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选了社会工作教育的课,课程作业是写一篇《我与社会工作教育的故事》。挺喜欢这个作业的,虽然是为老师的研究提供素材(为他人作嫁衣裳呀),但还是觉得要好好写,因为有话可说。$ S# O. B% [. N# z Q/ L
7 \5 R3 T7 v1 H v" Z& @& W决定在博客上连载,主要是因为一时间能想到的都是片段,不成体系。就统统先倒出来再说吧。
1 Z' c1 N# J% |5 g: ] {: ]* L0 `' K6 C/ s% B8 p' a/ Q( M
版权所有哦~* Z4 ]) B" d. d7 R ]
7 p7 Z/ Y' v& P; B9 d& y5 h4 Z) K+ _1 p- \2 X4 R" S5 [
. w" t; C9 I+ b! y b我想我可能是我们这群人中比较早认识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在高二的时候,我和周围的朋友就开始看各大高校以及他们的专业设置,开始寻找自己心仪的学校和感兴趣的专业。那时瞄上了武大,瞄上了社会工作专业。在那时我就知道了社会工作是社会学下的一个专业,它与社会学有联系,但是更倾向于操作和实践。我当时觉得这个专业应该挺适合我的,不是纯理论的学科,可以有些实践,有些事情做。* H1 L) x% {5 Y
1 o/ O$ K- P7 D7 @3 v我们很早就接触网络了,很多知识是从网络上查到的。
2 I9 a( [. _8 [. z
+ I3 V+ V1 i* H2 o7 y那时我的目标是武大的社会工作。我锁定的专业就是社会工作。高考有提前批,中青院的社会工作也在提前批的目录上,我想如果能上也挺好的,因为中青院的社工很不错。但由于高考考得不怎样,没有上中青院,也上不了武大,但那一年,武大似乎没有招社会工作。
b4 ]0 C* J( x
4 X1 \7 f- }% ~5 ~2 O- z当时我选的五个学校里,第一志愿写的几乎都是社会工作。后来几经周折来到温大的社会工作专业。当时,负责招生的老师打电话给我,问我填的专业是否服从调剂,我说否。他告诉我这样很容易被学校踢掉的,还是服从比较好。我说被踢掉我就不读了,大不了去读三本。后来他打电话告诉我,说我的档案去温大了,社会工作专业,也不用准备去补报志愿了。 3 Q) \/ g/ X1 ^; s2 X* Y
当时极不愿意去温大上学,但是怎么说专业还是自己喜欢的,就去吧。于是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4 M4 m6 S) n- ?( {: H
报到那天,来接我们的班主任是刚毕业的社会学硕士,人很热情。" V% u0 c1 ^0 s4 j" _
$ v+ Q0 @, J; I/ B! B
跟同学们接触了之后,才发现大家几乎都是调剂过来的,都对社会工作不了解,也不乐意读这个专业。似乎只有我对这个专业有热情。
* w6 M* @* S/ Q+ D! w, g6 m/ |7 E5 T7 D# U0 b- Z
我们专业是在法政学院,原来是在人文学院,就在我们入学的这年,也就是04年转到法政学院来的。学院的领导对我们的专业并不是很重视,在学院里,我们处于边缘地位,这是在以后的四年里慢慢看出来的。
8 _* \! d5 l4 D7 x {; j* G
" I' S3 D0 z3 e( } 当时有很多同学想走,但是学院的领导在给我们做专业教育的时候说社会工作是很有前途的,对以后考公务员啊等都有帮助,这些话稳定了很多同学的情绪。再说温大生活条件很好,安逸的生活让初入大学的我们不想再像高三那样重新拼搏,后来,竟没有一个同学转专业,大家都留了下来。
3 \; R/ D$ J( |. v! a! v0 v
/ k! ^% ~ K8 Y+ W6 F& M* g! _4 Z 只是,我们班有本来有50个人,但是来报到只有48人,另外两个也许看不上学校,或许也看不上专业,就不来了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48个人都是来自浙江的,其中又以温州人居多。
3 X. N3 f, ]# f# z* k) d: [. f( P! |$ ^3 \4 d. C6 t3 J
温大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很有意思:一是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工作必学的那些基础课程;二是一些跟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女性学,福利经济学,中介组织概论等;三是模块课,比如社区工作模块,企业管理模块,公务员模块,这三个模块是就业导向型的,本来是按模块选择的,后来因为同学们的意见很大,都希望选有用的课程,因此就打乱模块按课程来选了,这个三个模块都可以涉猎。四是补充学分的课程,比如瓯越文化研究,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也算是丰富了,大家一直迷茫的是学了这些可以干什么,尤其是专业课。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社会工作的专业课并没有多大用处,有用的倒是企业管理啊,公务员培训课程啊这些实用的。我想,这可能与温州的文化传统有关——永嘉学派一直倡导“经世致用”,而在浙江这个经商氛围浓厚的地方,实用显得更重要。大家想的都是以后能找到怎样的工作,是不是能找到好工作,是不是能赚钱……, N6 K$ `) f0 [, {' `
7 b6 W' r. ?& Y9 x2 b% z
大家一直对专业课很抵触,尤其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不雄厚。先来说一下我们的个案和小组课程,这是很重要的方法课,但是由一个本科毕业的老师教的,虽说是中华女院毕业的,可是课上的确实很差。大部分时候我们去上课的时候是要捎一份报纸或单词书的,可以从头到尾低着头不去听讲。那些日子有些难熬,对于我来说,很失落,对于老师没能给予我专业的知识感到失望,也就是平时多看看书弥补一下。我们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实务,带了一次大一的成长小组,而且一塌糊涂,老师也没有给予指导。个案更连接触都没有接触过。我们对于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解可以说是一团糟。
& M* n1 }8 O) I" o
( @, G; `3 O4 _0 G# p9 `" W1 d1 U- k8 X 还有我们的理论课程,老师也上的不好,照本宣科的讲过就算了,大家对于上课都没什么热情。偶尔有几个老师课上的好的,也为我们所尊敬,但这样的老师实在太少了。 1 l& f$ o0 {% d7 e2 k/ {$ A% G
最近有一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我是不是走错路了?社工真的适合我吗?我并不觉得当初我选择社会工作是冲动的或者盲目的。
9 Y& X6 c! D$ T9 k
* G4 f; p' y0 n) R) S 我是一个注重内省的人,当这种想法和感觉越来越强烈的时候,我开始有些迷惘,一时间失去了方向感。原来对社会工作的热情似乎消退了很多,是因为学了5年的社会工作,兴趣减退了吗? ' ~$ d- x! f6 B) Q
那天上课的时候,班主任孙老师跟我们说,如果学了那么久的专业而不去从事它,就是糟蹋自己,也对不起自己这六年的学习。或许孙老师是对的,辛苦的学了七年,到头来却从事一份与它毫不相干的工作,又是何苦呢?
6 d# B8 l+ n2 F" k- {& m6 X& a& s& T6 I' }, G
可是我心里却有过这种念头。所以上完孙老师的课,我觉得很汗颜。但是,如果现实赤裸裸地逼着你去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我想我也会屈从的。) c5 _' V2 X+ w0 b+ i- P
2 B; l+ `( j l' X/ C! g. a) ]
因为总想着自己是不是走错路了,在社工学生这条路上走了五年之后,忽然不相信自己当初的选择了。也许是自己变得更内向了,不知道怎么与人交往了。所以想如果当初学的是设计,可以一直埋头画画看书发呆,或许自己会更满足一些。
" \ T9 k; T- ?一直以来,我们都受着比较正统的专业教育,虽然在温大学的社工不太正宗,但还是走的专业路线。因而,从专业角度来说,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是没有问题的。我一直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的,也认同社会工作在一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中,要是说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的前途,我们大概就只能叹气了。我们认同它的作用,但是无法认同它在当下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或者说我们这些准社工能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N5 P" L, l& x4 c. b/ T+ ~% ~8 s* P a& `
中青院的研究生课程量也很大,一个学期上五六门课,一个要上三学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还是比较多的。作为专业教育,中青院的课程设置是很负责任的,作为第二届的学生,其实老师们在尝试,我们在尝试。老师们很负责,而我们的兴趣和热情却在消退,至少我有这样的感觉。
7 y( r. d' h/ v2 U) s" g( t3 q: P& N. L# t9 M, w( R
我以为是我的认同感出了问题,但是,仔细的想来,是现实的隐忧让我退缩了。我从心底里不知道哪个阴暗的角落冒出来的念头,让我有一种将会放弃从事社会工作的念头。一方面可能是出于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则在于不可忽视的现实的就业压力和谋生压力。1 c9 ?9 h% u8 q `6 \- J. V. T+ B+ `# C
# o" K3 s0 ~) M* K 如果等我们毕业的时候,国内的社会工作真如学者们说的“春天来了”,为社工开设的岗位如雨后春笋,社工的待遇也提高了,我们也许不离开。毕竟,我们是为了社会工作而来,我们曾经或者一直爱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