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矫正个别教育中引入心理咨询技术探索 黄鸿达 导语
1 l) W3 ~" a# s" v4 J5 x从社区矫正的工作特点来看,作为一名矫正社工,不仅要担负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职能,而且又要担负对监外罪犯监督管理的职能,虽然法律没有赋予这种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起着这种职能。在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双重身份中,更多体现了社工身份,因此,在心理矫正中,矫正社工不可能像单纯的心理咨询师那样对待工作对象。在正常的心理咨询中,根据自愿原则,来访者自愿来、愿意谈,一般来说,来访者能宣泄心理压力,心理疏导效果比较理想。而在个别教育中,工作对象就不一样,他必须按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接受教育,而且结合本人的实际汇报近期活动情况,有一定的强制性,最后的结果必定是要以遵守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接受教育的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因此,心理矫正同心理咨询有着不一样的内涵。虹口区江湾镇街道从2005年4月开展了心理矫正,随后我也参加了心理学课 程的学习。在接受心理学培训前,我只是运用社工的“平等、接纳、不批评”的工作理念与对象开展个别教育,有时会碰到一些老官司、个性特别的人,很不容易沟通,个别教育的效果很不明显,有时,工作关系建立的不是很好。接受培训以来,在与20余名新进人员的谈话中,我运用“共情”、“积极关注”、“自我暴露”、“对峙”等心理咨询技术与工作对象沟通,受益匪浅,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心理矫正摸索了点滴经验。
- G) o- E9 p# A 一、以情为先 找问题切入点+ \4 a- `# P7 u. q5 U' B
L,男,1952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他头脑简单,易发脾气,时常按自己性子处事,经常与小区居民发生争吵打架。2006年8月的一天,在和邻居的争执中,L将他人两颗牙齿打落,被带到派出所接受调查。被害人经司法鉴定构成轻伤,在派出所的调解中,L不愿接受被害人提出的赔偿要求,后移送法院处理,2007年1月,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6个月。L也深知了自己打人不对,但觉得不能全怪自己,对方也有错,对于这样的判决表示不满,声称法院的判决是不顾实际情况,枉法裁决。他上诉被驳回,多次申诉,无果。& f, Q5 B! d: \; u# z0 |
在对法院的判决不满,申诉无果时,L进入社区矫正。第一次个别教育L性格特征就显现在社工面前,他态度冷漠,脾气急躁,对社工的帮教不屑一顾。对于他对社工的不理解,我们并没有和他计较,静听他的“牢骚”怪话。% \" x1 P- v: {
等他发泄完了后,社工这才“言归正传”:“我看过你的档案,在这次判刑之前,因为打架,你已三次被治安拘留,你能否说说以前的事?”
* R7 M! \6 o( h4 T, N) t: p “事情都已过去了,材料你也看了,有什么好讲的。”从他的话音里,我能听出他对过去发生的事感到并不光彩也不愿多谈。我话锋一转:“以前三次拘留你都认了,而这次被判缓刑,你又是上诉,又是申诉,你觉得有冤,冤在哪里?”
. G& E7 Z& v4 {. w- o) l 稍等一会,L说:“光判缓刑也就算了,黄老师,你难道不知道,民事赔偿还没有结束,我不跟他们搞,他们还不叫我多赔点钱。”由于先前我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他现在不服判决主要还是为了接下来的民事赔偿问题。如果由社工先提这个问题,我猜想他肯定会火冒三丈,他怎么会承认是因为民事赔偿而不服判决呢?他自己将问题摊到桌面上,接下去说话切入点就好找了。我先运用心理咨询的“共情”技术同他进行感情联络:“你现在在物业工作很辛苦,三班倒,工资又不高,一家人要靠你生活,为了这个家你很不容易,如今,屋漏偏逢连夜雨,你这一拳又要化不少钱,今后的日子会更加艰难。”我一面说,一面注意到他在不停的点头,说明我的共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L告诉我,“原先对方叫我赔偿1.2万元,我没同意,而现在叫我赔2万元,那怎么行呢?我又是吃官司,又是赔钱,不是吃大亏了吗?”我心里在思量着:怎样才能有效的调适他的情绪?怎么让他听从社工的劝阻,不再申诉,接受法院的调解。我跟L说:“你能够走法律途径这样做很好,说明你有法律意识,但是我感觉你主要解决的不是法院的刑事判决问题,而是要解决赔偿问题。你这样申诉没有实质意义,还不如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调解,让法官出面做做工作,或者与对方讲你的实际经济状况,或许可以少赔一些。在谈话中,社工还了解到,L害怕一旦民事判决下来,不执行法院判决又怕强制执行,心里正犯嘀咕呢?所以社工最后建议他要搁下面子,换种思路解决问题可能会比较好。L最后表示,他听会从社工的建议,放弃申诉,找法官谈谈赔偿的问题,主动表明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 o) S7 s( w" C( f, Z; B( P2 w. v
在这次个别教育中之所以会取得较好效果,笔者感到心理矫正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同L交谈并没有从法律的角度上谈对法院的判决正确与否,对L的言、行采取不批评的方法;二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从解决事情的实际,站在L的立场出发,因此所提出的建议得到了L的认可,三是把握L的内心真实情感,适时运用“共情”技术,做到正确的心理疏导,这其间“情”字起到了关键作用,效果就显而易见。
( s0 w) O. M. F' L 二、适度“自我暴露”,“近”距离接触: `5 ~! c3 P% t) D# i
在个别教育中适度运用“自我暴露”技术,可以缩短与工作对象的距离,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助于语言交流与沟通,使他们感到有更多的温暖与信任。
$ Z1 Z% }) i9 E, ?7 i' H+ f5 H Z,男 38岁,是一名三进宫的对象,因剥权进入社区矫正,刚回归社会时,他不愿申报户口,不愿接纳社工。在与Z建立关系阶段的过程中,我运用 “自我暴露”技术,与案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 E' B! |2 x8 z" b3 e. x/ F2 ^ 下面摘录社工与Z建立关系的一段谈话:
9 F5 V+ m6 U# S3 R' r( ^7 f Z:“你们这样找我不会有好事的,你们能帮我做什么?你们能解决我的生活困难问题吗?”' J" _5 C, b/ @4 J. k1 D7 A$ q
社工:“虽然我们不能解决你的生活问题,但是,与你交个朋友不该有什么错吧。是什么让你的警觉性会如此高,你了解社工吗?”/ k5 {" ~ }/ Z" u& @$ ^
Z:“我不了解社工,也不需要了解,我不想与政府派来的人打交道,与你们打交道能有什么好结果?”
6 H. j8 F' v- E r6 h在交谈到这里时,社工运用“自我暴露”技术,以其吸引Z对社工的关注和了解。
2 V8 X2 t/ a( b+ `, |* @( J7 G 社工:“在我当社工以前,同你的认识一样,认为社工是政府组织,不知道社工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能起到什么作用?通过一年多来的学习与工作,我现在对社工看法有了改变”。在说到“我”字时,我特地加重了语气。
5 O; O8 j% ?- X1 S J& A8 n 此时,Z看着社工,眼光里分明是透出疑虑。趁着他对社工工作将信将疑的时候,我拿出小册子,让他看有关社工的宣传资料,使他对社工有初步的概念,“社会工作者是受聘于国家或民间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或组织中,依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我们向他解释社工不是管人的,而是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并讲解了从那些方面进行社会服务。通过进一步的交谈,Z逐步认识到一味地与社工顶牛,自己也觉得讲不过去,不接纳社工是自己对社工有片面的看法,与社工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会侵害和危及自己的任何利益,相反,如果自己万一需要有人帮忙,社工还可以派用场。情绪理顺了,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X* d' U7 @6 E t. {8 u- K
由于建立了较好的专业关系,户口问题的解决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由于建立了较好的专业关系,社工关于工作的建议,他都认真考虑。一年多来,他从某超市的理货员做起,升任值班长,店长。Z现在内心充实,心情愉悦,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3 F: g. N1 {1 R9 Q; n2 _
在运用“自我暴露”技术,笔者感到要有恰到好处的“自我暴露”的时间与信息。时间早了,对象认为你工作没能力,在向对象诉苦;时间晚了,对象会认为你甩的最后一张牌,接下去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按照杨凤定讲法:“过早放料,反而会将菜烧坏;而太晚就失去了最佳作用。”暴露信息的内容上要比较私密,使对象感兴趣,似朋友交心,以取得信任,否则只能隔靴抓痒,毫无意义;信息的数量上不能太多,避免将谈论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降低吸引力,能够引起对象的兴趣,起到引领、强化作用就可以,开个头,接下去把“话筒”交给他,在个别教育中始终由社工掌握主动权。4 s6 J/ {9 v! `4 `! S- B
三、 巧用“对峙”技术 实现自我教育
: B' e2 \9 U' S' E/ ~" z& v 工作对象y,男,38岁,1990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死刑,2006年11月假释,附带剥权7年。对于进入社区矫正,他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社区矫正宣告后,社工对他进行了个别教育。在讲解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时,他心不在焉,满不在乎。他的注意力不是在听社区矫正的规定,而是不断地在翻动那本刚刚上了户口的本子。
& @* \4 R/ ~" i8 o 我注意到他的眼神:“你在户口簿上发现了仕么?”9 H7 r. x" j/ J l$ x
他感到了我对他的不满,但Y的回答却非常圆滑:“我在认真地听你讲。”' `" h% X' {, l6 i
社工:“那么,刚才我讲了仕么?”3 N: i3 B6 S/ ]; b
y :“嗯┄┄就是参加公益劳动的事。”
! G# R G8 e5 w9 u7 a6 X 社工:“你说你在听,那么你能否具体说说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地点?”虽然我说话声音不大,但要求他重复时间、地点的语气是不容置疑,他回答不出。
8 p0 b2 L) ]5 w4 c8 D 这下该轮到我说话了:“这是咱们第一次见面,刚见面你给我的印象不错,你说这次假释、报户口,社工、民警都帮了不少忙,表示一定会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可就这么一会儿,社工在你讲解社区矫正的规定时,你却没有听。不知道有什么规定,又怎么去遵守呢?我不知道你是怎样想的?”" R" Y' }& Z5 d2 N2 C* k6 O
此时,办公室里寂静无比,等了一会, y说:“说实在,社区矫正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只要报个到,就算完成任务了,所以我就没在听。”
- N$ k6 q; J0 W1 l 在与y的这段对话里,我运用心理咨询“对峙”技术,对他进行心理矫正。
/ n. `/ u% h/ y 我们要正确理解“对峙”的内涵,对峙不等于对立,对立是矛盾的双方,互相排斥与否定;心理学上的“对峙”是指出来访者存在于各种态度、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就是要使对象自己认识问题,自己纠正,这是心理咨询师身负的一个责任。“对峙”的意义不是要告诉来访者他做错了什么事,也不是咨询师借机向来访者阐述自己不同观点,而是向来访者直接指出在他的身上所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或言行。/ R8 ^3 S( P, v" J
对于“对峙”的使用,要基于一定的先决条件,我们在运用“对峙”时要小心谨慎。只有在通过接纳、尊重、共情和真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运用“对峙”技术,前提是准确的摆脉,找准切入点,否则对建立工作关系会有所损害。在工作关系还不是太稳固的时候,可以进行尝试性的“对峙”。如上所述,既然对象表明他在认真听,那么就让他说说“你能否具体说说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地点?”这种不肯定的尝试性的“对峙”给社工留下许多回旋余地。
# h" V: P. m& g/ R9 d1 i( | 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个案,这些都激励我努力学习,汲取营养,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心理矫正,为创平安和谐社会,尽一个社会工作者职责。
" M, {* P6 C3 [ Q E3 S) H" x5 h. b
. z. P! Y, g5 D0 }) t( i) w新航虹口工作站江湾镇街道社工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黄鸿达 参考文献
- W- }# e5 w) a-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3 N/ b, c# g6 C( X. W杨凤定:《违法人员心理矫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p7 m& ~ w/ O5 ^* V. l5 Q9 U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