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248|回复: 2

[分享] 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本质区别及其对构建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5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本质区别及其对构建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启示
刘继同 孔灵芝 严 俊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
一、5·12汶川地震与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建设议题
1 c1 ~# N0 v( ]. h) A3 `' A3 K. A   
: T$ P, g9 L" {6 H$ H    2008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是当代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多种特别重要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标志性事件,它所带来的全球性、全国性和综合性社会影响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汶川特大地震催生中国社会重建制度,尤其是恢复重建奇迹和中国特色社会重建模式,凸显中国制度优势,表明政府科学发展、科学民主执政和回应社会需要的快速反应能力。〔1200864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是典型例证。〔2〕其次,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创造广泛社会政治动员、维护公共安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为一体的中国重建模式。第三,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社会影响最广、最大、最深,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汶川地震首次使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性质,由生物医学问题转为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中国人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中国重大灾难性事件心理救援服务体系浮出水面3,精神心理健康,尤其是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组成的现代三维健康观形成,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救援、危机干预、社会工作、精神心理健康等概念迅速流行〔4〕。第四,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尤其是井喷式爆发的心理干预、心理救援,导致医务人员、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危机干预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心理援助志愿者和各式各样救援人员之间专业角色、服务职责、实务模式、专业合作等问题产生,危机情况下政府间、部门间、行业间、人群间、机构间、专业间、职责间、服务间专业分工合作议题应运而生。如何实施共同(目标)但有区别(职责)”原则,成为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心理救援、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灾后重建的基础性问题。这类问题在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发展的初期,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家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同时作为后来者试图进入国家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二者的身份、地位、作用、角色、职责、影响的社会边界与专业边界模糊不清,身份角色与职责分工交叉重叠,两类服务之间的混乱、冲突、合作与协调问题突出。如何实现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二类专业人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最大可能避免相互竞争、相互指责等负面影响,这既是中国精神健康制度框架设计与服务体系建设,又是精神疾病防治的基础理论问题〔5,还是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健康社工实务模式等重大政策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国际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和社会意义,处于战略优先地位。简言之,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异同之处,尤其是本质差异的比较研究是中国社会特有的议题。" f5 E; Q% P: c5 T- k
   
: V( X, v# W& h; F, t2 w   
二、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比较层面和本区别
' w2 _8 C3 ~3 _& m    + h' V% n% x0 g* L( U
   
尽管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具有某些共同与相似之处,但是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在学科归属、诞生时代、学科体系、价值理念、理论渊源、政策目标、适用范围、针对问题、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过程、服务机构、服务方法、专业人员、行政管理、资金来源、社会影响等诸多层面存在本质差异,迫切需要在中国灾后社会重建与社区心理援助的独特社会处境下予以全面、系统和科学区分,以便为中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体系、社区精神健康服务体系、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心理救援体系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和社会政策基础,促进心理学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 u5 y0 l1 g8 p   
& p# T- p7 p! P" l+ J) ]   
首先,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问题属性与学科归属,这是观察理解二者本质区别的基础。总体来说,心理学诞生以来,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心理和人格发展规律为主的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重要学科和研究议题,学科视角、学科体系和学科研究领域清晰明确。〔6〕从本质上说,社会工作是种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政策框架和社会福利制度,而非一门学科。这恰恰解释了社会工作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属性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实质,范围更大,内容更多。/ r6 M7 \  u6 ^: C& O
   
9 N2 ~5 t1 i- [# E* C2 L   
其次,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诞生时代、二者所处历史时期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迥然不同。人类社会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是文明社会的历史产物与伴生物,有人就有精神心理活动。〔7〕严格来说,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活动与体系是工业化、城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性产物,运用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集中体现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q, _5 B+ X3 ^3 m( X
   
6 S; F# T) j. e' H$ W   
第三,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价值理念、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追求截然不同。总体来说,心理学的价值基础是个人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自我与自我发展,主要价值目标是精神健康和人格完善,追求的社会价值是个人责任与自我完善,个人和自我是行为主体。〔8〕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是集体主义与社会利他主义思想,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平等、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主要价值目标是社会结构功能协调均衡与社会福利,社会价值追求是社会福祉。
+ R. q, Z" e* |* t* l   
6 ?/ s5 Q# [/ m. ]   
第四,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理论主张、理论假设和理论视角不同。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是哲学、宗教、社会学与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个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理论,理论主张是个人与自我精神心理健康,理论视角是个人与环境、应激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等。生物医学思维和治疗模式盛行,如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9〕社会工作的理论渊源丰富多彩,除心理学理论渊源之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与社会环境等学科理论渊源,都为专业社会服务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营养。% G, P4 M$ G/ f, ~! L( d- F( T/ Y
    - j9 g1 Z3 U: D3 ^
   
第五,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服务性质截然不同,深刻反映二者根本属性与本质差异之处。一般来说,各式各样心理学的服务性质是商业服务性质,心理咨询服务收费是最典型例证,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各式各样心理学服务本质和性质不是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与福利服务。与此相反,各式各样社会工作服务性质是去商业化社会福利服务,通常是免费服务,深层次原因是各式各样社会工作服务本质和性质是志愿、慈善、公益、福利和社会服务。〔10
" i) _6 U/ a2 e0 X4 l    5 L" A- a+ p, }/ }% k
   
第六,心理学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政策目标明显不同,凸显二种服务社会目标的差异。心理学服务的目标主要局限于个人精神心理健康与自我人格完善,社会政策目标色彩淡薄,社会工作服务目标主要是人群福利与社会公平,社会团结与社会福利等社会政策目标清晰。简言之,心理学服务目标个人和利己服务色彩浓厚,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政策目标明确。〔117 R% y  o9 E0 X, s" P7 `2 ?5 Y. V
   
6 a+ |8 M8 K- u$ _/ c: m: h   
第七,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适用范围与适用领域明显不同,凸显二者的本质区别。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主要适用于患有神经疾病、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的个人,尤其是重大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和有工作生活压力的个人与群体。〔12〕社会工作服务的适用范围远比心理学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多样,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领域,尤其是群体和社会各界都迫切需要社会服务,例如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
1 k- ^& K5 g& A  F4 \. X8 n   
3 `. H' U' Y5 L+ ~& Y2 ?! t   
第八,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针对的社会问题性质、社会问题类型和社会需要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心理学针对的问题性质是个人精神心理障碍,主要问题类型是个人和群体需要,社会工作服务针对的问题性质是社会问题与社会需要,社会问题主要类型是社会公共需要。简言之,心理学针对的问题是个人麻烦”,社会工作针对的问题主要是公共政策议题。〔13, f, b# U" w' {. M& Y4 K$ C
   
  J5 f% J! }1 T   
第九,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问题的主要成因和基本类型截然不同,反映二者差异。心理学服务的问题主要是精神心理障碍问题与行为障碍,精神心理障碍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社会环境、压力、紧张、各式各样应激源和个人社会适应能力较低所致,社会服务匮乏是原因的原因14〕。社会服务针对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弱势群体、劣势群体和所有有需要人群的需要满足,社会服务匮乏只是社会问题的成因之一,涉及制度框架设计、政策模式和弱势群体能力等结构性成因。/ e, Y2 ?9 p) J- h4 q
   
% z% G) k; m4 n. Q3 s2 x   
第十,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服务对象范围、类型明显不同,反映二者本质差异。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通常是个人,有时侯是群体,个人是服务基本单元。与此相反,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范围广泛多样,社会服务对象主要是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社会服务对象既包括有需要的个人与家庭,又包括弱势群体、劣势群体和所有公民群体。〔15- f- L, _7 S3 [$ g: [" Q+ |0 s8 w
   
2 C' v9 d4 S0 Q7 x   
第十一,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明显不同,典型反映二者的本质差异。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局限于心理测量、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救援和心理关怀,服务范围局限在精神心理健康范围,服务内容局限于精神心理障碍与行为障碍领域。〔16〕与此相反,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广泛,服务内容丰富多彩,除提供简单的心理咨询治疗服务外,更主要是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政治权利、经济援助、收入保障、社会支持、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服务内容涵盖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所有领域。
* S0 h" p4 f1 t! `+ |1 u   
4 _- h' S. X! t7 ]  b! W3 ~   
第十二,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服务过程与干预程序明显不同,典型反映二者的本质区别。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的过程通常较短,主要由心理测量、诊断、干预、治疗四大阶段组成,服务过程与程序个人化、技术化、医学化、量表化和程序化色彩浓厚,服务过程无足轻重。与此相反,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漫长而复杂,主要由社会议题、政策调研、需要界定、方案论证、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服务提供、服务管理、服务评估和服务影响等多个社会过程组成,公共政策、社会政策过程与阶段明显,凸显社会服务的政治性、社会性、复杂性和系统性。〔17# \8 ^9 U2 w5 R1 g
    - w8 C3 Z5 M0 P
   
第十三,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在整个社会服务体系中所处的层次结构不同,层次分明。一般来说,人类的精神心理需要与障碍在人类需要结构层次中是处于最高层次。总体来说,人类疾病结构与问题至少分为亚健康、生理疾病、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五层次。与此相反,社会服务回应和解决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例如衣食住行用和身体健康需要,这些需要是确保人类社会生活秩序与社会正常运转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18〕也是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与社会基础结构体系中最基础、最基本、最主要和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简言之,精神心理服务是社会服务体系中最高层次服务,社会工作是最基础和最重要部分。/ l' r: G0 `# f* z4 W# A
    6 n; k6 R& j( j* e; v
   
第十四,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性质、目标、类型、服务提供的主体明显不同。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机构主体是独立运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援助等心理服务机构,心理学服务机构的性质不一定是去商品化的福利或公共服务机构,如诊所或心理咨询电话。同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性质一定是免费或非牟利的社会福利服务或公共服务机构〔19,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与福利服务机构的目标是社会目标,服务提供主体是福利性服务机构。简言之,心理学服务机构主体只是服务机构中次要的一类,社会工作服务主体是福利机构。
5 N2 I8 }7 ~: G5 h    : ]+ B  t1 y% `' R: I- e, ~
   
第十五,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服务方法和服务技巧明显不同,凸显二者差异。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方式是坐等病人上门求医问药、释疑解惑,生物医学的治疗模式盛行,心理测量、心理诊断、心理干预、心理治疗既是服务方式、服务方法,又是心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方法与服务内容高度整合统一,个人特异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技巧要求高。〔20〕与此相反,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是积极主动接触有需要的个人、家庭与人群,帮助有困难人群,社会服务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个案、小组、团体、社区工作,微观工作与宏观工作方法并存,服务方式方法与服务内容截然分开,意识提升、组织动员、政策倡导、理论研究等方法重要。
% B, h* O( `7 g/ N& F   
4 w2 {) Q$ Q: h6 y$ f$ D   
第十六,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的人员构成、专业技术领域和专业特征明显不同。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人员通常是由接受心理学或医学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技术领域主要侧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心理援助等精神心理服务,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色彩浓厚。同时,社会工作服务专业人员队伍构成多样,心理学与医护人员是多学科团队的部分〔21,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服务专业队伍的主体,社会工作者专业技术领域非常广泛,覆盖社会生活与社会需要的所有领域,慈善公益、社会利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福利服务色彩浓厚。
- E6 E2 F/ g8 U% {* E- _   
- m, L3 L6 z+ }. C   
第十七,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性质、资金来源、费用构成和付费主体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的资金性质多样,既有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又有病人个人交纳的费用,资金来源通常是个人现金结算,心理治疗费用能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报销的局限于少数国家。与此相反,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性质主体是公共财政、社会公共福利财政与社会救助财政,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费用构成广泛多样,含行政管理与服务提供。〔22〕简言之,心理学服务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性质,尤其是谁付费和为什么付费的原因明显不同。$ l; i# z4 ^7 h0 u% d
   
& S" V* {5 J0 ^5 U, C! N   
第十八,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运行机制和解决问题原理明显不同,凸显二者的区别。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运行机制和回应问题的原理是表面化、局部性、阶段性和诊断性服务,表面化是指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是人的基本需要尚未满足和压力、紧张、应激源的外在表现形式,深层次问题是匮乏相关的社会服务。局部性是指心理学服务主要关注服务对象的精神心理障碍,对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领域的关注并非优先领域。阶段性是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救援等服务只是总体社会干预与社会服务阶段性工作,而且心理学服务侧重于确定服务对象的病因和根源,诊断性功能非常突出,治疗性功能较弱。与此相反,社会工作服务运行机制和回应问题的原理是深层次、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社会工作服务既要探寻社会问题根源,又要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全面回应人类需要〔23,改善个人与社会生活质量,增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确保个人、家庭、社会和谐与均衡发展。
' ?8 n8 h" ^7 V    8 m, C2 A% s% W1 G' D; x
   
第十九,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行政管理体制明显不同,典型反映二者的结构性差异。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工作者通常是独立执业,或者是依附在医疗卫生机构之中单独服务,社会工作者极少单独和独立执业,他们主要在各式各样的福利机构中以团队方式提供服务。简言之,国家对心理学工作者常采取专业资格审查或人员管理,社工是机构和服务管理。〔24
" z  c% J% B: w# e* z   
6 b8 v: [- d) Q" Z! T: W2 x' s6 x   
第二十,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的功能作用明显不同,集中反映二者的结构性差异之处。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心理咨询、治疗、救援缓解人们的精神心理压力,给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减压和不安郁闷的排泄渠道,消除精神心理和行为障碍,提高适应能力。相反,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功能多种多样,例如提升服务对象意识,组织动员社会公众〔25,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社会服务,提高服务对象能力与增权赋能,从事政策倡导与理论研究等。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作用明显,主要是通过社会服务与需要满足过程,满足公众社会需要,谋求社会平等、社会公平与社会团结,从而改善全体国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福利与发展。
8 U% t+ z% o$ s9 ]/ v$ ]    $ {9 {( r- o+ q( {9 P) K
   
第二十一,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后果、社会影响明显不同,凸显二者社会功能差异。一般来说,心理学服务的后果和影响通常主要局限于服务个体,后果影响的社会色彩较淡。相反,社会工作服务的后果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弱势群体、劣势群体和所有有需要人群上〔26,通过专业社会服务和人类需要满足过程,社会工作服务可以增强社会平等、社会公平程度,消除或降低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提高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水平,构建和谐社会。8 B" q+ n7 \. W' T
   
. y6 h& C. V- X- D   
简言之,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存在诸多本质区别,二者性质、价值、目标、职责范围和角色明显不同,有些甚至是截然不同、针锋相对,我们不应因心理咨询、治疗和心理救援方法相似性而忽略二者的本质差异,模糊和混淆两种服务性质的本质差异,贻误发展战略机遇。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心理学服务本质尚不属于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范畴,本质是个人服务,心理学服务只是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社工接触服务对象的基本方法之一,心理学服务与方法是总体性社会服务体系与助人方法局部、精神心理领域和基本手段之一。% V6 P% c% e" {$ w
   
' o+ v7 G" [( q$ G9 @   
三、对构建中国精神健康社工实务模式的政策涵义
" K6 a) ?4 i  o    ' U% u$ L2 L8 A4 S; e1 y: {
   
总体来说,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诸多本质区别,对当代中国具有特别直接、重要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意义、理论研究意义和社会政策涵义,是认识、观察、理解中国精神心理疾病防治服务体系与精神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前提与基础工作,战略地位显著。
2 r% H* Z2 {- O" x3 c2 |# P. N   
) K! e" @( L. B4 S$ S# u0 y6 t   
首先,心理学服务体系是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精神心理疾病和行为障碍问题的增多,从反面反映社会现代化程度与社会结构性和谐程度。其次,心理学服务社会服务体系的局部范畴和部分过程,通常处于社会服务体系的最高层次,人类需要的层次结构与精神心理服务的出现,显示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与制度安排的完整性,说明由政治权利保障、经济收入保障、物质福利、服务保障和精神福祉组成的体系形成。第三,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与灾后重建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精神健康实务模式创造难得的条件,中国已具备发展精神健康实务模式的宏观社会环境、条件和时机。第四,社会工作和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现代社会生活与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去商品化的社会服务与精神健康社会服务体系标志生物医学模式的实质性结构转型。第五,总体来说,目前,心理学服务与社会工作服务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的专业服务,二者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政策意义与社会性意义。第六,比较而言,心理学服务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之中,社会工作与精神健康社工实务模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符合灾后社会重建与心理救援的迫切需要,社会意义更加重要。有鉴于此,中国政府应将发展社会工作,尤其是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放在更加优先与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为精神心理疾病防治和灾后重建、心理救援奠定社会服务的制度基础。第七,更为重要的是,比较而言,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精神,远比临床心理学家与心理学专业精神具有更加鲜明的社会目标取向、社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精神、社会功能作用与社会角色,社会性质与社会群体服务特征更加突出。与此相反,心理学家与心理学专业精神侧重个体、自我和人们精神心理世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与社会发展功能偏弱。第八,依据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诸多本质区别,社会工作者,尤其是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救援的基本技能、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专业优势,熟练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有效开展精神健康社会服务奠定心理学专业基础。第九,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来说,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救援服务只是发现、接触、了解、认识和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优质服务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之一。换言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救援是精神健康社工服务的开端”,而非心理学服务的终点。这意味着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救援对心理学家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具有不同涵义。最后,最为重要的,中国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灾后社会重建、应急心理救援与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将心理学学科视角的社区心理学与精神健康社工实务模式建构有机结合起来,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健康社会服务体系与实务模式,提高全体公民精神心理健康福祉。社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大部分所谓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根源都是社会结构性与服务体系性的;人们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与问题都有一个动态的社会适应过程;实践经验证明,最有效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的社会途径是直接进入社区,为受灾人群或目标人群提供心理性支持与社会服务支持,目的是帮助那些具有精神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的人群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面临的基本衣食住行用问题,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27〕四川汶川灾后重建经验证明,一旦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灾区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之后,许多灾民精神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就自然销声匿迹。这意味着精神问题来源于服务匮乏。简言之,心理学与社工服务的本质区别为灾后重建与精神健康社工实务模式建构指明了方向。: m: \" L/ o3 ]5 n- A0 O% |4 t& C
   
/ y5 H' d  C" e' T. d; _3 N- `* H   
四、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7 g2 t+ F/ k+ O3 W& F1 h   
) T3 \7 O) _. V5 q' q4 o5 a' y, `    5·1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在当代中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特别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社会政策意义,标志着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障碍防治工作和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建设成为国家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和卫生政策议程优先议题与战略重点,促使各式各样的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救援、心理干预项目大量涌现,这既是值得庆贺的好事,又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尤其是在中国对精神心理疾病耻辱感强烈的医疗健康文化盛行和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初期。如何科学划分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异同之处和区别联系,高瞻远瞩、统筹规划,科学合理设计中国精神健康社会服务体系与政策框架,选择适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目标,实施严格的专业资格管理,提高心理干预的专业门槛与精神医学训练,避免假冒伪劣、滥竽充数、一哄而上和低级野蛮的二次伤害”,提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救援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准,将心理学服务纳入和融入国家精神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与战略规划中,已成为灾后社会重建议程的当务之急。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存在诸多的本质区别,二者服务性质是社会福利服务与个人商业服务,服务价值理念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政策目标是个人精神心理健康与社会公平、社会平等,服务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群体,服务范围是局部与整体,服务内容是物质福利与精神心理福祉,服务过程是始点与终点,服务层次是基础与高端,服务关系是个人与社会,服务方式是治疗技巧与体系建设,服务重点是优先领域与辅助服务,服务周期是长与短,服务概念框架是大与小,服务功能作用是目的与手段,服务影响是个体精神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的结构性、系统性、体制性差异,反映二者在重建过程中扮演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这种多层面本质区别的政策涵义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应优先发展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而非个体化心理学服务。中国心理学服务体系应纳入精神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之中,心理学服务体系应成为精神健康社工实务模式的基础。因为精神健康社工实务与心理学实务最大、最关键的区别是,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提供全面专业的社会服务,解决人们面临的诸多精神心理障碍与问题,从根源上避免和解决心理问题。! `# H! n/ O9 N
    5 ~" A: J( j" Q5 M5 P& O
   
〔参考文献〕
" ?. D& K  C+ x4 _9 d% U    1〕新华社评论员.重建奇迹见证中国制度优势〔EB.新华网(www. news. cn), 2010-02-04.& b, I$ y8 O6 J' ^0 `2 s4 f$ K
    2〕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EB.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 gov. cn), 2008-06-09.
) Q; p& |& O( J& j- X  T+ Y$ g! k    3〕刘继同.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J.社会科学研究
, 2009, (1).  t5 X9 v$ J( q5 p
    4〕张侃,张建新主编.灾后心理援助名家谈〔M.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9.
' R. a5 w7 H5 y- D    5〕刘继同.中国特色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范围与佛教慈善政策框架研究〔J.福建论坛
, 2009, (5).9 _" M  i- j7 l
    6〕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
" a2 p' _/ T2 [" S    7〕〔美〕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M.李斯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 1999.  k! r& I7 i+ r9 `3 D
    8〕〔法〕米歇尔.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9.
4 t$ W. e4 I+ e& s* {) b    9〕〔英〕布丽姬特·贾艾斯主编.神经心理学〔M.杜峰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7.
' S5 M8 M- K8 Y" N' V4 E% ~    10〕刘继同.慈善、公益、保障、福利事业与国家职能角色战略定位〔J.南京社会科学
, 2010, (1).
. M; j4 X5 \6 x; j  z6 E    11〕廖荣利.精神病理社会工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1993.
% w5 J1 u6 w6 h    12〕〔美〕文森特·帕里罗,.当代社会问题〔M.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 2002.* U7 d( s& I; Y- q9 |, ]
    13〕刘新民主编.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心理救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8.
  Q! }# E. a% `5 L    14〕〔美〕D. Freshwater.情绪与需要〔M.潘成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2008.
' }, P3 Y  W+ y2 K' K. p    15〕刘继同.弱势群体与劣势群体: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的政策研究〔J.社会福利
, 2002, (3).
7 ?2 ]6 U$ p1 P' U2 Y; H* w# M    16〕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Z.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 1999.1 T8 w" v" m+ L3 A. I) h
    17〕〔美〕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4.* w' S1 J: O# K% _
    18〕〔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 1987.
. U/ R. }, G0 ~# z" Y3 e    19〕齐小秋主编.精神健康政策研究报告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8.3 C& G  V  `4 k2 W" s- d
    20〕于欣主编.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要点〔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2008.
$ h% G  \! `5 [1 m5 r& ]    21
Leathard, A. (ed. ),Going Inter-Professional: Working togetherforHealth andWelfare. London: Routledge, 1994.& l( O& m# j7 i7 U
    22〕刘继同.中国公共财政的范围类型与健康照顾服务均等化的挑战〔J.学习与实践
, 2008, (5).7 ^# y2 w3 f7 k% H2 z' C& W
    23〕〔英〕莱恩·多亚尔,.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8.
9 }, P; }! _6 B  v" ]) x6 I    24〕〔美〕R. P. Olson.四国精神健康服务体系比较———英国、挪威、加拿大和美国〔M.石光,栗克清译.北京:

" \! o  `8 x0 \3 T; K    民卫生出版社, 2008.
  N5 S3 k' D! m- \- [- N3 z    25〕世界卫生组织.精神障碍的预防:有效干预措施与政策的选择〔R.日内瓦
: WHO, 2004.
' F0 _: a: G& R/ H8 ]; b, J2 s3 f. H    26〕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06./ d8 X1 U/ E4 a7 s! y
    27〕王文忠,王世卿.灾后社区心理援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9.
) P8 |5 }2 |9 x* a  F# C' U   
5 E; H: Y" M7 T, Y6 |1 q) b9 b( ]    〔基金项目〕卫生部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和模式研究
”(09JZD0026)7 a8 W  J  u  Q4 D6 x* g2 p
    $ E: ^; B6 W; l6 h: t
    〔作者单位〕

- V+ R8 c8 K7 ?2 E' m% o# |    刘继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 `, o- L; L3 ~+ l
    孔灵芝,严 俊,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北京 10000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哦,一定要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0-11 00:30 , Processed in 0.05665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