望,想找到亲生父母。孩子经常跟人提及这个心愿,但由于这类事件鲜有成功,因此没人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只有范石娴觉得要认真对待。她向领导说明情况,可利用的资源,决心助小孩寻找亲生父母。
6 b+ H' q4 V1 c8 f$ c! ^- [/ E6 e) o ?! O$ X, L3 b0 _- @
找父母事情没有成功,但给范石娴带来了不小感触,她开始思考科班社工的价值到底在哪。“接触服务对象时,不能贴标签;试着理解; 从不同角度考虑其心理和精神需求,不仅仅是生活起居的照料……有目标、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制定解决方案,并有效行动。”" @% s2 W9 |/ C+ I" `3 D$ `7 J
& u! P, Q V3 ?) u0 T R" b: P
长时间接触“老弱病残”,通过服务让他们感受关爱、对生活充满希望;体会助人的快乐;见证服务对象的心理成长,范石娴开始领略社工专业的魅力。
/ e( w s+ B* |5 g2 B
" y3 m! \1 B' N7 q) Z! F6 ^, G 如今,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有50名持证社工。除5名专职社工,其他社工由医生、教师、护士等担任兼职社工,他们相互配合,在专业社工的引导下,形成社工、兼职社工、义工“三工联动”的社工服务模式,创造出了独特的社工服务品牌。5 w$ M( F2 U- {5 t! X( l8 y: U
4 D" l% X9 L5 b9 G3 i7 o' r% I5 r& Z r
换岗不换社会工作决心- Z) o1 ^" D' o( S( j' s
! n+ o( ^: L) a4 d& e8 f- A/ m 今年9月,范石娴被借调到市民政局,开始为期2年的挂职工作。工作内容更趋宏观,涉及面更宽。但在范石娴看来,不管在哪里工作,只要是做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事情,一线实务和社工行政都能做出成就,她下定决心要将社工事业做到底。1 N7 b+ W8 m1 n: u/ h6 b
) x' T/ [+ o" U( a U# U$ W 如今,从事社会工作有经济收入保障,又因日益增加的民生服务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将相对增加,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至此。但范石娴认为,从事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爱心和责任感,长时间接受服务对象的负能量,还要有自我调节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挑战性还来自专业能力,如理念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对问题的判断力、策划力……如此才能好心办好事。”3 }; l8 Y3 }; E L: g7 x
* N; Q+ o" p5 i v& h1 M. S, B0 Q8 t
除有让社会工作事业变强的愿景,范石娴还希望社工像医生和教师等职业那样,被普通人理解、接受及需要。谈到这些时,她信心满满:政府在大力推动,社会有很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 Y$ }4 f1 W. ^* A, y6 i9 z9 `$ z7 f
来源:无锡商报4 ~9 I. z/ B0 B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