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315|回复: 0

特雷莎修女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1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流新闻眼 于 2011-4-11 17:52 编辑
- b9 x0 e: |& B  d7 x' S. M! `0 f0 \- |2 T( K. U

        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      

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特雷莎修女的信念  

/ @8 r* l% {0 H2 b
8 S- U7 P/ u- }2 V
  K+ K6 E4 M' S- Y
  F- y3 ~; \4 l/ S/ D1 f! e/ N

$ f" [- |6 j3 i- n8 K( a2 y, T" Z- c  y5 c

   特雷莎修女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        


7 d' P9 I$ v1 X4 @

感谢上帝给我们在这里聚会的机会,为我们带来诺贝尔和平奖,我想我们在这里共同用圣芳济一章祷文来祈祷一定是非常适宜的。我们每天接受圣餐后,都要用这段祷文来祈祷,因为它适合于我们每一个人。我总想弄明白的是,四、五百年以前当圣芳济撰写这段祷文时,当时的人们一定遇到了和我们今天一样的困难,我们将这段祷文修改得更加适合今天的状况。我想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有了这份祷文,让我们共同来祈祷:感谢上帝刚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大家今天聚在一起,和平奖的获得告诉我们,我们生来就是要为和平而生存,它也告诉我们,基督除了没有原罪外,他和我们简直没有两样,他明确地告诉大家,他给众人带来了一个喜讯。

          

   这个喜讯就是所有善良的人所期盼的和平的愿望,也是我们都欲得到的--一颗维护和平的心。上帝是如此热爱我们这个世界,他不惜将自己的儿子都贡献出来,当然,这对他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上帝是忍受何等的痛苦,才将自己的儿子贡献给我们这个世界啊。然而,当他将自己的独生子送给少女玛利亚时,她又是如何对待基督呢?当他闯入她的生活中时,她厌恶将这个喜讯传播给世人。当她走进她的表兄家时,这个未出世的孩子已经在她的腹中欢跃。这个孩子便是第一个为我们带来和平讯息的使者。他,这个名叫基督的人认识和平王子,他把和平带给你,带给我。但是作为男子汉的他仍嫌做的不够,他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悲壮行动,来向我们表示他对我们伟大的爱,他是为你,为我,为那些身患麻风病,为那些因饥饿而将死的人,为那些赤裸着身体横卧在加尔各答和其他城市的大街上的穷人,为在非洲、纽约、伦敦和奥斯陆的穷人而献身。他用他的死来劝告我们相互同情、互相爱戴。福音书中讲的非常清楚:"像我爱你们一样去爱;像我的父亲爱我一样去爱。我爱你们。"他的父亲正是因为深深地爱着他,才把他贡献出来。我们彼此间也应该互相爱戴,应该像上帝对待他儿子那样,彼此将爱心贡献出来。如果我们说"我爱上帝,但是我不爱我的邻居",这是远远不够的。圣约翰说"如果你说只爱上帝,不爱邻居,那么你就是一个说谎的人。"如果连每日相见,彼此接触,和你住在一起的邻居都不爱的话,那你怎么能爱一个看不见的上帝呢?所以,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去认识爱的含义。爱是实实在在的,是痛苦的。

          

   基督忍受了极大的痛苦来爱我们,爱使他受难。我们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他的爱。他将自己变成面包来让我们充饥,就是让我们满足对上帝的饥渴,因为我们生来就是要体验这种爱,我们生来就是要爱别人,被别人爱。基督之所以变成一个男子汉来爱我们,就是要我们尽可能地像他爱我们那样去爱别人。他故意把自己扮成一个饥饿的人、一个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人、一个病人或者一个犯人,或者一个孤独的人、被遗弃的人。他对我们说:"是你们拯救了我。"他渴求我们对他的爱,就如同穷人们渴求我们对他们的爱是一样的。我们一定要了解这种饥渴,也许这样的饥渴恰好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家里。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曾经访问过的一家养老院。这家养老院里的老人都是儿女将他们送来的。尽管这里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点奢华,但是这些老年人却都坐在院子里,眼睛盯着大门看。他们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转向一位老姐姐,问她:"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些衣食不愁的人总是望着大门?为什么他们脸上没有笑容?"

              

我已经太习惯看到人们脸上的笑容,甚至那些挂在垂死的人脸上的笑容。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种对爱心的乞盼。那位老姐姐对我说:"这里几乎天天都是如此,他们每天都在乞盼着,盼望他们的儿女来看望他们。他们的心受到了极大的刺伤,因为他们是被遗忘的人。"瞧,这就是世上存在的另一个种贫乏,被爱心遗忘的贫乏。也许这样的贫乏已经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和我们的家庭中。也许就在我们自己的家庭中,已经有成员感到孤独。也许他们的心已经受到伤害,或许他们处于某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能我们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烦恼。类似的事情是否已经存在我们的家庭呢?如果是,我们又如何来包容那些心里感到孤独的家庭成员呢?假如你是母亲的话,你是否能宽容自己的孩子呢?西方国家最令我吃惊的,是许多男孩、女孩的吸毒的现象。我总想搞明白这个问题究竟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因为他们家庭中没有人宽容、善待他们。他们的父母也许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可能一些年轻的父母过分忙于事务,致使孩子在街头游荡,甚至染上了恶习。我们今天在谈论和平,而这些事情恰恰都会破坏和平。

          

   我们读圣经时,会读到上帝说过的一句话:"即便是一个母亲遗弃了她的孩子,我也不能遗弃你们。我要将你们握在掌心里保护你们。"我们被上帝保护在他的掌心中,我们是如此地贴近他,就像是未出生的孩子蜷卧在他的掌心里。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句话,前面的部分谈到"即便是一个母亲遗弃了她的孩子……"按照常理说,这简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然而他在后面又说:"即便……,我也不能遗弃你们。"这后一句尤其使我感动。这是一句深深地撼动我心灵的至理名言。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聚在这个地方,全是靠了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需要我们。如果他们不想要我们的话,我们绝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我们需要自己的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然而还有其他数以百万计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今天的印度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关怀着孩子们的成长,而在非洲却有许多孩子正在死于营养不良或饥饿……我在此向人们呼吁,向全世界人们呼吁--"让我们夺回孩子的生命",因为这个时代是孩子们的时代。今年是保护儿童年。今年年初,我曾经讲过,我们都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呢?我逢人便讲:"让我们在这一年里保证每一个孩子的顺利出生。我们需要那些未出生的孩子。今天是今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是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呢?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令人震憾的事。我们用领养的方式开展了向堕胎的斗争。我们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小生命。我们靠医疗站、医院和警察局来向人们发出通告:"请不要虐杀孩子,我们收养这些孩子。"于是,一天中的每一小时都会有人给那些未婚先孕的妇女打电话,通知她们"请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会照顾你,我们将收养你的孩子,给孩子找一个良好的家庭。"上帝保佑,我们找到了许多需要领养孩子的家庭。此外,我们还做了一件漂亮事。我们将许多街头流浪的人、乞丐召集起来,给他们上课,组织他们按照我们的计划组成自然家庭,并收养被遗弃的小孩。

  


* z: q- N+ G5 q3 x6 }

   在加尔各答仅仅6年的时间里,这样的自然家庭就收留了61273个弃婴。鉴于自然家庭往往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方式存在,它有其独特的好处。我们对自然家庭的成员开展了"升温爱心法"的培训。这种方法即简单又易行。那些穷人通过培训,很快就知道如何去做。你想知道这些人后来怎样对我说吗?这些街头流浪的乞丐们明确地告诉我:"我们的家庭是健康、团结的。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可以随时收留被遗弃的婴儿。"我以为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都明白用什么方法去救助弃婴的话,上帝为我们创造的生活就不会遭到破坏。

          

   穷人们是伟大的。他们能教给我们许多美好的习惯。有一天,一些穷人找到我们,向我们表示感谢。他们说:"你们搞慈善的人是最好的人。你们帮我们制定家庭计划,教我们开展计划,因为再没有比自我约束、互相友爱更重要的事了。"他们淳朴的话是最美丽、最生动的语言。也许这些缺吃少穿,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家,但是他们都是伟大的人。

          

   穷人是非常可爱的人。有一天,我们从街上收容了四个无家可归的人,其中一个人看起来情况非常糟糕。我对修女们说:"你们去照顾那三个人,我来看护这个病人。"我用全部爱心和所能做到的一切去抚慰这个可怜的人。我扶着她躺在床上。她的脸上露出了美丽的笑容。她紧紧拉着我的手,感激地说了一句话:"谢谢你。"然后闭上眼睛死去了。

          

   我在她面前禁不住对自己反思。我问自己:"如果把我换成她,我会说什么呢?"我可能会说:"我很饿,我快要死了。我很冷,我浑身都在疼。"或者其他什么话。然而她的话却教给了我很多很多,她给了我崇高的爱。她带着安祥的微笑死去了。再举一个例子:一天,我们从阴沟里救起一个人。当时他的半个身体都被蛆虫吃掉了。我们把他带到救济所,他说:"我在街上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但是我将像一个天使一样死去,去接受上帝的爱和呵护。"一个穷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足以看到他内心的伟大,他的品德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他临死前并没有诅咒任何人,没有说过别人的坏话,也没有去和其他任何人攀比,他就像一个纯洁的天使。这就是我们人民的伟大之所在。这也是基督为什么说:"我曾经赤身裸体、无家可归、没有食物;我被人遗弃、遭人唾骂、受人冷落,是你们帮助了我。"我认为,我们不是真正的社会工作者,也许我们只是做着一些社会工作。但我们却是这个世界上真正具有深刻思想的人,因为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和基督在一起,和他交流。你和我,我们大家都要将基督带到自己的家中,因为我们和家人一同生活,也应该共同祈祷。我认为,在我们的家庭中不需要用暴力换取和平,我们所要做的,相聚在一起、相互爱戴,用爱心为我们带来和平,带来欢乐,带来相互鼓舞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世上的邪恶。我们要用祈祷、用我们真诚的奉献,从家庭开始,消除那些痛苦、怨恨和悲哀。我们提倡的"爱从家庭开始"并不是要看我们做了多少事情,而是要看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融入了多少爱,看我们为基督做出了多少贡献。

          

   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加尔各答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买不到白糖。我不知道这事怎样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一个四岁的印度男孩回家后对他的父母说:"从今天开始,我三天不吃糖。我要把我的那份糖给特蕾莎嬷嬷的孩子们。"三天以后,孩子的爸爸妈妈陪着孩子来到我们这里。我从前从未见过他们。那个小男孩甚至连我的名字都叫不准,但是他非常明白是来做什么的。他知道他想要别人分享他的爱心。

          

   这些事就是使我得到爱心的感受和体会。自从我来到这里后,就一直被爱的气氛包围着,我一直沐浴在真诚理解的爱心中。在这里,无论是来自非洲的人,还是来自印度的人,都有一种融入特殊氛围的感觉,是回到自己家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加尔各答,和修女们在一起,我们是在一个真正的大家庭里。

                

我在这里要对你们讲,要你们在这里发现贫乏,发现你们家中的贫乏,然后将爱灌输到贫乏之处,从灌输爱心做起。请把这个喜讯带到你们家人那里,带到你们的邻居中去,去真正认识他们。我曾经结识了一个印度家庭,这个家庭有八个孩子。从和这个家庭的接触中,我有一些非常感人的收获。一天,一位先生来到我们的住处。他说:"特蕾莎嬷嬷,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已经断炊好几天了,请帮帮他们。"听了他的话,我马上给这个家庭送去了一些大米。孩子们看到大米眼睛都睁得大大的,眼睛里还闪着兴奋的光。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见过饥饿的人的眼睛,但是我太熟悉这些眼睛了。当那位母亲接过大米后,立即把它分成两份,然后就出去了。当她回来后,我问她:"你去了哪里?做什么去了呢?"她简单地回答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的邻居是一个穆斯林家庭,这个家庭也正在受着饥饿的煎熬。所以她把我送给她的米分了一半出去。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但我再没有给那个穆斯林家庭送过米。这样做的原因,是我想让她们分享相互帮助的快乐和美好。家庭中的孩子们从母亲那里得到快乐,他们和母亲共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因为他们有母亲的爱。你瞧,这就是爱的发源地,爱的源头出自家庭。

          

   我们都应该为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感到欢乐。我将于15日返回印度,那时我要把这里的经历带回去,把你们的爱带回到印度去。

          

   我很清楚,在座的各位做不到将家产倾其所有去布施穷人,我们也不需要大家这样做。我们希望各位,尽你们所能来帮助我们的事业。令我惊喜的是,穷人家忍饥挨饿的孩子虽然过着难挨的日子,但是他们还是一样欢乐,而且把欢乐带给他们的父母。对于我们来说,身为人之父母,我们不仅要满足孩子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要给予他们极大的爱。

          

   让我们感谢上帝赋予我们这个机会,使我们大家相聚在这里,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把我们紧紧地连结一起。我们将共同携手去帮助全世界的儿童,因为我们的修女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我将用获得的和平奖奖金为无家可归的人建立一所救济院,将爱心从这里不断地延伸。我们一定要把和平传给世人,让他们理解我们的爱。要让所有贫穷和贫乏的人都知道这个喜讯,把这个喜讯传到自己的家中,传到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修女,我们所有的人都要不断地祈祷。我们用祈祷和上帝交流,以此达到相互理解和共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让全世界都了解慈善会的工作和热情,并让我们唤起全世界人民的热情,共同分担世界上贫苦人民的疾苦。我感到,这件事在贫困国家中容易做到,但是在西方国家,我们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我在大街上遇到穷人时,会给他一碗米饭或一片面包,我有一种满足感,因为我已经尽了责任,我帮他解除了饥饿。但是对他而言,他是一个无家可归、被社会的大门所拒绝、被遗弃、遭唾骂、受威胁的人,这样的贫穷对他来说是伤害最大的,也是我们使他们摆脱贫穷最难做的事情。我们有许多修女在西方国家正在从事这项工作。

          

请你们为我们祈祷,将我们所开展的事业的喜讯传到各个地方。我们需要你们这样做。你们应该在自己的国家里逐渐了解贫困和贫乏的人,也许我们在座的各位并不为生活发愁,但是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件不容易的事。那么就让我们从相互微笑来开始我们爱的传播吧。

          

   所以,让我们见面时彼此微笑致意。微笑是爱的开端。一旦我们彼此有了爱心,我们就要去做一些事情。请为我们的修女、为我、为我们的修士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教友们祈祷。为我们全身心地信仰上帝交给我们的使命祈祷,为你我共同热爱上帝、侍奉上帝、扶助穷困祈祷。如果你们不能和我们共同承担这个使命,恐怕我们的事业也不能很好地发展下去,但是我并不想看到你们倾家荡产。我只要你们尽其所能。

          

前几天,我从一个瘫痪二十年的病人那里收到十五美元的捐款。这个人全身能活动的部分只有右手。他唯一的嗜好是吸烟。这个人对我说:"我一星期没有吸烟,现在我把省下来的钱交给你们。"这样的贡献对他来说一定是经历了非常痛苦的煎熬,但是他为分担拯救贫困人们的行动是多么壮丽啊。我用这笔钱为那些正在挨饿的穷人们买了面包,使捐赠者和接受捐赠的人都感到非常快乐。

       

   上帝赐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是要我们互相爱戴。我们都可以用上帝的礼物做我们能做到的事情。让我们为了基督施与他人爱心吧。让我们像他爱我们一样互相爱戴。让我们用无私的爱去爱他。让我们在圣诞节即将到来之际基督、为我们彼此献出我们的爱。

           

让我们的心中保持对基督的爱,和所有我们接触过的人共同分享他的爱。传播到大众中间的欢欣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我们和基督在一起,没有什么理由不使我们欢欣鼓舞。基督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他就在我们所遇到的穷人中间。基督是我们送给他人的微笑和他人带给我们的微笑。愿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决不使一个孩子被遗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恶劣环境,我们都要保持微笑。

          

我永远不会忘记不久前的一件事。有14位来自美国不同大学的教授来到加尔各答,参观我们的救济院。在交谈过程中,他们谈到了对刚刚参观过的一家临终慰藉所的感受。(我们在加尔答开设了一家临终慰藉所,从街头收留过三万六千人,其中一万八千人安祥地死在临终慰藉所里,他们已经回到了上帝的家园。)其中有一位教授问我:"特蕾莎嬷嬷,请给我留下一句让我永远难忘的话。"我对他说:"彼此微笑保持家庭的和谐气氛,彼此和睦相处。"

          

另一位教授问我:"你结婚了吗?"我说:"是的。我有时感觉面对基督微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他耗费的精力太多了。"为的确是事实。耗费精力多的地方,就是爱的发源地。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将我们的欢乐送给他。

          

正如我今天所讲过的,我上天堂不为别的,我是为了大众而上天堂,因为大众净化了我的心,我所作出的奉献可以让我安然地面对上帝了。我认为,我们一定要为美好的生活而生活。我们和基督同在,因为他爱我们。我们只要记着上帝是爱我们的,我们就会像他爱我们那样去爱他人。不为大而爱,只为琐细的爱。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博大的爱。我们要以挪威为中心,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我们把自己变成传播世界和平的火种,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将会真正是献给和平的厚礼。

           愿上帝保佑你们。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富豪,对穷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开办了不少孤儿院养老院……然而,她不是富豪,因为她没有留给自己一分钱,甚至她不去挣钱,不去募款;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为她的目的,不是仅仅为穷人和鳏寡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不是仅仅为病人和遭灾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要在这一切之中,这一切之外,给这些人带去爱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尊严、感到自己被人爱!为此,她愿意向这些人下跪;她立志要服侍穷人,所以先变成了穷人;她放弃了安适的修女和教师生活,穿上穷人的衣服,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她的追随者们为了让服侍的对象觉得有尊严,也仿效她的榜样,过着穷人的生活,以便成为穷人的朋友。这种远远超过一般慈善事业的宗旨,体现在她的这句话中:"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她,就是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亦译德肋撒或特雷莎修女)。她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特蕾莎嬷嬷"。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这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一向克己的她还向诺贝尔委员会请求取消照例要举行的授奖宴会。诺贝尔委员会当然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赠予了她领导的仁爱修会。与此同时,瑞典全国掀起了向仁爱会捐款的热潮。自此以后,她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

          

从"印度伟大女儿奖"到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从卡内基奖到史怀泽奖,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个国家的元首、首脑、政府和各大领域的机构以及各个方面的国际组织,都向她颁发过崇高的荣誉和奖项。她的态度从以下两例可见一斑:1964年,罗马教皇赠给她一辆白色林肯牌轿车,她将车作为抽彩义卖奖品,用所得款项建了一座麻风病医院;1992年,美国哥伦布骑士团将"喜乐与希望"奖牌授予她,获奖后她立即打听在哪里可以出售奖牌,以便将出售所得和奖金一起交给修女会,和于救助穷人的事业。

          

特蕾莎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农家,本名阿格尼丝。她的家乡位于现在脱离南联盟独立的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那一带至今还为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圣人"的一生。17岁时,她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终身愿成为修女。结业后在加尔各答修会办的圣马利亚女校教授地理和历史。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又多又脏,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以至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特蕾莎所住的修院就位于其中最贫穷最肮脏的地区。在这位在女子学校和修院高墙内过着优雅的欧式生活的欧洲女子看来,周围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环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薰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不但是不应逃避的,而且是不能漠视的;不但是不能漠视的,而且是必须帮助的;不但是必须帮助的,而且是值得去爱的!于是,出于对受苦受难者的爱,出于帮助他们的愿望,她退出了劳莱德修会,成立了一个专门无偿地服侍受苦人的修会,即"仁爱传教会"。她身无分文,只有两名志同道合的修女作帮手,先是到一个美国医护修女会学习医疗护理,然后向加尔各答市政府申请到一间旧神庙中的两个房间,收治被遗弃的危重病人,给予细心的护理,让孤苦的濒死者在修女们的爱抚中得到临终的关怀,最后还按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办理后事。这是仁爱传教会创办的第一个机构,被称为"纯洁之心"。随后,她又设立了一所露天学校,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一面给予教育,一面为他们寻找愿意收养的人家。不久之后,她又开始关注麻风病人的境况,这种已可治愈的疾病被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的人遗弃,心灵的痛远胜于身体的病痛。特蕾莎为此开办了许多麻风病人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风病汉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新瘟疫,一般人对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特蕾莎又奔走于欧美各国,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医生治疗的同时,她和她的修女们则给予护理。在所有这些事情中,特蕾莎不仅仅表现了罕见的组织才能,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本真的爱心。她细心地从腐烂的伤口捡出蛆虫、亲切的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所有这些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靠着这种爱心,也仅仅靠着这种爱心,她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千个类似的机构,  


1 I4 S' @( Z- l$ C6 t) f! t# L

   把食物、衣服、住房、药品、医护、教育……送到了千百万穷人、孤儿、灾民、病人和被遗弃者的身边,使他们感到有人在爱着他们。在这些事情中,特蕾莎和她的追随者的爱心已达到自我牺牲的程度,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越是人们的自私自爱之心阻挡人们前往的地方,他们越是要去:大城市里的贫民窟,荒凉贫瘠的高寒山区,饥荒和瘟设流行的穷国,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震区和战区……为了这些,有时她甚至得冒险犯难去克服一些政治上的障碍,例如,为了帮助海湾战后的伊拉克人民,她曾同一位神父两位修女前往巴格达;为了到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地区帮助受害者,她曾到当时禁止宗教团体办慈善事业的苏联去提出建立工作站的愿望,并终于在两年后得到批准……特蕾莎也曾经上法庭打官司。1984年,她同一个名叫"赞助特蕾莎修女基金会"的组织对簿公堂,目的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她反对任何人以她的名义募捐筹款;她希望人们不要关注她而只关注她要去帮助的那些人。确实,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及其资产,都来自她个人的奉献和人们自愿捐献。她要求手下的人只为受苦的人们服务,绝不要操心金钱的问题,因为,要让人感到被爱,需要的只是充满爱心的行动,其余的事听凭上主的安排。她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你们不必注重成果数字。凡是有益于穷人和被弃者们的爱的行动,不管怎样微小,在耶稣看来都是重要的。"1969年,被这种精神感动的人们成立了"特蕾莎嬷嬷合作者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workers of Mother

Teresa),现有会员数十万人。这个组织不要求会员缴会费,也不筹集资金,只是通过"祈祷、克己和为穷苦人服务"来支持仁爱传教会的工作,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组织的组织"。

          

特蕾莎从少年立志到弥留之际,几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劳,身患重病时依然毫不停歇,只是为了世界上最底层、最悲惨的穷苦人们。所以,在另一位以慈爱之心感动千百万人的妇女,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葬礼正吸引世人目光的时候,特蕾莎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普通上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他们敬爱的"特蕾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为"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

           

为这本书写序,实际上我是不配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名字不配与特蕾莎的名字放在一起。           


) Q, t/ y6 Q1 z6 U

我之所以还是写了,不仅是因为无法推却编辑朋友的嘱托,而且更因为这嘱托包含着非常重要的理由,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关于特蕾莎的事迹说得太少(因为她从不多说自己),而且更因为我愿意多了解一下她的事迹,并且向读者朋友介绍。

           

我自信有时能写漂亮的文章,特蕾莎从不自信(她说:"我微不足道,主才是一切"),却终生做着天底下最美丽的事情。我相信,这篇文章一点儿也不漂亮,恰恰是因为她做的事情太美丽。

          

漂亮的文章不能给街头的弃儿带来什么东西,但是特蕾莎的仁爱修女会给千千万万的穷苦人带来的,不仅有饮食和被盖,而且有内心的温暖,有做人的尊严,有来自天上的爱!

          

她在这本书中提醒我们: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死于苦难之中,只是因为我们没有伸出援手,将我们可以给出的食物、衣服和爱心带给他们!她更提醒我们:饥饿者需要的不单是食物,受冻者需要的不单是衣服,无家者需要的不单是住房,他们同你我一样,所需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亲切的关系,还有人对人的情谊和关心,还有很少人愿意给予陌生人的爱心!

          

读到这些,我们能不羞愧吗?我们每天从报纸上、杂志上、广播里、电视里看到和听到这么多的人在受难,我们每天在城市里、乡村里、邻里中、家庭中感受到那么多的人在受苦,但是,我们往往无动于衷!

          

看到特蕾莎的事迹,我们能不羞愧吗?在一个玩世不恭盛行、贪婪压制人性的时代,特蕾莎,这个来自偏僻乡村的瘦小妇女,能够挺身出来,走进苦海,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能量,感召了如此众多的民众,靠的只是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  


6 j9 V# N5 ~* V" v8 G

   这份爱,来自何处?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答案,就在这本书里,就在她那些简洁的话中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何光沪,这是他为介绍特雷莎修女的《活着就要爱》一书所作的序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6 11:20 , Processed in 0.060436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