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昌新闻网 2011-04-01 7 ?: L) F8 A# s. f9 |9 n
陶短房 学者 6 {- d, b1 w& m1 L2 \
在近期北京社工招考中,共有4.6万多人报名竞聘1000个岗位,热度超过不久前北京市公务员招考13:1的考录比。(3月29日《中国青年报》)如果仅从这一数字看,北京社工岗位绝不会有不敷需要之虞。但另一组数字却兜头泼来冷水:北京市社工缺口1万人以上。 一方面大批求职者挤破门槛,要涌入社工队伍,另一方面社工的缺口又如此之大,这一戏剧性反差的背后,揭示了怎样的秘密? 据介绍,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考的社工,对工作经验等均无特别要求,录取后如果连续两年考评合格,就可获北京市城镇集体户口;且有消息称,今后北京市各级政府机关招考公务员,具备社工经验和北京户口的社工将获得“优先录取的重要条件”。 显然,如此反常的高考录比,和优惠条件息息相关。近年来一系列涉及房、车、子女就学、医保社保等民生重大政策性的调整,户口成了关键性、决定性的“硬指标”。当然,也正是鉴于社工的巨大供需缺口,有关部门才给出了如此丰厚的政策优惠。 但是,这样做真能解决社工的供需矛盾吗? 倘若大多数拼命挤进社工门槛的应征者,其目标都是冲着优惠政策而来,一旦达到目标,就很可能不再守着这块“敲门砖”,而是赶紧另攀高枝,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如此一来,北京很可能陷入每年招募大量社工、每次招募门庭若市,但社工缺口依然如故的怪圈。一方面,社工出现“结构性短缺”,即编制不缺,招考不缺,报考的也不缺,但基层服务需要仍满足不了;另一方面,大批以留京为目的的应届毕业生通过社工的跳板,名正言顺地成为北京居民,并在蜻蜓点水后,甩掉“旧包袱”另谋高就。 众所周知,社工是服务性、社区性、民生性都很强的工作,国际通行的惯例是更鼓励本市甚至本社区人士参与服务。 与之相比,北京的社工体系,存在着社工“结构性短缺”的漏洞,两头不讨好。北京和中国的许多城市,已经或即将步入老龄化社区的行列,社工的需求会更多,供需缺口也会更大,有关方面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避免因政策性鼓励不当,造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怪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