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92/1297295077.htm?pgv_ref=aio
, B/ k, Y$ u% b; }+ x ?
9 ]# c9 E/ D; I* y0 n& \2010年,广东求职毕业生人数超过60万。尽管去年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前年较高,但其中不少走上了“先就业,再跳槽”的路子。2010年夏,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有38%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毕业生是主动离职。(南方日报1月30日)# C5 G* N- T3 s E2 Q9 ~1 I6 O
4 E2 \' m4 f$ z5 t% c" {
大学生毕业生初次就业半年便离职,颇令人纠结。用人单位不高兴,招来的新员工,刚上手就离开;社会不满意,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没有一点职业忠诚度,想跳就跳;人力资源专家也建议,初次就业,不要急于跳槽,应该多积累职场经验,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但大学生不这么想,这个工作不适合我,为什么要硬撑下去呢?而培养大学生的大学,更不以为意:当初毕业就业时,我们就建议“先就业,再择业”,你看,现在不是有这么多大学生毕业半年之后“择”到自己愿意去的工作吗?
3 E* J! N: J4 L% R5 ? M0 `2 s" ?2 G. Y* R7 L$ m
站在不同角度,确实有不同的视角。但总体而言,毕业之后工作半年就跳槽,对大学生来说,并非好事。其一,用人单位会因担忧大学生跳槽,而不愿意投入培训成本,于是要求应聘人员一工作就能上手,甚至就将招聘瞄准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减少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比例,这一方面导致大学教育的职业化,另一方面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其二,“先就业,再择业”,提高了大学的初期就业率,但却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开端,而从职业发展角度分析,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习得职场经验十分重要,那些首份工作就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者,在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的同时,也可能使自己今后动不动就跳槽、习惯性跳槽。当然,这些跳槽者中,当然不乏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结合自己对社会的了解、职场的感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者。8 M0 a K, y7 Z5 I6 a/ O
7 W! T0 `+ {: I5 s, m) n在笔者看来,这么高的大学毕业生半年跳槽率,表明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半年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十分之大(占到近四成),这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是,在进行毕业生就业服务时,要改变传统的“先择业,后就业”观念,同时,改变传统的统计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就业的做法,应创造条件,允许并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去找自己合适的工作,此举,将有如下好处。8 }4 J! o6 r* F$ F
! s5 M" ?/ i1 K5 @9 X; K! @, l其一,大学不急于在毕业离校之前采取各种手段将毕业生“推销出去”、“了结”大学生就业工作,而是进一步关心大学毕业之后这些学生的求职与生活。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我国就推出了“大学毕业生实习基地”,这就是给毕业未就业的学生提供求职实习机会,既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补贴,缓解毕业之后的生活困难,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针对就业周期的延长,我国政府和学校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办法,比如,允许毕业未就业学生继续获得学校的服务,政府部门携手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推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期间获得基本的生活费用),等等。
- y! s" e$ A& p/ V0 M+ s; Q3 A8 V7 l. G/ ~2 ~* T% j+ L" p$ b/ t
其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有半年到一年的求职时间,这会使大学生择业的心态更理性与成熟。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与学生的就业,不会产生激烈的冲突。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最后一年就是“就业年”,学校基本不安排教学活动,给学生跑招聘会、实习让路,这导致大学教育严重缩水,也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降低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形成就业难、大学生急于就业、大学教育为就业而职业化、大学教育给就业让路“缩水”、就业更难的恶性循环。7 m+ r, N5 b8 ?2 k0 n& }
8 t5 D) @9 T9 x4 Z# v1 N* I& \其三,随着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转变和学生求职态度的转变,用人单位的择才观和用人观也将进行调整,包括: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培训新进员工,与学校教育合理分工承担大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责任。. d( v. e& j5 s
7 y" E1 u) Y( Q7 F- {
其实,在国外,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花一段时间找工作,而不是在毕业之前就搞定工作,是十分普遍的,而且,社会中介机构在统计一所学校的就业情况时,不是用毕业时的就业数据,而是用毕业半年、一年的就业情况,这使大学生就业“从容不迫”,而不是“急吼吼”。我国教育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大学,应当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对大学教育质量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负责以及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出发,重新梳理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其从急吼吼状态转向“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 u- O2 t4 Q; A; q* O, C1 B" c2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