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首先是个人,他/她有自己的喜好( l0 G+ W1 d! H( }! k( K- J5 Z: p) I
家长都不一定是好人
* f! E- ?7 W/ Y- ^, J B, S- L1 u为什么在大家的潜意识里都会有社工是好人这个想法呢" \0 x V3 G8 i: |; I5 O
1 F) `) U- \% a7 t" N3 ]) r- Z社工的心情又有谁关注呢?
7 e. z2 Y- v; F* L) m: g如果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 d& n& W: _# P! l9 h
难道也要强颜欢笑吗?
6 _. F* z' z! s X s$ Q; Q9 w( E: u. f9 s+ N& e# L
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不够专业,( O2 x$ S2 u8 _* t
可是专业难道就是想让社工变成一个没有自我感受,只有专业伦理的机器人吗?
: x' n9 d- t- L2 H. D
; ?, S, ], l! S& z! d助人的时候,社工的需求又该怎么满足呢?7 B' h! @6 {# R
他/她们要生存,要养家,不可能像慈善家一样不计较物质需求的。
1 j" \! k9 T+ {* c3 D1 \5 [0 I5 H1 M1 K3 A
他/她们毕竟还年轻,许多事情都是经历过才能明白的。& Q9 E4 ~* p9 P, ?# b# I7 a
( J9 W6 ~1 m& w2 a" q, I$ s- ]$ l; [2 I想帮助人,也要看对象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不然是不是会觉得帮助的不情愿呢?
, M. H$ d0 w) U {% @0 l2 E+ }% D& l- b9 C* G8 O
如果有不情愿,又为什么要帮助他呢?0 w4 W/ {; j, J* E
: Q1 {; T$ t. h6 G, p$ f8 K可能大家会举一些虽然很厌恶但确实很可怜的例子,这些人没有人管,如果社工不站出来,那社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啦。
. ^$ R7 C$ Q: I6 ^- m! `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我只是说我们能不能在我们的服务对象中选择我们的喜好呢?
2 S" p- | T: e8 G" w# D) L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同等的对待。
" J8 s; R# J! a: ]+ M% I$ E3 U. b/ }8 k- F
虽然社工书上有讲要提防移情与反移情,可是试问哪一个社工又真正的做到呢?
7 T+ ?9 O- t8 _- f如果是社工面对单个的服务对象,可能这些能够做到。+ o6 z9 {1 B7 T2 {6 I
但是如果社工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呢?并且要朝夕相处的那种,难道也可以避免移情吗?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对社工的要求又太高了呢?2 a! o0 \. I1 s( r3 D3 F# \
6 G, ^% Y/ g% s了解的越多,不是理解更多,不就会多一些的投入吗?
$ |0 D# E7 f- [" r0 i0 p9 q! Y* x4 R" N. ^3 E: V/ }1 M, ~
在农村的实践深深的体会到,和服务对象一起,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的,除非,你对和你接触最多的服务对象有厌恶情绪,如果没有的话,那投入肯定会比其它人多。
$ h2 j* Z* w( o, S% w这是不可避免的。. P+ |/ }. B9 L+ ?
+ r% c0 v% L! p- Z那这个时候是不是又违背了社工的原初精神呢?平等公正,又该怎么饯行呢? |
9 Q1 R9 D8 J6 ~! y3 O/ y& ?
& Q1 |' K' f% U' y3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