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92|回复: 0

[慈善公益] 佛教教义及佛教徒生活方式与环保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30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华人佛教
) N- k! f& ~8 c/ H% G& `! D: m+ P$ B0 p
2 ^1 b7 p- b! v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富足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正在给人们带来灾难,地球上的物种越来越少,自然环境愈来愈恶化,沙尘暴、飓风、温室效应频频侵袭我们的日常生活,于是我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佛教的思想和行为中蕴藏着丰富的环保因素值得现代人类社会借鉴。
9 }3 k2 c) F4 }9 ]& f$ z( X8 n. ?一、佛教教义蕴涵环保的思想 " ]4 S, a6 k) X  W
佛教典籍中有非常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如佛教的“缘起论”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告诉我们有情正报的身心不能离开依报世界。“慈悲”教义告诫人们要保护动物和植物。 7 J0 ~9 X, {+ o' Z5 G
(一)“依正不二”与环保
- k) z$ S  q, C* G8 g3 ^“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所谓“依正”,是依报和正报的简称。《大明三藏法数》云:“依为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为正报,即五阳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佛教将生命主体所依存的国土称为依报,即生存环境;将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称为正报,即生命主体。“不二”也称“无二”是指矛盾或对立的双方并非均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也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 m% [2 w- h+ |: K8 @“依正不二”是从佛教的基本原理即缘起法则得出的结论。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世界是一个由互生关联、相互依赖的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整体,所谓“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目有缘世间灭”。世界是因缘而起的,它的存在和灭亡均来自条件的成败,来自因缘的聚散,它因条件聚合而产生,也因缘分分离而消失。世界的一切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世界上的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以及人通过对自然的改造而形成的社会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善待自然自然就会以和谐的面目回报人类;人类破坏大自然,自然便与人类对立,结果必然是人类自取灭亡。因此,环境保护的根源在于人类本身。 - `+ M, s6 U3 |
(二)慈悲精神与环保   s! `5 {: e: D) u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是爱众生而随时愿意给他们提供快乐和幸福,悲是爱众生而随时愿意救其离苦。这种对一切人都愿意予乐拔苦的精神境界便是慈悲。 $ M+ K9 X  ~( a: _3 O
佛教“五戒”中首戒是“不杀生”。不杀生包括不杀人、不杀动物、不损害植物。不仅自己不杀,而且不叫他杀和不见杀随喜。佛法倡导众生平等,要以“慈眼等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既包括人类,也包括动植物。“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类有佛性,动物也有成佛的可能性,尊重生命,护生戒杀,一切生灵平等和谐相处。
$ O% G! \1 m) k  }人类不仅对动物存有“不杀生”戒,也需对自然环境加以重视,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也有利于保护人类自己,实现生态平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于一切有生灵的动物、植物。人类都应该用慈悲的态度予以保护。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才能与自然互为一体,相互促进,才能永久和谐共存。
  X" Q; x  X# K(三)佛教的善恶观念与环保
4 c. O: l" ?- P6 F/ F" K# {$ n* r善是符合佛教的教义、教规,能断除痛苦,召感正果,有利于解脱的品格、思想、言说和行为。反之,不符合佛教教义、教规、召感苦果,有碍于解脱的品格、思想、言说行为就是恶。是否符合教理、佛规是佛教区分善恶的根本尺度。关于善恶报应,中国历来就有古训。《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不犯任何罪恶,奉行一切善事,净化自我意识,是诸佛的共同教导。佛教强调要行“十善”,去“十恶”。所谓“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去以上十恶,即为十善。“行恶得恶,如种苦种,善自受福,习善得善,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费。”为了劝诫人们修善止恶,佛教提出了“自利利他”的原则。自利是指对自身有利,为自己的解脱而精进修行。其善果值得其利;利他指对他人有利,指为救济一切众生而致力行善。《出曜经》教导人们:“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谛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织。”按照佛教的善恶观,保护环境是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善,而破坏大自然。追逐个人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他人的生死则是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关爱自然,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2 ^0 J3 k# T. k0 l2 H, ]
(四)因果报应与环保 ( L2 h1 r" @7 W) N& u0 d
“因果报应”是佛学的又一理论基石,是佛教灵魂学说的集中体现。佛教认为,“因”为能生,“果”为所生。能引生结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为果。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关系支配的,善因产生善果,称为善因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称为恶因恶果。“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善恶报应。由此引起人们在前世、现实和来世的轮回。佛教将世间生命加以延伸,贯以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报应也分为现报、生报和后报三种。三世和三报应相互联系,现世的情况由前世的行为所决定,而现世的行为也决定着后世的命运。人生三世,世代灵魂不灭,所以轮回报应也不息。轮回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其意思是说众生由感业的因而招感生死流转。犹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告诉人们有两种人生选择,一是做善事而获得正果,归于涅磐;二是做恶事在六道(即人在天、人、畜生、阿修罗、饿鬼、地狱)之中不断流转不得解脱。 % C( n) t1 c4 M
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引导人类对现世作为进行思考。善行必将得到相应的福乐报答,而恶行必将遭致痛苦的结果。过度的向自然环境索要资源,过度地浪费自然资源,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必然导致环境恶化,而受到恶果惩罚的必将是人类自己;反之,若人人能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人类本身的重要性,并能付诸于实践,人类自己就会得到大自然的馈赠。 " _% f0 [* F0 k( y( d) e" f
此外,佛教还讲报“四恩”:国土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报“国土恩”,就是要求我们爱护和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求我们以平等、慈悲的理念来处理与我们共同生存的生灵的关系。佛教又强调“心净则国土净”,佛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要建立净土美好的世界。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净心是要求我们树立起正确对待生态环境和众生的思想。这些佛学教义,对于遏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掠夺性破坏,净化人心,建设人间净土,都有积极的作用。
2 {3 Q' r9 F; R3 K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环保 : s6 y, J1 U0 k) }2 n8 d+ L
在佛教传人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如节俭、素食、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环保的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8 19:27 , Processed in 0.042787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