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31 11:23 编辑 7 ~6 F, _4 }! U3 z) J
7 i3 z. m" k* T( N
——关注社工问题(下) 宁波日报记者 厉晓杭 魏 萍 海曙记者站 许玉芬 范崔燕 : i- U; V4 H1 x7 S7 m6 W$ V0 u
社会工作是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迫切需要素质精良的社工群体来化解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那么,是否可探索出一个适合宁波的发展模式,让社工真正走进春天里?
/ y( F- \: C( I, L1 R 困境:新生代社工的集体“缺失”
; e. ^2 r) \" V* p9 Q& U; q X 80后专业社工黎丽曾在微博上写道:小小社工,大大梦想。东北林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她,目前供职于海曙区社会工作协会。然而,和黎丽就读同一专业的其他47名同学,没有一个人走上社工岗位。 " Y+ X& L: e+ f
“大部分人是被调剂到社工专业的,毕业之后,他们选择进入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者公司工作,毕竟,以常人的眼光判断,那样的职业更有发展前途。”黎丽感叹,“专职社工工作时间长,各种待遇与期望值有差距,我们许多同学望而却步。” - y% K( E$ g5 u; I; Q' U
其实,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摇摆的80后年轻人,又何止黎丽及她的同学们。去年刚毕业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社工项路达也一度处于迷茫期。他坦言,自己当初选择社工这个专业是出于分数的考虑,在班上30个同学中,毕业之后从事社工相关工作的寥寥可数。“其实,并不是大家不喜欢这个职业,可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上的差距,让大部分人选择了‘逃离’。” + p7 b: D9 V4 J6 O* Z
突围: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工转型 - J" L$ | I# z: Y
社工结构性短缺,社工队伍没有完全职业化和专业化,这一直是个大难题。 7 p& `: C! `' I
一边大力引进和培养新生代力量,一边积极推动老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工转型,这几年,海曙区一直在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并在政策和待遇上不断改善,以吸引更多人加入社工团队。 3 R' B m' q5 F& i+ d# x
“社会工作难以离开社区工作,这两者虽然经常被混淆,但其实并不矛盾。”海曙区民政局局长吴汉元表示,为了拓展社工群体,海曙区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工转型,鼓励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去参加社工从业资格考试。 9 q, e' v% g) D. t! |" Z
为此,海曙社工协会以社区学院为依托,创建了社会工作者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促使其快速转型。与此同时,海曙区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对社工进行定向培训,组织社工进行交流和探讨,并相互交流“工作法”,实现资源共享。 9 V1 s8 M$ t$ d( |9 S8 M
期待:让社工离职业化更近一步
+ D6 ~; s- u$ q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共有社区专职工作者3200多名,平均每个社区配有6.9名。其中,女性占76.1%,社区专职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7岁,获得国家(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有近800名。也就是说,四分之一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拥有专业社工职业资格。
; ]+ E. V4 l& {8 X' e- {7 F( ] 总体而言,我市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职业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社工队伍。然而从职业发展角度看,我市社工队伍仍存在总量不足、专业不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且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和认可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社工群体的积极性。 9 D$ G% J+ v# Z) c' z, k
如何让社工职业化,保持其职业荣誉感?宁波各地纷纷在实践。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以岗位任职培训、专题教育培训、学历教育培训、职业资格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社工教育培训体系。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建立了规范、统一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以提高社工的积极性。
) k! P8 V& i/ W) l; z& O0 @ 稿源: 宁波日报
5 J' }3 R: K% T! S&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