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是一名外滩街道的矫正对象,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缓刑。在和胡某的日常接触中,社工发觉胡某的情绪不稳定,时常低落,谈话中透露出对自己人生的失望和无助,他的不佳情绪引起了社工的关注。针对胡某的情况,为了更加全面专业地了解胡某的状况,社工给胡某做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通过该测试,反映出受测者自我评价较低,平时郁郁寡欢,心情欠佳,经常有莫名的担心,害怕,多疑,人际关系敏感。该测试结果引起了社工的高度重视。社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
/ n# i( X: I0 U3 L7 _9 c" x一次,胡某的主管社工陆老师像往常一样拨通了胡某的电话,不同的是胡某在电话里的声音和往常不一样,有些有气无力,问他有什么事,他的回答也是含糊不清,这立即引起了陆老师的警觉。结合胡某在平时心理咨询时的情绪状态,陆老师同心理咨询师社工高老师商量之后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两人立刻赶到了胡某的家中。一进房社工就发现胡某躺在床上,旁边放着打开的安眠药,一下就明白了胡某已经吃了安眠药。这说明胡某在心理上已经出现了危机。 - h! H/ d$ J- L5 y1 E
0 c L+ m$ Y) F# m4 Z4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社工必须快速思考,准确判断,迅速处理,找出胡某出现危机的原因,运用一切可用的资源,结合以往心理咨询掌握的情况,在短期内使胡某恢复自控,达到较稳定的心理水平。
+ }6 t7 W$ B/ o, g7 e" l% t2 b0 L
! d3 E7 F$ J- C$ G" J% U0 m社工分析,此次胡某出现危机的浅层原因是因为和女朋友又一次激烈的吵架,一时想不开吃了安眠药。而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不在预料中的交通事故使其失去了原本很好的工作,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计划,这让他感到人生规划难以实现,失去希望。胡某无法从内心中完全忘却车祸的阴影,再加上他和父母关系并不好,双方并不住在一起,有时候苦闷无法和亲人诉说。在多方面的情绪困扰下,胡某的脾气也变得有点琢磨不定,这样的情绪也带入了他和女友的交往中,在发生了事故之后两人经常会为小事发生摩擦,胡某也表示有时候也知道是自己不对,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要对女友发火。现在两个人的关系比较紧张,本来规划好的婚期也遥遥无期。" j' B/ H; }6 j0 a) `
% h! H+ B# |/ _" z+ H: r4 f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看到社区矫正对象作为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的内心相对他人有其脆弱的地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矫正对象,我们要重视他们产生自杀念头的诱因,同时重视其在自杀行为发生前的心理形成以及准备状态。
4 d: s B% T$ |" p' M9 z. q8 y2 r% V- f5 B, B9 W% R; I, G7 H
通过胡某的案例,笔者认为引起社区矫正对象自杀的原因有:" W" Z% d& ^8 u7 b* v P+ S8 f
* K$ A$ r6 B. ^; g6 M' S* z' A1、浅层外因——生活应激事件。
$ q' E3 U* L( Y5 H8 o3 a* Y& }- V1 f, t- a" x
人处在社会关系中,如果是遇到那些引起感情危机和情绪障碍的事情,就容易产生应激性反应。有些人会觉得了无生趣,但更多的时候是让人冲动、想不开、一意孤行。例如:失恋、背叛(离婚也属于一种背叛)、父母责骂、朋友的不理解、分离(比如恋人、配偶或亲人的意外死亡)等等。
8 s6 X M2 z; L$ ] ?* E' \0 o8 v- g4 u' }! n6 K, v) t
2、深层内因——社会心理因素。 J- O. e$ h7 T* G" f8 r/ A
: u2 D5 G- o- w- r, y/ M# t9 m8 d# B
(1)人生目标的丧失。
' v8 S7 x8 _& Q R
/ O- m" E. e$ ]# ?' H如一个人遭受持续的挫折就会受到事物不和谐的方面影响,总觉得世界丑恶,自己是生活在苦难之中,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对未来和前途心里无限焦急和忧虑,从而对人生目标失去信心或对生活产生过多的灰色评价。这种缓慢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认知的累积,会变成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最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 ]) ?( F, F; B: y' m5 W0 K6 D1 o" M2 X& B/ w
(2)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q: s2 H: N* H. \; W! a' P
) G% N1 v3 X. }" c" n t' @$ y6 F心理学认为,家庭、朋友等是核心的心理支持系统,一个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可以让成员感觉到被需要,有存在的价值,如果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或者根本没有,可能会使社区矫正人员感到孤独,不被需要,从而缺乏安全感、社会归属感,由此也容易让人出现绝望的情绪状态,从而酿成自杀。
W/ |7 a4 u( h% g+ |( ~4 G* J8 Y- }: h( h6 i
(3)特定的人格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
0 }: m% _0 C# u2 e. [
4 e1 I* k, j7 C8 ?8 s自杀一般是由于主观上或客观上无法克服的动机的冲突或挫折情境造成。有自杀倾向的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个微不足道的刺激,对于人格状态偏于抑郁的人可能是一个无法忍受的打击,足以使其走向自杀。而且这类人面对出现的心理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心理应对技能,小问题往往转化成大问题,直到无法消除,成为自我的困扰。5 `* w& h. N1 k
5 f. @/ c" m* J j8 ^笔者认为预防社区矫正对象自杀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索:; N& J8 Y6 h; G- x* x4 \$ j. k
: J9 @/ P+ y% \ c$ H9 q- u' h1、及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可能形成自杀的心理情绪变化及应激事件,也就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及时捕捉社区矫正对象大的情绪变化,并了解引起其情绪变化的事件。
+ {9 _# j' A; Q' T" z* Q) W: B. @8 R& Z5 ?" x& ~0 C
2、寻求社会与家庭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稳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改造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有自杀倾向的社区矫正对象,通过构建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让家人亲人来帮助和支持他们。
8 s' p: l9 a, Z- @
$ D0 N! |4 K9 ~/ U0 ~, f3、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寻找自我的长处。有自杀倾向的绝大多数人会把自己看成是一无是处,是最不幸的人,是多余的人,这也使得社区矫正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帮助他们体会自我存在的成就感,找到自我的长处,不再感觉是多余的无用的。1 Z2 b2 y* ^' H7 _3 [; N
0 n; B' \6 A. T$ k, [0 A( K
4、协助重建人生目标。从胡某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如一个人遭受持续的挫折、就容易引起悲观、消极情绪。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及时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协助这类人群重建自我的人生目标,恢复对生活的信心,消除这一潜在的危险因素。
2 G7 j3 P: H5 Q! A2 y w5 @1 v; L5 i
5、教会有自杀倾向的社区矫正人员积极的心理应对。遇到心情郁结的时候及时消除,消化自我的负面情绪,不被其控制,当他们需要心理咨询的时候,要循循善诱,通过心理治疗,化解其心结,辅导他们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恰当的心理应对技能。1 S+ r7 B! i( i% Y# G+ u+ b/ F
: x5 V( G0 m) `6 a* f4 p季羡林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挫折,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勇敢面对,笑着走过去。【黄浦区 高杨】
$ j+ f- ^# L; c/ Y
7 X9 C- V) Y+ K6 S9 h1 U0 Y& C来源: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 \3 w! \; F! B+ p6 J/ [5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