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林护海外学习计划感受总结
) j1 \: `: G, Q# {+ S& C1 ^我能够作为深圳社工机构里新生的最草根、最民间的公益组织、能够代表友爱被林护选中参加这次海外学习计划而深感荣幸。非常感谢林护基金会和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的师友们对最基层、最草根、最弱小新生无援的友爱NGO“雪中送炭”的支持和援助,赐予我们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排遣了社工路途中许多的孤独……
- Y7 p/ R' f) D7 [) c" f, Z
很有感于途中电影《孔子》的一句话:前面没有平坦的道路,也没有富贵的生活,只有大野苍茫……此番万里赴美,经由孔子,不由得又联想起玄奘不远万里,徒步西天求经,若非诸多社工界前辈们的心血织就,也就不会有今日的“社工春天”,我之所以创立友爱社工中心的勇气也源于此——香港理工大学阮太在第一届国际社工论坛的期望:希望深圳社工机构的负责人会早日出现社工专业的领导人……我也希望此次能够习得美国社工精髓中之一二,为中国大陆社工事业的良性发展尽一份力量。 美国社工教育和认证交流感受 美国之行令我对发展大陆社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更坚定了走社工本土化道路的决心。我对所了解到的美国社工教育一点都不感到陌生,同时也感到大陆社工教育的确是沿袭和借鉴西方的社工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舶来品”,在“社工国际化”的同时还没有形成“社工本土化”。 美国在1902年共有12所社工学院,两所在加拿大,都是从社工本科开始的,密西根大学从1921年开始社工工作,成立了104年之后才开设社工专业,开始是社工本科学位,1951年开始硕士学位。1920年有15所被认证的社工学院,今天又470个学士项目,200个硕士项目,70多个博士项目,这些都是社工教育委员会认证的。录取社工硕士的要求:首先要有社工学士学位,不一定有社工工作经验,密西根更喜欢广泛理论专业背景的学生,而非社工单一背景的学生;社工老师一定要有哲学博士学位(社工硕士学位+至少两年实务工作经验),也有兼职老师(社工硕士学位+多年实务经验)教方法和实务;专职老师教理论和研究。州政府不能干涉大学教育,主要管理社工的是社工委员会,规定社工应学习哪些内容,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据说哥伦比亚的课程安排和理论等跟中国的社工教育也都差不多,国内的社工教育并不比美国差多少,美国对社工的培养主要是技能型的人才,通过对社工理论和掌握的技巧方法来解决个案、社群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反思,同样侧重“人在情境中”,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很注重对社工自我认知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让社工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在哪些方面不可以做,让社工明白自己的限制在哪里。由于美国是黑人、白人等各种种族混居的国家,所以,哥伦比亚大学的社工教育也很注重对学生种族歧视方面的警醒,会在教学中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澄清学生到底有没有种族歧视。 实习机构必须要对实习生负责,安排实习生做专业的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等,然后加以督导,而且,实习生如果认为督导能力欠佳或没被认真对待、教授给实习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话,是可以提出调换督导的,因为实习生是付了钱给督导的,感觉这样很好。深圳社工引进的是香港资深社工督导制度,但是督导的水平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一般都只有督导对社工的评估,而缺乏社工对督导的评价,社工只能顺从而别无选择,没有权利提出调换督导。一个好的督导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工的成长。 我印象最深的是密西根州社会工作执照认证法里的社会服务技术员,是专业头衔而非执照,“要求接受拥有硕士社会工作执照或学士社会工作执照的社工的督导,两年的大学教育或2000小时的督导经验,无教育背景要求”,此条很像我们在社区服务过程中一直力推的培养社区骨干和服务骨干,即培养“本土社工”(我也一直以社工工作的过程中让周围人了解什么是社工,并立争考社工证,三年来的全国社工职称考试每年都有骨干坚持在报考,每年也都有考过(有的甚至只读过小学)为荣,也是鼓励我坚持下来的动力和源泉之一)。还有令密西根大学社工系引以为豪的密西根特色“社工博士是联合的:哲学+其他学科”(社会学+社工/社工+心理学双学位模式),都是社工专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体现。 还记得在密西根大学拜访结束前参观“社工实验室”,向导老师很激情洋溢的告诉我们此行一定会令我们终生难忘的,并让我们角色扮演“社工督导对沮丧的一线社工做群体督导”,我对此倒一点都不觉得陌生和新奇,这都得益于我在大学里已经接受了母校社工实验室的课程训练,但社工实验室和社工实务教学在大陆的社工教育中的确是普遍缺乏的,也应该是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所应该警醒并加以改善的。 社工在美国属于技能型人才,像工程师、医生、心理咨询师、律师……我由此也明白了一些基金会和NGO为什么一直批判社工只是一种技能和手法、工具,而缺乏理念基础做指导的缘由了。我也一直为此“很是冤枉的结论”一直解释抗争至今,社工理念才是第一位的,社工不是一个工具和机器,但一直处于曲幽和寡的状态中,百口难辩,此番美国之行,也终于令我恍然大悟,这种标签式的思维真是害人匪浅…… 拜访美国NGO感受 在拜访美国NGO印象最深的是就是探访一家社区服务机构,在当地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因为他们跟我们友爱的模式有些类似:同样收集社区附近或广纳资源,回收社区和家庭等的闲置资源,如衣物、文具,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等,免费提供给社区里有需要的人。我问及消毒问题,说他们要求捐赠者事先做好消毒清洗工作后再拿到机构中来,没有特意做消毒;此机构也有儿童活动中心,为社区共15位左右的小朋友提供服务,有各种玩具、图书,资源很是丰富,我们友爱在艰难困境下为社区近40多位流动儿童提供服务,且几乎都是靠义工……正如一位留学生的感慨:现在所有的NGO面临最大的问题都是缺钱,但是咱们的缺钱跟他们(美国NGO)说的缺钱却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和意思。他们(美国NGO)是指的发展缺钱,而中国的NGO缺的却是求活生存的本钱…… 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是,美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跟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美国的移民问题和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贫富差距悬殊问题、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 据说美国的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很难解决的;在美国生活,你要么是最富的资产阶级,要么是最穷的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美国是一个能够让人存活下来的国家”,生活最苦最紧张的是中间阶层;美国的一些惠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是“虚有其表”:政府有免费发给穷人面包券、面粉券等各种食品券和生活用品券、交通票券,穷人可凭券来换领所需,但比较讽刺的是,底特律原本是汽车之城,但经济危机后萧条成一座“空城”,城里没有了食品店,无从兑换食物;附近的公交车也只有1趟/天,进城又非常之远,出去很难再赶回来,故虽有交通票券也无济于事。 我们在密西根拜访美国社工机构的途中,向导社工一路向我们热情的讲解现状,并带我们雨中遥望一幢建筑,据说是当地政府为移民贫困子女建的学校,但随着新政府领导班子的调换,停止了对此学校的拨款,该校无力支撑,变成一所空房子,很多孩子因此而失学,向导社工义愤填膺的向我们解说。底特律在经济危机下变成一座“空城”,若非向导社工的一番讲解,我们很难想像漂亮浪漫如斯的一座座童话般的城堡竟然都是空的,很多人因经济危机而离乡背井,过着“候鸟”般的生活,天冷时因烧不起暖气只能去南方打工讨生活,天热时再回来,四处流浪…… 美国的福利制度和公共设施、社会服务也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完善,也可能我们有机会看到的大都是美国最本土、草根的NGO的缘故吧,我一直对国内坚持在NGO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前辈们和草根机构深怀敬意,最长的有三十多年,但美国之行,让我有幸又了解到一般都拥有50多年,甚至百年历史的NGO和资深社工前辈,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积极性,以及那份对社工的使命和责任,激励我们继续向前…… 美国NGO也多是靠政府资金支持,而我国大陆政府购买NGO的服务模式才刚刚开始。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交流 我很有幸通过这次机会作为深圳社工机构的代表之一,分享深圳社工机构的发展现状,并有幸了解上海和北京社工发展的情况。唯感自豪的是,在对方提及中国的NGO注册难的问题时,我可以深圳和上海、东莞等省市政府都在尝试力推“社会工作”,中国大陆终于迎来了“社工的春天”来应答了,大陆NGO注册难的现状正在逐步改善中…… 同时,虚心听取来自台湾的、在唐人街做诊所的资深社工对大陆社工发展方面的建议:大陆作为一个新兴起发展社工的时期,要积极吸取国际和台湾方面在推动社工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台湾的社工发展,行政色彩太过浓厚,严重影响了社工的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大陆如果发展社工,一定不要加入太多的行政因素。但大陆目前恰恰就是政府在推动社工的发展,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和特质。我个人倒觉得,社工能够得到政府的认同而大力的推进才能够得以如此迅速的发展。关键是我们NGO如何在现有的情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政府的关系从倡导对抗到建立合作伙伴转变。 友爱几乎是深圳社工机构里最草根、最民间的NGO,目前得以支撑下来的最大支持力量不是基金会,而恰恰是深圳市政府,尤其是深圳福彩公益金对深圳友爱——环卫工人之家项目的资助,让友爱有机会存活下来,并摸索出社区服务“六位一体”的雏形,即:爱心超市、友爱助学、友爱剧场、友爱社工通讯、友爱书屋、友爱热线。尽力为流动人口社区里的妇女和儿童提供物质、精神、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层面的社区服务,立志继续培养本土社工,即让更多的服务对象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使之实现:昨天,我是需助者;今天,我是受益者;明天,我是助人者的转变。充分发挥服务对象之潜能,友爱互助、共同成长。 友爱很有幸于今年拿到深圳市区政府购买的6名社工岗位,项目摸索也初显成效,正在逐步得到服务对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和肯定,相信行动可以促进改变。 我在此再次感谢林护基金会、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对友爱的厚爱,给予友爱这次难得的海外交流机会,也令我改变了一直以来对基金会的看法:各种基金会虽然越来越多,但却越来越像某些地方政府扮演的“锦上添花者多,雪里送炭者少”,真心期望林护基金会能够继续发扬“雪中送炭”的精神,给予更多初生的、弱小的、资源短缺的NGO以希望和支持的力量! 最后,非常感谢领队叶老师、马老师、雅诗为我们整合这么多难得的资源,还有众队友们对我的照顾,对友爱的关心和指导建议,希望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愿:人生路上,友爱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