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X$ r+ W& \5 x. r u在笔者看来,这么高的大学毕业生半年跳槽率,表明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半年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十分之大(占到近四成),这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是,在进行毕业生就业服务时,要改变传统的“先择业,后就业”观念,同时,改变传统的统计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就业的做法,应创造条件,允许并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去找自己合适的工作,此举,将有如下好处。" ^* w$ X: H" p' u! j
# E6 |' l U9 v9 d s其一,大学不急于在毕业离校之前采取各种手段将毕业生“推销出去”、“了结”大学生就业工作,而是进一步关心大学毕业之后这些学生的求职与生活。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我国就推出了“大学毕业生实习基地”,这就是给毕业未就业的学生提供求职实习机会,既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补贴,缓解毕业之后的生活困难,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针对就业周期的延长,我国政府和学校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办法,比如,允许毕业未就业学生继续获得学校的服务,政府部门携手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推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期间获得基本的生活费用),等等。/ P% M. u( R) y+ T2 G$ B$ Z/ w
" g1 ^- d* I1 x: m" i其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有半年到一年的求职时间,这会使大学生择业的心态更理性与成熟。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与学生的就业,不会产生激烈的冲突。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最后一年就是“就业年”,学校基本不安排教学活动,给学生跑招聘会、实习让路,这导致大学教育严重缩水,也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降低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形成就业难、大学生急于就业、大学教育为就业而职业化、大学教育给就业让路“缩水”、就业更难的恶性循环。 5 V: U+ {8 Y9 C9 F8 Y m U1 T- Q0 C+ U' D& x
其三,随着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转变和学生求职态度的转变,用人单位的择才观和用人观也将进行调整,包括: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培训新进员工,与学校教育合理分工承担大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责任。 7 y) D$ X+ B$ s) h, I+ P- U $ n- a* x+ S0 }其实,在国外,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花一段时间找工作,而不是在毕业之前就搞定工作,是十分普遍的,而且,社会中介机构在统计一所学校的就业情况时,不是用毕业时的就业数据,而是用毕业半年、一年的就业情况,这使大学生就业“从容不迫”,而不是“急吼吼”。我国教育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大学,应当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对大学教育质量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负责以及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出发,重新梳理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其从急吼吼状态转向“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4 L7 R$ p/ Q! m&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