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故事:笼子里养着五只猴子,然后在笼子中间挂一个香蕉。猴子因为喜欢吃香蕉,所以就争着去够,但是笼子上安装的喷水器立即喷向所有猴子,如果有哪只猴子试图去够香蕉,则所有的猴子都要遭受被淋湿的痛苦。后来,一旦有猴子蠢蠢欲动想够香蕉,其他猴子便暴打它一顿,到最后几乎所有的猴子都被打过,大家一致认为够香蕉就会带来淋湿的后果。不能试图去碰香蕉成为这个群体中的行为准则,当饲养员用一只新猴子换了一只老猴子之后,新猴子兴趣地去够香蕉的举动被所有的猴子惩罚了,它莫名其妙地看着这个群体,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当它有够香蕉的举动时就被暴打惩罚。饲养员逐一换掉了原来所有的猴子,但是新的猴群中每个猴子都因为试图够香蕉而被暴打过,从此,不能试图去够香蕉成为这个群体中的潜规则。# p0 j. ?% y) j* S& p
. H" D6 l5 L% I- ]7 L
故事分析:第一批的猴子自由而活泼,它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办事,但是制度让他们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本性,并且不成文地形成了内部生存规则:不许任何成员去碰香蕉。当新的一员加入这个组织中,大家对它肆意破坏这个维持秩序的规则感到异常愤怒,所以这只新猴子挨的打必然要比老的群体要重;当来了第二只新猴子时,第一只新猴子下手要比其他的猴子还要狠,它一方面是盲目地维持秩序,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泄被打之恨。当笼子里全是新猴子的时候,大家依然墨守这不成文的规则,当有人试图去改变的时候必然遭到报复和惩罚。可是后来的猴子群体都没有被淋湿过,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去碰香蕉,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维持这个规则,如果没有力量强大、富有说服力的猴群新领导出现并改变规则,那么这个潜规则将永远保持下去。. ?2 E1 V" M5 ? q4 c' G
3 U4 `+ w2 J+ S, J& M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说第一群猴子打第一只新猴子时,诸多猴子是从众心理的缘故,那第一只新猴子殴打第二只新猴子时就是报复和发泄心理了,这和现在工作环境中老员工明知新员工的行为会触犯制度或者规则,但却不愿意提前明示,许多工作技巧和方法要新员工自己去试错才能获得,这和猴子试验中老猴子的心理是一样地,他们曾因为工作失误被惩罚过,也在失误中积累了经验和技巧,但出于报复和发泄的心理,并不情愿把这些经验和技巧顺利地传授给新来者。$ ?7 b" ^, @! j; q$ K9 Q$ J
- Q/ }6 b$ j. C! M) H; H 许多新的员工,一进单位就会发现很多不合理的规定,他们或者在公开场合,或者在私下场合,抱怨或者抨击单位的规则和制度,他们不清楚为什么不合理就在面前,那些老员工为什么不去改变它并让它存在到现在?他们就像那些新的猴子一样,不知道这些规则产生的历史,却因怕受到惩罚而墨守着,慢慢地,等他们成了老员工,对新员工的疑问也会嗤之以鼻。现在国有企业因为改革的原因不得不走向市场,在市场中依然能够叱咤风云的,必然是出现了新猴子改变老猴子的潜规则,或者是老猴子中的领导在新的(be环境下改变了规则;而那些走向困境或者倒闭的国有企业,就是因为许多老猴子墨守着过去的规则,即使有充满时代感的新猴子加入,也因老群体的规则压制被同化或者排斥掉了。
0 S1 ~ O- k: o* V+ k) }4 Y# o1 Y- }0 N5 m
上面故事的规则是以惩罚的方式强制形成规则,如果改变了规则,那结果又如何呢?: q* w( M" k/ K: V, @- ?" i! M
- q1 `1 N w2 N+ F U0 W) h 1、规则$ `1 I" g, Q8 b! [% T9 M
1:如果有哪只猴子够到了香蕉,那就再奖励它一个香蕉,并让它吃饱饭,而给其他猴子80%的饭量。这样猴子们就会为了够到香蕉而剧烈竞争起来,甚至会大打出手,最后胜出的必然是身强力壮的猴子,而体弱的只能忍受吃个半饱的现状。
- s! V. p, w# d2 S7 P& k3 j
8 m' ~8 `/ b) X 现实反映:工作中的个人激励方法。
* a- R B6 m; d7 Z 结果:重视个人绩效,群体中竞争氛围较强,合作性较差,强者会因为其突出绩效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奖励,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0 f/ C5 ]: M7 o; E! W! Z
1 d5 X# d9 p) @7 M. F' F+ R M8 k: R+ M
启示:如果在新员工培训中灌输这样的思想,那么新的员工群体将争着去够香蕉以求获取丰厚回报,对销售人员这种培训是有益的,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员工则是制造混乱和内部恶性竞争的思想根源。
4 X& e* Z" i8 T
; J6 v+ y9 g+ K, O( @. T: X1 U 2、规则
W: |( ?( l( M+ } a2:观察笼中猴子的交往,如果有一只猴子够到了香蕉,则同时奖励和它关系好的几只猴子一个香蕉,这样会迅速地形成团队关系,将会出现几拨猴子协力去够香蕉的局面,这样团队合作也产生了,团队间的竞争也产生了。
# X* O6 M( c8 H8 u/ _* J
/ c6 ~: G: N' N4 B# o2 _7 Z 启示:改变形成制度或规则的方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种以惩罚为主要措施的规则形成方式,只会不断地压制新来者的激情和创新意识,会形成互相猜疑、同而不和的恶性循环,最后这个群体或者解散,或者成为死水一潭。第二种以激励为主,但激励的方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能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的特点和创意,那么这个群体将是不断创立规则、打破规则的鲜活机体,势必基业常青。 m6 [. W- c. R
; y3 S6 H6 w" w# V& D! F$ h/ C% ` i 猴子的故事给新员工的培训也有很多启发:
* H* p: M8 u7 T' b (1)在新员工培训中详细讲解组织文化的来历、规则形成的原因,是减少误解和员工消极抵制的有效方式。
Y0 y# v$ K- V2 i U$ U$ [ s3 }2 o* X W
(2)向新员工灌输他们帮助新来者时将获得的回报与奖励,而不是用保守经验的潜规则来影响他们对新来者保持冷漠。8 U, E5 o7 ]6 k3 m; v
% T( U8 Z1 ?* \8 j! Q% A" T( Z$ Z# C. _ (3)告诉新员工们,只要他们够得香蕉,公司就会即时给他以回报,如果他有合作者,合作者也会有回报和奖励。6 h# B4 S/ M* h) K! o
$ W6 p3 v( g! y" K7 |' b (4)告诉新员工,当他们成为老员工,他们辅导的新员工在新的队伍里表现出色,那么他作为师傅将获得更大的回报与奖励。(安利激励模式)2 Q/ O, o5 g" _" e/ T
4 c) r( ^% h' d0 {1 }) e 当改变潜规则形成的方式时,对猴子们产生的激励效果将迥然不同,但是,不但要改变老猴子墨守规则的传统,又要领导新猴子去创立新的规则,谁来承担改变这个规则的责任与风险呢?现在已步入社会的从业者们,有多少人是冷眼看新员工工作中失误不断而碰壁的老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