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加快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对农村养老保障的不断探讨中,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笔者基于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其生活中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研究其在经济、情感、风险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困境。笔者坚持社会工作的视角关注这一弱势群体,试图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的指导下,帮助其获得自助能力,改进其生活状况,促进其自身发展,并试图对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机制进行社会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6 y! ?" l1 J& \0 _4 U4 ]- C+ f/ T! O( T# P- u" I2 D* j: i
0 o7 w# C! {% x, P7 H+ f" w
0 F! A6 u7 u2 L% U关键词:养老保障 农村空巢老人 困境 弱势群体 社会工作5 Q8 x, J& ^0 t% T7 K& S
) ?( c# Y) P. m( p1 L
* T7 e; ~/ v8 l
8 Z" w% P& ~7 G, ^; i" m据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05年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11.03%。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并不算发达的人口大国中,推行养老保障制度却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占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相对贫困的农村人口中推行。近年来,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老龄化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据资料统计,大约有20%的农村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所谓空巢家庭是指最小一个子女离家、仅由父母组成的家庭)中,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由于身体状况及社会环境的诸多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等诸多方面会处于弱势地位,在生活中会受到种种限制,这使得他们在生活等方面上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 \0 t0 D" L+ [- x8 F- I# p
3 h7 I" _. t3 Z. T k基于此,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调查小组选取了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湖北襄樊、山西大同、河南浚县、江西瑞昌和云南永胜五个地区),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实地数据资料,从而探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机制。笔者试图探讨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理论介入到农村社区及相关部门中,并运用社会政策、个案辅导、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等相关社会工作方法来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保障制度,使困境中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并且帮助其获得自助的能力。但这种理想化的理论和方法论假设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遭遇困难。* S! d; V! o! S) h' S
. Y% l/ o; O+ i) [, q6 S2 o" a+ |$ n9 Y3 P Y8 |
. e: a7 F& t0 M9 ?一、基于调查结果分析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境
9 _: `! Q; U3 G
& N* j, p* F, D& D# Z" M% I1 i$ x4 e1 u a! @* O
+ i% t6 o* S2 a& i调查表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多种困难,不能一一列举,笔者挑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对其困境进行分析。$ \4 \0 p5 H4 j: Y1 d8 a% ^
, h8 m3 [6 P9 W1 H" u* M" O1、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调查显示,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甚至没有收入而勉强度日。部分老人能够通过自己劳动实现自我供养或部分自我供养的同时,大量老人要靠子女为其提供经济收入。如果健康状况允许,农村老人一般不愿意放弃劳动而单靠子女供养。然而在近郊的很多地区人多地少,甚至大量的耕地都被征用,众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留守在家,由于少地甚至无地,这些空巢老人即使有劳动能力却因无法参加农业生产而导致收入很少甚至没有收入;还有一些老人虽然可以拥有大量耕地却由于自己身体欠佳而无法耕种劳动;另外,一些参加劳动的老人在遭遇水、旱等自然灾害导致歉收的时候也会收入剧减。这就使得单靠自己和老伴劳动所得的收入来生活的空巢老人难以很好地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然而一些老人由于子女自己的收入也很低、子女要供孩子上学读书花销很大等多种原因而获得子女给与的生活费很少,导致他们生活拮据。
* b0 U5 y" e: s R' m# S
. s9 o% A7 k! B( ?! h, t2、病无所医成为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又一大困境。调查中,大部分老人认为“有口饭吃就行”,而把看病当作一种奢侈消费,“大病拖,小病扛”,虽然饱经病痛折磨却得不到医治。尽管我国已在不少农村地区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医疗合作规定了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然而起付线和补偿比却成为很多贫困老人进行医疗的门槛,他们的收入仅用来维持基本的生存权而无法筹到越过起付线的钱,也付不起开始需要共付的医药费。另外,国家采取“保大病”的原则,很多老人对体检等很多医疗政策的理解都存在误区。由此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老人的生活。
0 ^- K# T. ]1 B
0 \2 A* O4 w: x+ `4 e1 l0 D& p3、情感空虚、孤寂、无助等问题也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困境。随着家庭生命周期最后一阶段的到来,家庭的结构功能分化,很多子女外出,常年很少回家。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然而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自己生病或遇到干不了的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一些老人即使有同村的儿女也常常会感到儿女“人家各有各的事”,儿女疏于照料陪伴使得这些老人产生自己被抛弃等感觉。很多空巢老人的休闲方式多是串门聊天,然而这种单调的方式难以弥补内心的孤寂,难以减轻对子女的思念,尤其是一些丧偶或独居的老人,他们甚至觉得生活中没有人可以听自己说说话,没有人可以陪伴。老人希望子女外出务工,因为子女也要养家也要生活,但是又不满子女无暇看望,他们既希望子女常回来看看又不忍子女误工赚不到钱,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觉得无奈。无奈的还有他们对经济收入、对生活的态度。调查中,在很多情况下老人不会说“是”或者“不是”,他们的回答中常常透出无奈。例如在对“您对经济收入是否满意”的回答中,他们常常会说“满意不满意又能咋样,谁给呢”,细细追问原来他们理解儿女的苦衷,“儿女也是一家人,儿女也没钱咋给呢”。孤独、无奈,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令人担忧。
: r( I8 n. Q" o$ _+ K
V4 }! V. k1 @) T5 p& ]: j另外,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意识淡薄,这种状况也在困扰着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转型的今天,很多并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主要沿用的是自我养老或家庭养老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养老问题,而农村社区建设和社会养老等方面却因为政策、制度不完善,意识淡薄而不被了解或者被忽视。很多农村老人对养老风险的担心并不严重,也许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或者他们不敢对依靠国家和社会解决养老抱有高的期望,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只想“有口饭吃”就可以,只要求最基本生存权,只希望自己和亲人少灾无病,而没有过多的改善生活的其他要求,也没有风险的意识,没有想过年轻时储备来供养老年生活。
2 a" B6 Y+ [7 I9 ]( V
7 Q7 K" a0 ?, ?/ ^- L% G' m' U: c/ f( o- I- `. _# M: x
+ Z+ ?6 I" A0 J# P二、调查结果的理论分析" [1 B& k% A1 w# m' s
, \; ` G" |# v& ]9 |3 Q- u3 Q$ a& x: z; g
( x) ?6 z, i) U. d& t3 f9 ?7 }农村空巢老人困境面临诸多困境,分析其原因:我国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也在弱化。在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使用土地的灵活性增强,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社会转型也在进行,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农村社会结构也在转型,农村社区变的松散而对个人的凝聚力减弱,农民个体化的趋势也在加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的同时,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这给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功能带来很大的冲击,家庭结构解体的同时养老功能也在弱化。另外,由于信息匮乏、社会支持系统不足,当地政策制度偏差等外在原因以及自身能力不足、权利保护意识淡薄、农村价值失落等原因使得农村空巢老人不容置疑的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一些高龄、残疾、孤寡等特殊的空巢老人。同时农村社区的自我支持系统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部分瓦解,子女抚养缺位、亲朋邻里职责弱化、社区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也促成了空巢老人的生活困境。1 V3 l. K* q1 f' `
- p }' v' H5 L+ P; e5 X% `农村空巢老人的状况令人堪忧。老人在年轻时曾对国家、对子女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年老以后分享社会成果时却被推到了边缘化的地位,这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上是一种很大的不公平,在心理上也会造成被剥夺感。他们自身身体状况不佳,生活上被疏于照料,情感上得不到满足,人的自我功能实现受限,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空巢老人淡薄的养老保障风险意识和淡薄的“赋权”意识间接地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他们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相对剥夺”的不平等地位。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这种不平等也成为给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的不和谐因素。2 O$ d3 F7 m4 u
( k7 [! T3 @! \7 v2 I/ E
# c6 e9 v7 W; c# K- x
7 M0 C7 \9 U2 h1 _* A! p三、关于农村空巢养老的一些建议
" H% |8 q4 }3 D; u
8 U9 A& k& N# G& v8 o5 _) C
! [" T, K8 i m7 r9 n( ]7 t: g6 c' d- Y, y0 d* w7 m L. j1 u* \
对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机制的探讨,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笔者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困境,探讨养老的对策。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和赋权的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试图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广泛扩展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构建长效的养老基金积累,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建设,试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体系,来改善老人的社会功能,促进其自我实现与个人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T* o+ T9 }8 c4 }6 s& y% O, P; }
+ m! R; j2 G' p
1.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改善家庭功能。首先,社工人员在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提倡“孝”道,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同时,积极宣传社会养老,义工人员可以协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观念,使其了解社会养老,协助其了解通过缴纳社会养老金等方式来防范养老风险、改善老年生活。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在社会上加强宣传,倡导社会资本与个人资本相结合进行养老,倡导民营等资本投资于农村养老事业,呼吁社会力量对贫困老人养老救助。此外,介入农村家庭,采用个案辅导等工作方法,帮助老年案主“充权”,了解自身权利,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案主的自决能力,采用家庭治疗模式等个案工作方式,来减少“虐老”等不良行为。
6 n% F% T3 v7 z( b; E8 L- M
) L* ?3 U3 r2 k j$ C2.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做好老年社会工作。首先,要协助老人进行自我探索,协调好与子女、朋友、邻里的关系,扩展社会支持网络。其次,在建议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修建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社工人员可以在农村社区积极开展的老年社会工作,如组织一些互动参与的简单小游戏,丰富老人的生活;开展“一帮一小组”“心理辅导小组”“疾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对老人给与身心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另外,可以开展相关的募捐活动,筹措资金用于修建农村养老院等福利机构,改善老人生活。& c% Z0 m1 m4 e
2 p) ]! o; A6 j1 n) _
3.完善社会政策,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目前,中国农民的职业、角色(如职业农民、乡镇企业农民职工、城市流动农民工等)分化复杂,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出现社会分层。鉴于此,我们社会工作方法应因地制宜,在社会政策影响上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可以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不同的社会政策建议,如在经济较的农村地区首先推广社会养老保障,逐步扩展;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应鼓励其利用征地补偿安置费来缴纳养老保险等。另外,社工人员在政府社会政策中可以发挥监督作用。建议中央、地方政府权责明确,投保政策稳定、规范,提高政府信誉度,使农民投保扩大化;建议养老保障运行机制应垂直、直接管理,使养老金减少过多的中间环节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议建立独立于政府的专业社会保障金融机构进行农村养老保障的管理。此外,关注合作医疗,建议加强对医疗保障的改革,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 f. e& P) R3 }, R1 A. }* b
, j) G" f3 m, I. S
4.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即农村空巢老人中的高龄、残疾、特困、五保户等,对其给与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广泛组织、推动义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其能够结合老人的需求和实际生活状况开展活动,从身体和心理等多个层面上帮助老人。
( c8 t! S. H! ^1 s7 c; J6 v8 K- P3 \- b1 u3 u7 w, [* b
, V; |, _ P: M1 Z, `3 P8 n
# c5 U6 N# g; ?$ h( I9 i" j参考文献:: U4 v7 @7 h1 ~) ~6 Z9 Q' ~
" q2 o( d8 j" K3 ]# T
1 乐章: 《风险与保障:基于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2006.1( e8 f9 G6 ~5 L4 J
$ M- z n: L! [2 龚文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西北人口》,2007.1) r# U9 L! U- O. S; Y5 q* I
3 y4 Y! m/ ~3 v( u: }, j3 钱宁: 《农村发展中的新贫困与社区能力建设:社会工作的视角》,《社会学》,2007.4: x/ G$ B& G2 ]) B. _
6 k# m2 c# v6 f3 P" E4 谢慧娟: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分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3 m- D/ a1 C8 ~- @) y& y8 _
3 f: e& ?/ C# U: `5 李迎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过渡模式”设计》,《社会保障制度》,2006.2
- V- M( v! y& ~' }3 G
, \) H9 ?# _- H @6 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南方人口》,2002.1
" a$ f7 e, X6 v9 g8 d8 W* u, C& _) v0 I, _+ W8 ^
7 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G% ]6 x! X3 \' w5 T* N+ ?
7 K u: V' ^0 s! @7 K8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C* N3 D5 k: {6 H: E/ _/ {# k8 n' n
(张学敏 武汉理工大学 政冶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430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