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受四川地震受影响的心灵 . c7 j8 J" B' W: C
o- ?" { s* ]
6 H7 ~ m. P+ P+ f; D" Q跳出生命幽谷 活出人生彩虹
9 [+ \2 P) y$ L4 ~4 z! q/ S
* \) Z/ M ^; C5 T! t2 N$ m! a; t, n: u% l7 e8 V
' r& ]3 ~) i+ _
+ ^0 }2 @% S6 L. P. B) U
% m6 m& e% ~9 F
0 B* U9 I8 `+ o+ X# ?& h6 a4 h* o* F+ z7 w) v% N8 ?
- j$ [% e" u) o0 T
- ~- j' W; V! l- S9 {4 N/ e
7 ~- Z& ~/ c Z4 E朋友 % Y4 G2 X6 @5 |' P8 P& a; H9 s
不曾孤单过
9 S- d8 z( W! V) l一声朋友
+ T0 a0 Q3 u6 V3 q你会懂 / D& e& B1 k: U0 j5 O( q0 ~
还有伤 还有痛
/ W, q6 k+ O2 E& k( W还要走 还有我
. [; c+ {4 h% s# d) C6 v(节录自周华健歌曲“朋友”) # r9 k1 m* r1 Y' }2 f
3 P& }; W' ^. O8 I6 Z ]/ ?赆明会.香港 ! @6 K. Y, p3 u" Z& k8 n9 }
& o3 T" o% y/ \1 l7 Y5 @电话: (852) 23616606 传真:(852)
, ~. o+ H+ W3 k* o& M. V2361 0060
3 ^) q9 P0 S4 G9 ?! u2 V: `6 U& X; n5 \5 E( N% s$ h6 U' B8 g' e0 n
地址:香港九龙长沙湾丽阁村丽荷楼平台303-305室
& I, ^9 w+ @' {2 C Y2 Z0 {8 c; J% d) D; X! K2 ]4 q
8 v4 {, L9 ? s- i( h
0 a& e+ E4 Y% G$ ^4 ]& [
4 _$ j/ h, P) q3 I- C/ ^
$ b. u- h- n2 S7 Z8 n) v) E* u5 p8 B* @8 m! {7 ]* `
: u0 U& [3 M" M* N: ~. i
. X* Z/ _+ Y( u% Z作
! c2 E0 C2 q! b( I朋
$ p' C9 O) m Y6 M9 I友 6 s: o# Y8 k2 S9 C! i5 s5 v% _
的
6 X( n3 ~" \( t, x3 C, 3 ^! q) T1 T& |& Z" H
如 " c( g5 `3 N; J, M* v* j* x
何
: v/ F% @+ H* W y8 |与 , G& c: k' d6 ]/ ]" W
他
0 g9 }, d! x% A$ U% Q3 F- w+ A# M u/
$ [1 v3 i2 y, t3 W6 M, n她 ; D6 q' B8 F4 M T
同
* P# v2 _ V5 @行 & L# c& ~ L# V5 A3 x
?
# ]+ V+ B2 o+ O) U% z8 C( r8 G
; i8 `" R1 F# J0 |! {( C
/ K f1 F( h4 w5 R
9 \9 |+ F. T" L4 r5 T1 }8 k1 a" k$ j3 M$ A' N
1.
. X. V! `- Y. `他常常问:「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我不知怎样回应?我应否帮他寻根突底?$ S3 l* ?9 _" r% f4 q
丧亲者在不能接受失丧事实时常会问此问题,这反映他的愤怒,不甘心,这是正常的反应。正如世上许多苦难发生,没有谁可以拿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丧亲者如此发问其实反映他需要别人听他发牢骚,他终会停止问此问题,或领悟其中因由,或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作为朋友,只需表达理解他问这问题背后的困惑、无奈和愤怒,不宜尝试给没建设性的答案如「也许是上天想锻炼你」「也许是他福薄」等,这反而会令他的困扰加深。; S2 r5 q! j" s6 V" C: g8 {2 x
2.
; e- [+ S! g* f2 q0 @我的朋友/邻居刚有亲人去世,我想问候他,但又怕提起那事反挑起他的伤心,我该怎办和说些什么话?
, ^! o; R1 r1 A+ o' ?有这样担心的人通常是因为自己焦虑,恐惧自己不能承载别人爆发的负面情绪和崩堤的眼泪。1 q% I) K% R* F/ j: q; p
其实,丧亲者的反应并不一定如你想象般难应付,大部份的丧亲者心底里都希望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关心,只是有时碍于民间文化的禁忌,如接触死者亲属会带给别人恶运等,又恐怕自己的反应令人觉得尴尬和难受,因而避谈死者或装作若无其事。 9 g* m* Q }/ X( J
只要你先克服上述的障碍,表达真诚的关心,多数丧亲者都会接受,可利用自然的身体语言如眼神、点头、轻拍肩头,去认同他哀痛的感受,但初时以少说话多陪伴为宜。 : y8 B) N# ?5 k$ U; |
若利用言语表达,可先从实际关怀开始,如「我得知你的亲人过身,我很关心你的情况,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你吗?」若丧亲者表示谢意或开放的反应,则可进一步关心他的情绪加以安慰;如丧亲者鸣咽或哭泣,不要阻止,鼓励他继续哭诉以助抒发其抑压的情绪,若丧亲者实时拒绝,则不宜勉强,可能他仍需要多些个人空间去面对失丧的事实。3 H( N( H" c- h4 m3 D1 l4 R" q
3.
( [' g- }0 ]& N, P" u我的朋友失去了他所爱的挚亲后,竟然像没有事发生过,我不明白为何他会如此反应?难道他是冷酷无情?抑或他在压抑自己?
2 M/ n) R* P4 B0 ]- N" Z) P
) Q1 J u/ G- ]/ z5 I; J每个人失去挚亲后大都会经历以下的失丧历程,如在初期,一般反应可能是震惊、麻木、否认、混乱;在接受事实后可能出现害怕、抑郁、愤怒、苦毒、内咎及后悔等情绪反应。
- u) r2 l7 Y8 m4 x; T6 w# a) Z2 M5 y
, v, ?, f9 H; u! p至适应期,有些人开始振作起来,寻找出路和希望,尝试重投新生活和建立新关系。当然,不是所有丧亲者都顺序地经历上述过程,有时也会反复来回。上述丧亲者若无其事的情况,可能反映他正处于暂时性否认的阶段。有些失丧的事实对丧亲者来说委实太残酷,以致他需要较多时间去面对,这时候并不宜拆开这保护他的防卫机制。/ E2 m3 P+ d) ?) u7 c( V
这种情况一般需要数星期至数月不等,因人因事故而异,若持续这种反应太久没有处理,就是抑压过度,不少身心征状如背痛、胸口痛、头痛等将会陆续出现。这些征兆的出现可能是一个适当的时机让你乘势和他探讨个中问题并关心他抑压的情绪。
- M& Z4 c- h" K! i7 G; n6 _4.
. M( A, S; u- A8 R2 x. j2 j( D5 U我的朋友时常为着对死者做得不足而内咎,其实我觉得他已很尽力,怎样可减少他的内咎感呢?
- S5 v& Y/ T9 g k, \丧亲者由于太爱失去的亲人,所以总是觉得自己在某些地方做错或是做得不足,甚至责怪自己竟没有察觉一些可能可以预防征兆。这种非理性的反应在非常亲密的关系中是正常的。安慰说话如「不是你的错,不要怪责自己」、「你也无能为力...」并不能使丧亲者实时改观,有些人还是不断重复表示内咎。这时并不适宜和他争论对错,反而认同他的感受会使他觉得你明白他。例如可这样表达:「我听到你感到自己做得不够或是自己的错,其实你正在表达你很爱他,你想为他多做些事情。」继而让丧亲者多表达他内咎的具体内容并接纳之如:「你觉得自己在那些地方做错或做得不够...」这样做是可以帮助他减压和抒发他的感受。
0 A5 ^; l3 ?2 p. s3 `+ V2 @ [5.. z. y" C( I- Q7 V. o) b, q* r
我应该怎样帮助丧亲者疏导愤怒的情绪?# z2 L y( \0 k* J1 f. Z$ O* @" p
愤怒的情绪是丧亲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b, U# F- R! x
它可能是外显的,使丧亲者向外人如医务人员、家人、社会发怒,亦可能是内藏的,使丧亲者自暴自弃、酗酒、药物滥用甚至自杀。( V9 N2 w( ^! h
因此,千万不要怪责、批评他欠修养或不积极面对生活,劝喻如「你继续这样表现会对自己身体不好」「你发怒都无济于事,你的亲人不会因此翻生」等并不一定听得入耳,可尝试耐心地聆听他不满意什么,为那些细节的事生气?让他巨细无遗地逐一用言语将愤怒情绪渲泄出来。
$ \, x! `1 r; k0 ~& ?, I另一种颇奏效的方法,是带他到安全、宁静的地方如山上或偏僻的海滩,鼓励他为不平的事大声向老天爷呼喊申冤或求问,然后陪他安静坐下,让大自然环拥他,也许他会体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另外,陪他做适量的体能活动,如行山、打球亦有助他渲泄不快的情绪。
' `' q6 M: E7 i6 Z4 W3 t5 ]5 d6.8 q$ t) T3 q$ d: P* [& O3 L& Z
我的朋友自亲友去世后老是躲在家里不肯出来见人和活动,我应怎样帮他﹖
2 z7 u3 Z1 p! @* b9 ~% S- V0 ?9 g$ m( \) _; P* ?5 y, X" I& p7 f4 U
每个丧亲者在不同哀伤阶段都有不同的反应,上述情况是退缩的表现,代表他仍需要空间独自处理个人的哀痛,仍未有心情或作好准备出外与人交谊,所以,请勿勉强他外出应酬。如你是他所信任的朋友,他仍是需要被明白和支持的,可尝试进入他退隐的范围陪伴他,在他觉得没压力的环境下活动,逐渐在有人陪伴下踏出建立新关系。
0 S8 H& t. ~% |0 F; H3 P0 u5 d7.5 @2 }* _' @ }0 k3 M+ |% B
我应否鼓励丧亲者搬家,使他不再触景伤情?/ S7 O( e9 l0 u4 v: @+ Y
7 D+ A7 \ D4 Y$ z. e( Q
有些失去挚亲的人在办妥丧仪后马上想改变生活环境,无疑这是可减少丧亲者触景伤情的压力,但亦可能让他失去了经历和处理哀伤的环境素材,导致逃避和压抑了哀伤。作为朋友,可先用适当的聆听技巧了解清楚丧亲者想搬迁的动机,帮助他去做较理性的选择和决定,最后当然是尊重他的决定。* e' g; n7 u0 e4 Q$ P- |* P
8.
9 D$ e0 V6 G4 e; w1 H9 t我怎么肯定他已妥善处理哀伤?3 U2 K4 u: W3 B8 @# U
妥善处理哀伤的特征通常有以下四点:
, r, l' a; B% i0 z( Ta.# r* b2 v% t- @+ R8 N( v
接受现实-丧亲者能在适当的情绪表达下如淡淡的伤感、怀念面对逝者遗物,乐意与人回忆死者的一切,并恢复日常的生活功能。
2 H. E4 D3 C& `# f g$ Cb.; X* {! @8 W* S/ c7 N
经历伤痛-有机会处理过度激烈的情绪,如内咎、愤怒或被遗弃感,这些伤痛感觉都是丧亲复原过程的可能反应。+ @/ C3 B/ I; d# Y+ x7 R
c.; ^' q6 A7 p1 M; X$ Q2 p
适应没有逝者存在的生活,并对周围人、事恢复兴趣及投入。# x. b$ j2 ^4 D" l
d.' h; b7 `4 l$ z. t# ?7 w) h5 Z
重整关系-能将逝者放在适当的心灵空间,以怀念、尊重延续情缘,同时却能释放地与他人重建亲密而有意义的关系。# J# s5 E6 u( z; P, h5 @# K4 d
9.
+ T& D, j3 I; w& H3 Q( ?6 L5 j7 m9 Z1 l在什么情况下我应转介丧亲者接受专业辅导?/ x8 h; f+ p2 Z7 m! M5 i6 m
虽然有说时间是治愈哀伤的自然疗剂,而情绪的平伏时间亦因人而异,一般由数月至两年不等。若发现你的朋友有持续性的情绪困扰如抑郁、内咎、愤怒;长期失眠,以致严重影响日常工作、身体严重消瘦和百病丛生、甚至有轻生之念和产生幻觉等,加上他面临各种生活压力、并缺乏家人体谅和社群支持,而你又考虑过自己的时间和能力限制,便应介绍他寻求专业的帮助,使他早日得到适切的辅导和支持。
8 a( M$ m$ o, U# [. W1 ^ _1 M, E' q哀伤调适之道
8 V( n/ w( N; o5 f, A
8 n: G/ |1 J6 l! T/ F) H1.
2 [7 y* Q, x) E, _; ?8 h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
( N2 K- \: e4 n7 K; x发呆和不相信是对心爱的人离世的自然反应,会否认和压抑失去的感觉,认为对方仍存在于世上。丧亲者首要是面对现实,死者已矣,虽然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永远存留在心里。0 ~3 I3 K) Y1 M7 f8 [- f1 E
?" p6 _7 F2 A/ c0 p! D9 F2.. t: n; b! [. K: h
不是用忘记来调适哀伤,乃要包容和接纳自己 w9 Q5 d! J7 Z3 c: J1 V
用忘记的方式来抑压自己的伤痛,并不会使你的身心得到长久的调理。朋友啊,你要了解哀伤不单可以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更重要是造成心理和情绪负担,唯有正视哀伤对你的影响,包容和接纳自己脆弱的一面。4 Y% H7 H9 M" ]( |8 {, @# {* W$ n
0 I* k" f8 O* a# @4 G) s( j' H% d
3.5 W% h7 Z% j( x
容许眼泪流,容许悲伤出
( h' m5 b$ Y+ G- x' ^当有亲人离世,我们会哭,因为感到伤心;我们悲伤,因为是挚亲离世。这都是人类天赋的反应。在哀伤期间,你可能眼泪不由自主的流出来,看到有关连的人、物或事,你可能会悲从中来。请不要太惊讶自己的表现,这都是正常的反应,容许眼泪流,容许悲伤出。
& y0 l# m$ F4 I9 v4 Y9 U" T+ X
1 f: i& I# G5 x$ j4.
" m' g3 _. {4 T3 A8 B5 Y0 h' P0 v C不要孤单面对,接受亲友邻居关心$ p8 t. p5 O. n6 F+ K
亲人离世,并非只限一人悲伤,家庭上下应彼此支持。中国传统不惯将白事宣告,不会把消息通知朋友邻居。这样做只会令你更退缩,你需要的是亲友和邻居支持,将感受与信任的人坦然分享,不要让自己孤单面对。
: R. m' f9 s9 o7 u# J
1 Z0 b* R5 A! |4 |" Z5.
& V2 u) E+ v/ r4 M# N哀伤复原时间,因人而异# z5 G( z5 I) m- n) Q: g
生病时,每个人的康复时间有异,要视乎个人的身体状况,同样,哀伤也是如此。最难熬的是丧亲后首三星期,一般待办妥丧事后情况会缓和。而丧亲后首年可能会是一段漫长时间,不能和逝者一起共渡特别的节期:假日、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等。
+ w! u* q; ?# j5 _9 \4 G3 l+ L
+ r# R: ]. \1 U1 T) t& j0 w' c6 G6.
# W$ D! H1 m/ G9 f9 g5 Z保健身体,均衡饮食 0 c6 R# t( N- f# z) u# ?2 s8 S
收到死讯,除了出现各种情绪外,身体也特别容易出现毛病,吃的方面要均衡,而且每餐都得吃有营养的食物,每天喝足够的水。充足的运动,对抒解忧郁和维持身体的正常状况有极明显的帮助。不要藉安眠药或酒精来减轻心中的哀痛,这些不但会推迟心灵医治的进展,还会造成其它更严重的问题。; r) u. r. K- l& V! r9 D: c
) C2 s1 L5 O9 z" S7. 重大决定,三思而后行
, u9 {5 P# D' d& ^在失去亲人后,除非必要,否则不要做任何重大的决定,例如:不要卖房子;不要搬屋。因为处于哀伤期,尤其是首半年,不单对你从失去亲人的伤痛中复原没有帮助,反而会加添你的压力和烦忧。待情绪比较稳定,然后再做重大的决定。
1 Q: |$ D7 D# N) G" f" ~0 D9 S3 ~$ m$ d# o. Q
8. 阅读有关丧失经历的故事书
9 ]' S6 Y+ v# D' y* E如果不善言语表达,我们鼓励你透过阅读,看到别人的经历,有助你捉紧和抒发感觉,产生的共鸣感或许可以医治自己的心灵创伤,为悲伤找个出口。
7 j' J' L# m3 }2 W$ x! F) E
' R' \( F& E1 d; H8 C* R9. 调整和恢复日常生活秩序
. ]. ?$ N6 r6 `# Y0 K3 W: g0 M接获死讯后,你本来的生活作息可能被打乱,记忆力和组织力不及从前,日子仿如昏厥后的状态,一下子未能重整过来,有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你不必过急,尊重自己的步伐,慢慢调整日常作息和思想。( c; q& P5 c. q. [, Z$ p
- w( q' a3 [4 z9 O2 \
9 I \* F& ~2 j* U10' f2 I- |* V' m" U& c* N) S
找宗教上的支持,重塑生命的意义; ]0 U0 J9 ?: ]" u: o
宗教除了让你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外,还鼓励你寻找和思考生命的意义。而宗教活动,亦能扩阔你的社交空间,和别人接触,走出沉溺的哀伤中。可尝试接受专业辅导和哀伤辅导小组活动,有同路人与共同渡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