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59|回复: 0

[华东] 广州开始有了专职社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S" w% t- _6 ?) E5 p. J
李伯平是中大社工系第一批毕业生,他表示将坚持社工工作,在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2 q- Z/ G" w& w$ p! W& F/ H4 p0 @# ~8 R' S; Z/ m( _
陈敏仪在小学里开展“抗逆小穗星”活动。 ( H9 X$ Y3 b) ]
. H) P. R: Y1 Z2 j/ U2 f9 N
  □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游曼妮 吴瑕 7 e; g, c' i. \' e! c
  本版摄影 时报记者 朱元斌
  思思受虐案通过《信息时报》报道备受关注,广东拟设立儿童庇护所,但在实操中发现,我们严重欠缺像香港那样成熟的社工队伍——广州的社工在哪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州已有5所高校设立社工专业,到今年7月中山大学的第三届社工专业毕业生将“出师”。不过,“社工”这一概念仍未被社会充分认识,他们中只有少数人可以真正实现专业理想。 3 B5 Q; l: e7 r3 C. O2 X( P
9 l' f* j% x  Q4 ]

6 n; C5 x, S+ K0 W$ I  上岗之后
& H  r7 W) H& ?6 b0 D. ]" g6 W- E" X/ }4 W
  只有少数学生实现专业理想
0 B! ^, |. F6 Y! j0 `
; T1 k/ f, g% A; z
6 d4 a7 l# i8 e4 y- _) O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几所大学社工系培育出来了广东首批考证上岗的“专职社工”,他们分布在广州市老人院、荔湾区、中山大学“青少年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和江门市老人院等机构,在社区一线发挥专才。 7 J+ M7 W! }; V' J, P4 S9 [% U

/ F) C# E7 ~6 ~1 {% Z9 N  李伯平是中大社工系第一批毕业生,他表示将坚持社工工作,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8 W" Y" h& Y9 @) u) T
# ?; e5 g% u) ?6 M0 @9 q
# ~( x4 j6 Q* ^
  学生揾工
/ X9 e) }* u, o/ k- c2 }: {( s- V% V. S$ b1 z* ?0 ^& v( \
  ?) g$ r- N# i
  以前无人问津 # `5 E. A" C8 j2 K' a

& I9 F! w# O( ]0 ~; h! {$ F  如今点名要人 ' \" [6 I9 G( ]; s2 o# w
, f. e! A6 @& l# q6 A- m: Q6 x
+ V& `4 h" n% g- e9 X, K) P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州最早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自1999年以后,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依次兴办了社工系或社会工作专业。从2003年起,媒体开始关注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当时的情况是挺悲观,没几个人知道有‘社工’这样一种职业,连去帮学生联系实习单位都要费尽口舌。”华农社工系主任卓彩琴副教授回忆。 5 p; S7 Z0 D& E1 ?3 _2 i! A
( Y7 D& e8 e5 t7 i$ w
  据当年媒体报道,华农首批81名社工系毕业生只有10%干了老本行,近两年情况明显好转。卓彩琴副教授向记者透露:“前段时间天河区冼村街道办事处向社会公开招考5名社区工作者,指定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华农社工系有4位同学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去年石牌街道办事处两次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华农社工系8位学生通过面试;下周一海珠区南华西街道办事处也会参加学校的供需见面会,广州市残联也表示想大量招收专业社工,并计划配以事业编制。” 3 K% U- w6 d, p: \; O- W/ Y# b2 Z8 j

( e. H/ h  |: A1 \4 G3 V: _6 S  据了解,中山大学首届社工专业毕业生2005年“出师”,目前这34名毕业生中,有7人正在前线的岗位上从事社工工作,还有5人已经考上与“社会工作”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流失率并不算高。“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去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负责处理企业人际关系、团队建设、对职工进行心理辅导、培植企业文化,这些工作与社工专业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卓彩琴对华农社工系今年116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 \, Y$ F; C& |9 w! ?
: V. V% q. U% ?: O, I- \3 a: b: D

" u2 M/ @. ^# Y4 p& W6 g3 c9 ^  李伯平: 7 T: {4 r" ]5 ?; Q7 ^1 A

0 A$ |+ }3 Z$ W1 r; v+ @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在社工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 W3 q, i' P' K: j" |* Y) [! V) Z, d* e4 s9 T
0 C8 }- K' C+ c% i" y4 D
  李伯平也是中大社工系的第一批毕业生。2005年11月,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和荔湾区某街道合办“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要求由一名专业社工主持,李伯平得到消息后,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应聘,没想到,一下子便考上了。目前,李伯平已经是该中心的主任,负责中心内日常的管理工作。 2 S" t; m+ d* Z9 h" h6 f9 D

4 t$ K: E) F' Z$ e- t! z  据李伯平介绍,他并不是街道的编制人员,他的工资从合作项目经费中支出。此外,香港那边还派注册社工作为督导,每月定期到中心指导工作。
) ~; t/ D4 @8 ~+ u' N2 C4 ?, Q* ^; f% t) d
  说起平日的工作,李伯平告诉记者,社区里有不少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从下午5点多放学到晚上8点父母回来之前的这段时间,几乎处于“真空期”。“没人和他们玩,他们会孤独;没人管他们,他们会在外面乱跑,可能学坏,还有一些家庭贫困的,没有好的环境做作业。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段时间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并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心理上的辅导。”
2 t6 t- Z& ^/ m5 `4 U# W# G0 W* S
  “当有两份工作,一份是对口的社工,工资不是很高,但足以让我维持生活;另一份是不对口的工作,工资比社工要高。这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做一名社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李伯平很平静地说,如果有可能,他希望在社工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8 J7 y  j/ x8 u( g4 h+ ]
! _. `2 {. p( x# ~! r
/ h# R0 L: h( y# n) ~% N7 t8 z, n5 K  陈敏仪:
' t  o( g  U1 e6 o5 p+ t+ W4 X9 V9 j) _7 n1 q# I5 X' n
  虽然“没有纳入学校编制工资不高,但我热爱这份工作”
# @" }/ K' G/ M& x. O# w# I
4 c) ~$ O1 c2 z, d+ j
5 L: P% w2 q% }6 X6 X  O0 W% U  m  两年前,陈敏仪作为中大社工系第一批的毕业生,留在该系下属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工作。“中心的研究经费全部是教授在外面筹集的,虽然我并没有纳入学校的编制,工资并不高,其他的福利也不算优厚,但我热爱这份工作。”在接受采访时,陈敏仪正准备外出到附近的一间试点小学里搜集资料。
" }" q+ C! w3 W* F5 W# p3 f2 V- M; C- [7 s  B  J1 C
  目前,陈敏仪和几位同事一起,正在广州市的7所小学内开展“抗逆小穗星”的拓展项目。据悉,这项为期3年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支援计划,是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而在广州试点开展的。个案工作主要针对有较大问题的学生,社工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分析和积极引导;小组辅导较多适用于开展班级活动;大型活动社工就会带领小学生走进社区,让他们参加义务劳动,体验做义工的感受,并从中学会怎样去关心、体谅别人,学会团队合作,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 % ?+ g; t2 K2 u' j0 N# B
& X8 n* z! S& f9 e
  这份工作让陈敏仪体会不少:“在学校里开展社会工作,要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和家庭的支持。但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和家长对社工认识不够,甚至认为我们的活动不务正业,会耽误孩子的学习。这种观念制约了我们项目的规模和发展。” 2 F) `+ }8 X% r' U

# a, N4 U4 b! k% l/ x# b! k' G2 |: I
  小王: * P. O6 L  y. L" P3 O
2 k; ^$ ~4 P( X4 V0 @% \' @  L
  “念大学时学的咨询辅导本领,至今还没有用过一次”
' k/ s! ^- }; p' m4 @' V
) @; S. w. f9 ^- ]( w; P: I" ~
% x) @% E" L* [& u0 Y% c! l- u  去年在广州一所高校社工专业读大四的小王(化名),当时就在天河区某街道居委会实习,毕业后顺利留在居委会,定岗为“社区工作者”。据记者了解,小王最重头的工作都和他的专业知识相去较远,他更像一个文秘:在居委会收集整理居民、计生、社保等多方面的数据,制作成表录入电脑,建成数据库;社区里要组织文艺晚会,小王不仅要拉赞助,还要设计节目;遇到居民们有关投诉纠纷,小王就负责笔录;一个季度下来,小王还要发表几篇“简讯”上交到区里,这个能计入工作量。 0 x8 q/ i8 U) @

# ~* ]$ o% l  q. A3 z7 `7 |. c; B  至于念大学时学到的那些咨询辅导、个案救助的本领,小王至今没有用过一次。他表示理解之余有些遗憾:“我们是毛头小子,调解居民矛盾,可能大家还是觉得传统的居委大姐比较合适。”   f6 ]5 ]' [# @2 K" D
% ]) A: ~" g9 c* L* h
  其实,像小王这样的学生不少,街道把他们当成“高科技人才”积极引入,却暂时无法提供社工的舞台。
" Q, H- s! A* A' [1 \
4 a, |( z! V) @3 l
% u/ s$ c: ]' ^  t7 W6 B" M; \
: `6 y9 n3 R# E  进入社区 8 Y' N7 z: `; z& W2 y; ?" Z

; e1 i% Y2 ~& w, `# ?; H8 f( g( t5 W; V- H3 X
  当“街官”推动
8 {  Z! S+ B# ]: }/ v: j- j3 N2 q
4 _3 F+ }( u$ k8 L/ F1 x* ?# }  社区工作发展
2 V, ^( X, `7 g# x% d! v* j% w! X+ r4 i3 w

' u* l# P& h7 c& D0 ]. N  工资低、福利欠保障、社会地位不高、缺少职业上升空间,这是横亘在专职社工面前的几座“大山”。卓彩琴称,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愿意选择社工职业的人会越来越多。但完善社工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社工这个职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在我国香港地区也已经存在了50多年,香港现有的完善机制可以视作有益的借鉴。另外,上海市由政府牵头扶持了3大社会服务机构,有专职社工进入社区、家庭对边缘青少年、吸毒者进行心理辅导等。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将资金拨给社会服务机构,由机构对社工进行招考、培训、评估和组织管理。
2 {( G* t  I0 @  A) J: E
- v7 M; q% K- F0 L& \  对于社工学生入街道“丢专业”、当“街官”的现象。卓彩琴认为并非完全是坏事。她表示,经过专业学习的毕业生逐渐走上街道负责人的岗位后,可以逐步改变传统的社区工作方式,主动为后来者创造工作平台,推动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 J7 }3 m, H9 q" V3 S- [* b

, v; a: L8 K5 K, B6 j; _0 ~! Z  越秀区建设街负责人的思路与此一致:去年9月,越秀区建设街招聘社工,十几个岗位引来数百名应聘者。根据当时的设想,社工系的毕业生来到街道后,将安排到居委会从事最基层的工作一至两年的时间,如果工作出色、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话,便计划迅速提拔至“居委副主任”以上的职务。“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传播到基层的工作人员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该负责人表示。
$ V6 M3 e/ g3 w& j8 U4 z(来源:信息时报作者:游曼妮 吴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7-5 11:54 , Processed in 0.05282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