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网-每日商报 作者:孙颖 2011年08月24日07:18 : k8 V# M- i4 W! [& z
, U9 V1 v: C: Q4 h" X4 Q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当江干区围绕“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的蓝图徐徐展开时,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到,未来五年,这里将以打造“枢纽城区”为方向,全面建设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为特征的,辐射杭州都市圈、服务长三角的“新门户新中心”;将以“创新城区”为动力,全面建设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支撑转型的“新门户新中心”;将以“低碳城区”为着力点,全面建设低碳环保、绿色宜居的“新门户新中心”;将以“人文城区”为落脚点,全面建设富民惠民、文明和谐的“新门户新中心”。 8 w6 |9 n7 V/ p9 J" ?5 |6 R
; K; x5 p, o) ?! | 未来五年,江干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继续持续健康推进城市化,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也是江干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9 R* w6 v; C9 H8 x% l3 D3 Y
9 U1 C; z6 r# u, [% z. `( ` “我们更要考虑我们是不是真正掌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所开展的服务是不是群众所需要的?我们所做的事情群众认不认可、支不支持?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形势变化,形成一种新的群众工作机制。”江干区委书记徐立毅说。
* z" x5 _1 h! y- Z1 }
- W* }* `- }; Y% G& u1 ` 近年来,江干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相继作出“两个决定”、建立“三大体系”,并进一步加强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各类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4 P+ `/ H p- n5 L, ]( K$ m- k# S0 M; B) q
“进万家门、访万家情”主题实践活动+ y9 Y; ]* L6 `! l0 _
. e3 B! L+ o3 `+ C; u. D* p6 p; E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3 k# O+ |7 A: I6 k6 j
( d4 J/ d5 P9 L% b# t ~5 v/ c" j- B6 W 位于城郊接合部的七堡,城市化推进后,村民摇身一变就成了城市居民。然而这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并没让这里居民的生活配套跟上来。别看这里以前住的都是农村居民,但生活条件可不比城里人差,几乎家家都有车。该区党员干部在走访群众时发现,七堡的居民最希望这里有个停车场。
8 C0 ?1 t5 T3 J: `+ t
+ }* ]- w. t, J6 K0 n “我们立即采纳了居民意见,目前已完成相关手续,可容纳100多辆私家车的停车场不久就会建成。”江干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徐真说,“我们走访的宗旨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民情民意为基础,努力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3 }: @ v$ @8 P/ N" Z
) U2 A1 |) @7 J @# K" f) I+ V# q 据统计,在7月份开展的“进万家门、访万家情”主题访问活动中,全区共搜集了16个方面的意见建议3682条,梳理基层反映问题2890个,目前已解决问题1251个。为江干区党员和群众的双向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A8 y2 B5 Q* d/ f3 T, t+ k
. F5 _: J7 C( x" C2 e' ~ 江干作为杭州的老城区之一,既有传统老城区的特点,又有完全区别于城市老城区的特征,特别是城市化快速推进成为近年来工作的主旋律,由此给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更高要求。% U$ H+ t+ J8 G+ m0 [% _
~8 U8 l% @6 j9 M) j2 @3 s 近年来,江干区每年都在开展“走访群众、走访基层、走访企业”的活动,而今年“进万家门、访万家情”主题实践活动,江干区更是拓宽走访人员覆盖面,在走访时间、参加人员、走访人员、走访形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在深入基层走访的日子里,全区党员干部眼睛盯住基层、心思用在基层、功夫下到基层,历练了品质,转变了作风,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而且对干部和群众都产生了触动。
{5 _5 g% k( d# s! I$ L- h* ^( s4 s9 Q' O! |7 T' n
“只有真正走进基层、贴近群众,才会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明白党员干部应该干什么、怎么干。”“群众对我们很宽容,经常称赞周围发生的巨大变化,称赞党的干部好,而对存在的问题也仅是以建议的方式提出,这很令我们感动。”“拆迁在外过渡,对区里的情况不了解。听了干部们的介绍,心里有底了、也踏实了。”“老百姓这么支持和关心江干的发展,使我感到脚下这片土地,不仅是一个检验我们干部执政能力的‘考场’,更是一方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热土。”……这是从机关干部人手一本的走访工作手记上摘录的片段。许多领导干部深深地感到,通过走访调研,不仅收获了真实信息和集体智慧,更收获了能力和希望。
& x$ k" F$ K# M' M
+ i( ]; z" \; j* Y9 Z8 O6 ~ 首推“责任社工”数字管理模式
/ H! e7 E2 g( f; V, D. ]9 W% [( y/ c/ P# o1 }
为民情服务提质增效# I4 E2 h2 y" Z
5 w+ J$ ~5 P, w. p F4 A8 U8 B; s
“原先,社工在走访辖区的居民后,都会将这些信息记录在本子上,但每个社工的记录模式和笔迹都不一样,记录很难统一,而且日积月累走访笔记早就堆积如山,查阅很难,有了这个平台后效率大大提高了。”采荷街道民政科办事员沈欣宁告诉记者。
% i3 K8 a6 C# P9 o" {: M3 D3 b* D1 {
) d: A D5 t; K& _( @9 {# d# z8 M+ ^ 她口中的“平台”是采荷街道去年引进推出的一套叫做“责任社工”的数字管理系统。在采荷街道每个社工的办公电脑里,都安装了一个责任社工数字管理系统的软件。在这个系统里,各家各户的信息按个人或户的形式被分门别类,动态更新。社工只需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主页后,就可以看到一个三维的采荷街道地图,点击所管辖片区、楼宇,三维地图就会显示每一幢、每一户居民的信息。“系统应用以后,实际上是建立起了一个‘居民信息库’。以后要查阅哪户人家信息的话,动动鼠标就可以了。”沈欣宁说。" o# \# A2 E. k# l
, ^8 c5 K, b9 d4 h
据统计,自数字系统投入应用以来,已累计录入群众信息27713户、85079条,对居民家庭成员、思想动态、职业状况、服务需求、意见建议等信息进行了动态更新。
) e c$ u _( s/ {6 D
% Q" H0 }4 a# q: x) Z) W 另外,这一系统还是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和量化考核的平台。根据电子记录,街道、社区负责人可即时掌握“责任社工”每日走访服务和处理片区事务的工作状况,并对其工作作出考核。保证走访服务的有效展开,提高走访人员的自觉性。9 W6 x) P/ e6 `6 _* _: q" [
- e- k" h; K0 T' E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近年来,江干区以进一步加强社区村党组织建设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重点,理顺基层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运转机制,形成了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重要制度。在此过程中,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重心下移、块抓条保”的责任体系;以支部建在组上、党员服务群众的“片组户”民情联系机制为特点的基层组织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形成的区域化党建共建体系,初步形成了全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 H. H3 I: F2 u q7 m
% y2 k8 r7 i* W- k 通过整合资源,将社区相关公共服务资源,党员骨干和志愿服务队伍力量,辖区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力量进行统筹整合,既降低了服务成本,同时又提高了服务质量。并根据联系服务对象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家庭服务、医疗保健、水电维修、谈心谈话、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分类采取不同星级的服务。针对基层群众反映问题的多样性及个性化需求,街道、镇和区直部门的协同配合,加之相关职能部门支持,联动解决一个层面、一个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 M* |( a9 s/ l( W }) L
! Z9 m! s1 _' o6 h- D2 @" n- Q0 O/ P 朱学军法官正在工作室进行调解+ o! g. H3 y( ^$ B
Z9 h7 p) o O+ |2 S 以理顺情绪解决问题为导向( o8 o& N% q9 z0 W- |
& B4 O9 F% V' m" M; s; i
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
, B E& ?* K' M. `7 z \1 P9 c7 I- o* y9 |. X1 B
在江干区,朱学军法官家喻户晓。在群众眼里,朱学军不仅仅是一位从事调解工作的法官,更是平易近人的“金牌和事佬”。
, L: _8 Z, D& s& O
* K+ k& p$ d( t! m 他们说,走进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无论是精心布置的暖色调宽松环境,中心寓意打开心结的钥匙状“T型圆角”调解桌,还是精心布置的布艺凳子,绿色植物等,无不给人轻松、温暖和宽容的感觉。完全没有法院的拘束和压抑感。再加上朱学军法官和他团队的通力合作,很多劳动争议、家庭婚姻纷争,房屋租赁、买卖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都在这里握手言和。. |! s8 R; ^" x4 j( f8 {! `8 e
% z0 B6 O. M' @ 两年内,朱学军和他的团队已成功调处民商事纠纷1982件,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纠纷443件,接待调解咨询5437人次。短短时间,工作室何以在江干区打响司法品牌,在社区间有口皆碑?& b# _5 T1 G# @. k* h& Z6 ^/ q
! g/ N" f* X: U5 }$ X+ a2 R 如果说工作室宽松平和的环境有效减少了当事人的拘束感,打开了双方心结,那么在这个工作室工作的“和事佬们”娴熟的调解技巧和拧成一股绳的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了调解得以成功的核心砝码。
. }6 }8 I5 K- Y; l
3 c) A) n0 ~! J0 A 调解工作室是一个以“调解能手”朱学军法官为核心的调解工作团队。另有审判员、法官助理、书记员、人民陪审员、司法局驻法院的人民调解员各一名。团队成员分工不分家,如在处理集团案件时,朱学军和另一名审判员联合开展调解,其他辅助人员有的制作笔录,有的填写送达回证,有的打印文书,确保高效运转。
5 }! d! Q9 P* L( ^5 X6 f. N
) H, d$ S9 U+ d9 B7 }+ D% z! z( k$ @ 此外,朱学军还主动承担了很多角色:他当“博主”写博客网上答疑解惑;担任电视节目“和事佬”开展“电视调解”。朱学军以其个人拥有的影响力有效推动了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法官个人品牌效应。
' N! A7 K. S. v" | \5 ^9 h1 ?5 N8 W$ v2 W8 ^- Y
“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是江干区实践探索“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调解体系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三位一体”调解体系是江干区将司法、行政、人民等多种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后亮出的一把调节社会矛盾的利剑,很多做法都是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如依托公安,成立“警民联调中心”;依托法院,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依托社区,成立“和事佬”协会;依托平台,成立“老娘舅之家”。 g: ^$ M3 a! I; @
9 w. H: P P0 I: E% y0 p% E
当前,江干城市化推进的速度、力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社会结构、人员结构、利益格局变动最为频繁,发展速度越快,带来的各种利益调整幅度越大、难度越大,矛盾更容易集中多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基层组织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任务,能否把握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这些凝聚江干人智慧的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把矛盾很好地化解在基层,使我们党和群众真正建立起一种血肉联系,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创新。
7 o9 m7 w5 C# X& ^7 O* _3 i1 r" H: F1 K
# m0 {7 X& P. I+ H( i- f
8 B y+ `. D9 s! K! ~) t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小琴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