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余恨 . h4 Q, f+ Q& f9 i) J$ g! M, a0 }
g. e& F- E5 @* T7 R$ Z9 \
! i0 U8 B3 f* b$ \6 t. f" Q
! b$ ?/ j1 ]& L, t) j4 R) v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2009年度大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点名批评电视剧《蜗居》“靠性、荤段子、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社会影响低俗、负面。他表示,明年广电总局将狠抓电视剧的娱乐性、思想性及教育意义的统一。(12月12日《扬子晚报》)
, z- x- }3 S5 V* ]- X3 z" x f q$ g. F! {1 _ x/ X' u
我实在看不出,《蜗居》有什么理由不红,更实在想不出,《蜗居》有什么理由禁播。在我看来,《蜗居》和《双面胶》系列一样,不仅故事讲得好,关注现实,能够引起大多数普通百姓的共鸣。因此,肯定是会受市场欢迎的。老实说,我在看《蜗居》的时候,倒没有想到性、荤段子、官场腐败一类的流行元素,一方面为故事的主人公的表演所吸引,一方面为剧情与现实的关联,而形成的张力所撕扯。我不知道,一部老百姓欢迎的生活剧,何以会引起电视剧管理部门的恼火。这不是矫性,就是莫名其妙,或者说,所说的是,只是说不明白的无名邪火? : I. k0 y$ V+ A2 I
2 Z% p- @& W0 o; b, S! C0 p. o 《蜗居》之所以能够火起来,绝不仅仅是因为所谓性、荤段子、官场腐败。比《蜗居》更性的电视剧多了,而描写官场腐败的电视剧可谓比比皆是,至于电视剧里面讲点所谓的荤段子的,也不计其数,那些为什么没有火起来?不要因为一有性,一有腐败,一有荤段子这些流行元素,就能火起来,那不是自己白痴,就是把百姓想得弱智了。现在,要想看这样的东西,网上多了去了。这样定性《蜗居》,不是很负责任的。
9 R8 t$ f( t4 z7 z+ z- ~' [/ u: A
7 m1 x. [- @/ Z+ s; q《蜗居》讲的是房事,而房子则是老百姓现在感触最深的一个物件。房子的压力,对百姓造成的紧张感,可谓人人感同身受。而就房子而言,就像蜗牛的壳一样,既可以是安全的港湾,又可能是沉重的包袱。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即得利益集团上下其手,牟取暴利,让百姓买单的现实,则是老百姓一肚子怨气的根本原因。正赶上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救市政策,给房地产市场又点了一把火,让房价坐上了火箭,多数百姓更是如剧中主人公海萍一样,错过了最后的买房时机,在后悔和焦虑的又重恶劣情绪左右下,不得不花更大的代价来追房。可以说,对房子,多数老百姓就像身上长了一个又痛又痒的疥子一样,疥子尚未出头,不至于要了你的命,但你总想摸摸。而《蜗居》则正是给人提供了一个抚摸的由头。 8 Z( ^3 b ^' Q2 S5 i4 d
, m% _/ u, k) \2 o
可以这么说吧,看蜗居,不同的人可以看出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看出了买房的艰辛,“格领阶层”(注意,不是白领,是那些在写字楼里拥有一平米格子间的上班族)则看到了工作的压力,有的人则看出了现实的无奈和爱情的扭曲。总之,《蜗居》是一杯烈度不大的葡萄酒,借之可以浇心中之块垒。对这样的一个没有公害的影视作品,人们看就看了,充其量可以借此释放一下心里的压力和不满,在共鸣中借机渲泄一下生活的紧张感,有什么不好的呢?
) a" A' F4 C% y' M/ w( r) f
9 D5 y/ A3 ?. i% w+ I从接受心理来说,《蜗居》瞄准的城市里的蚁族,而关注的则是整个社会的现实。《蜗居》挠到了公众心里的痒处,只不过是给人们提供了了挠痒痒的工具而已。 ' ]. ?) Q: c0 N, d4 i4 L; e; T
h: N/ h3 i0 a; `, r; n- }
所以,无论是以哪种理由,来禁播《蜗居》,都是得不偿失的。既禁不住,也不得人心,何苦干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 j2 c: b5 ]9 v. \0 S' W3 |; Z; ~1 C8 v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迭出的当儿,引导舆论是需要的,但是更应该直面现实。矛盾不是引导就能消除的,矛盾必须靠实际行动来解决。倒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多一些这样的可以宣泄的出口,给社会提供了一些出气阀,对社会的安全是有好处的。对《蜗居》这类作品,可以从艺术上进行争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管理部门切忌简单粗暴,上纲上限,这样反而会激起人们心里的反感,放大〈蜗居〉的本可被忽视不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