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25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w, f- ?1 W( Z: R( V1 `# O) G6 f
* [1 m4 J M# O调查显示,六成以上中小学生假期生活一半时间在家中度过。家长工作忙碌,学校“暂停营业”,使不少中小学生成了“宅童”,而网络则是“宅童”们的最爱。如何培育“假期文化”,为孩子们全面成长提供土壤?又该有怎样的现实对接,解决假期中孩子和家长的双重困境?+ t% _& u, n* I! J9 K. t
5 m5 R* e) f# {, v
& p6 c4 k/ z$ [3 a& I% B3 N7 Y2 O
“宅童”折射公共服务软肋
2 ~% X! q1 u! p$ D+ z) Q: r4 Q8 Q$ ~, ]4 m- A0 h2 z
周人杰
0 L% A; T1 _0 o5 X) f0 w8 v6 t! S" r ~7 y4 y* e+ p% S
假期,本是孩子们愉悦身心、休养调整的“佳期”,但现在却变成宅于户内、耗在网上的“家期”。孩子成“宅童”,不仅来自网络的诱惑,更源于现实的困境。家长需要工作,难以在暑假期间长期陪伴孩子;城市的“陌生人社会”,让家长更难免安全等方面的顾虑。
2 u3 c6 M: N& R1 J, _" @5 Y
7 N3 }- K% d3 w" P. [; C “宅童”的产生,折射出服务于孩子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缺失。一方面,居住小区鳞次栉比、硬件一流,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却尚未健全,现代社区服务体系仍有待形成。另一方面,青少年宫和活动中心等却被出租、挤占、挪用,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淡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面临着组织能力与资源基础的双重缺乏。“外出只有补习班、居家只有互联网”的现实,成了家长们的“两难选择”,孤独的“宅童”们由此而生。
8 U4 J% O$ y! V
& s$ @$ x# G2 [8 G. D5 o# t R: a/ r 可以说,不是孩子们自己愿意成为“宅童”,而是我们让他们选择了孤独。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宅童”的出现,也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宅童”走出家门,应该加强新型社区建设,让房前屋后成为安全嬉戏的所在;应该改善公共设施,让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儿童公园真正回归公益;应该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让成熟的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解忧,让有序的夏令营活动为假期添彩。( J; U3 S. U. |. A
. j+ p. R- G1 E& }' H2 D 面对“宅童”之“宅”,社会管理者应积极面对、有所作为。其实,需要社会管理者填写的答卷,又何止于此?竞争性的市场不尽完美,全能型的政府也并非无所不能。如何创新方法和手段,对接社会需求?如何突出公共机构公益性,补足市场空白?如何发展社会团体,以社会之力服务社会?都是小“宅童”背后的大课题。6 M* n2 |( K7 t4 _( B8 z( O% W+ g
5 h' A9 `' L/ e8 W! D- h/ G3 T * O: `. Z m6 T# J$ g; ]6 O- v" |! f' _
# x- [( L6 F, U9 M8 c& L% G “闭门上学”导致“闭门上网”+ {* e( ], S) y4 e: S; W
李 拯
8 a/ q1 c6 D7 }+ L5 M# t) r% ^+ i8 Z0 ^0 p* y' R
本应充满朝气、锐气,本应对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充满向往,却远离外面的世界、躲进家门成一统。孩子“宅”在家中,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都让人看到他们成长中文化环境和教育导向的问题。! b F0 j$ y; u( Q1 K# e
: r$ g ?1 j4 J* d8 a/ } 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我”是一个关键词。家庭的溺爱、交流的缺失,使他们不大关心外部世界、不了解社会环境,而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实际上,青少年时期适度的自我中心,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完全可以顺利转化为追求自我更新和成功未来的良好动力。然而,过度的自我中心,则容易与外界产生隔阂,让成长中缺少了“社会性”、“公共性”这重要一课。
* T8 o6 h4 z) ~9 c, X, F4 z
, V2 U' W' r5 p, _8 N 同时,平面化的居住环境被高楼大厦取代,人们的生活被分割在不同的单元。而网络异军突起,将“我和你”以虚拟的方式联结起来。现实的逼仄与虚拟的广阔,现实的分割和虚拟的联通,现实的单调与虚拟的丰富,青少年显然更愿意选择后者。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调查显示,68%的学生在暑假期间通过QQ、微博、网站等方式进行社交活动,平均每日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4 X8 _) l2 s+ J% u9 Z
0 a" {$ a- m: n( n# @# N2 L# H 另一方面,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无法让孩子体验公共生活的乐趣,缺少让孩子产生公共精神的土壤。在校期间,孩子们在上课、作业、考试的轮回中度过;暑假“学校停业”,各种奥赛培训、暑假小学期等又来填空。公共生活仅是课堂生活,公共精神自然难以成长。可以说,有了“闭门上学”,才有“闭门上网”。7 p8 W2 |" |- {4 J
# t8 D9 p4 d6 }: y W1 R6 t. b “宅童”之“宅”,是教育导向之“宅”、文化环境之“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青少年素质的综合培养、身心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走出户外、走进社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完成自我的成长。
9 q$ N0 `* @4 f I' _* ]( i4 i3 x" ?4 F; h
& u- U7 x' _8 t4 c* K, \# T) a, y! U, G, ?( s0 Y
【微博之论】* V; g; L/ q9 H& W. g, e
5 Q3 [: T, x3 ^# H. _" z1 H5 b6 F @蒋克华:家长们对于公共安全环境的担忧和孩子们安全意识的缺失,是孩子成为“宅童”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培育孩子们的假期文化,安全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安全习惯,不要说到外面去,即使“宅”在家中,也会发生危险。
' m. B" I4 V1 d- o: q; c+ G2 B& n
# K5 ^% m2 _3 Q& k% d T @xsffxs:培育“假期文化”关键是教育部门的教育理念要改变。应试教育长期主导着中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走进农家、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等社会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愉悦身心。
4 S+ Z* v0 R1 D, c1 c0 M6 e+ P/ I. y' }, v8 c8 {- s9 w
@方舟东江:看了这话题,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的物质生活没法和现在比,别说电脑,大多家庭连带发条的玩具都没有,然而我们无论在学校还是放学后都很愉快。尤其是暑假时,邻居间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学校也有意识地把同学编成小组,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这可供现在借鉴。
) [1 C" T+ c9 j: K/ o+ W
! K0 ?9 O6 N5 o/ T) \! v @栗子土:对于农村孩子,假期同样难过。可利用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由老师轮流到点值班,辅导作业、组织活动。条件允许的话,也可推行“候鸟计划”,通过“交换空间”与城里的孩子一起过假日。
& S( u$ `; V3 c$ h( `+ t5 e
' r& \5 ^8 J1 T- g) N @狮爱民: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社工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
) y0 `$ L o( E+ ]% @" ~3 T3 P* ^& R! v3 _! ^4 m
@贾素平:家庭、学校和社会齐给力,才能解放暑期“宅童”。可组成小小班一起活动、做功课、玩游戏,学校老师加强指导检查。学校可开放场地搞一些主题活动日,社区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设施组织有意义的竞赛和活动。如是,学生的暑期生活必将丰富多彩,不会觉得无奈又无趣。
( ]6 J4 g2 X! l* L5 Y; c4 K2 ^7 Q) a' G) v
6 K* ^) n2 A+ S
L" e! y4 N) ]' `/ C2 L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小琴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