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改革为什么这么慢
. C& Y0 ^1 z, X# Z& I、石子砚的博客5 F( h9 m; k& l9 X, p3 J# z
* K' t! {8 ^) Z2 G1 b. o. A+ M$ A
26日,有两条新闻耐人寻味。一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进展缓慢,广东上海等5 5试点省市无一“动真格”,已经过去9个月,各地仍在调研、观望。(10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二是《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提交国务院已近半年,之前有消息说今年有望出台,到现在仍未有音讯。(10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
* C3 u' P4 c% U0 {- Q' O
8 o6 ~, J$ r/ M7 s$ a' c/ O/ D一个拖了9个月不见“动真格”,一个提交已近半年,未有音讯。我们不禁要问:一些改革为什么就这么慢?是改革的事项,无关痛痒,还是改革的内容,没什么时效性,早一天、晚一天皆可?非也。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例,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5左右,早已经超过了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至今,贫富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之中。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制度不公,可以说,这项改革,甚至已经到了火烧眉毛、不改不行的程度和地步了。 " e5 O& K! \9 K/ M; O9 F
' e+ V J4 j- i% }* p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同样刻不容缓。不单是事业单位,全民社保梦、养老保险可以全国一统、跨地区转移的呼声,也已经是在坊间呼喊了n年,但任由民意喊破了嗓子,也同样是未见“动真格”,慢悠悠、怡然自得的行进在改革的“阳光大道”上。
5 k: N- u$ \7 l4 d/ e) E) P) b5 ^5 ^
既然改革已经火烧眉毛、刻不容缓了,但为什么这么慢,还能迈着四方步原地打转转?笔者认为,改革步履的蹒跚,一是可能源于无法摆脱的利益羁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然要触动包括垄断性的行业、国企等既得利益者的收入。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越改越少”的可能,与公务员群体高人一等、岿然不动的格局形成对比,也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有着难以言说的利益纠葛和改革障碍。因此,利益纠葛越多,既得利益者的力量越大,那么一些改革就越难破冰,越难“动真格”。
* D8 X, o# g) M; \* c* L) c. k m6 ^/ m3 a) u. e) }
二是改革过程中利益博弈的失衡。任何改革,其实都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博弈,首先需要多元话语表达,多方利益主体有效参与博弈。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相应的利益诉求机制,弱势群体的议价能力很小很孱弱。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说,中低收入者不光收入低,而且话语权也很贫困,而也恰恰是因为缺少了民意的推动力,中低收入者或者说利益的攸关方不能有效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利益博弈,不能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所以,改革的话语权和进程,就只能落入既得利益者的全面掌控之下。如此一来,两项改革,一个拖了9个月不见“动真格”,一个提交已近半年,未有音讯,其并不意外。
4 l! U6 p' M# g; N7 Y* z1 [, D6 ]" O
. o4 D2 M- o# T0 ~无论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养老保险改革,都是事关民生和百姓福祉的大事。两者其实都已经容不得打太极、搞拖延战术了。因为每拖延一天,民生福祉和公共利益,也就随之被蚕食和漠视一天。更应该看到的是,不但是这两项改革,其他一些牵涉民生利益的公共政策改革,其实也不同程度的面临同样的困境。多少改革,都这样被慢慢给拖死了。 9 P( O' @# m. f# |( I
& k" D3 K6 D4 @
一些改革为什么老是这么慢?任何一项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真的不是说快就能快起来的,因为需要摆脱利益的羁绊,需要赋权于民,需要给弱势群体更多的话语权等等,并以此,以民意和公共利益伸张的巨大力量,来推动改革的进程,来加快改革的步伐。但不管怎么样,为了民生福祉,为了公共利益,一些改革,真的不能再这样慢下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