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187|回复: 0

[符号互动]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4——符号互动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论产生背景:5 @9 B6 c0 b4 \, R$ D; O5 {/ F
       米德的自我理论深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当时的社会学思潮的影响。但是,对米德自我理论的创立构成直接影响的是詹姆斯、鲍德温和库利等人的自我理论。6 l6 {/ e/ ~/ @9 ]
        威廉·詹姆斯(1842-1910)认为,自我是个体意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把自我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纯粹自我,即主我,是作为知者的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一是经验自我,即客我,是作为被知者的自我,是主我所感知的主体活动及身心活动。经验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物质自我是涉及个体的身体、衣服、家庭、朋友和财产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涉及个人的所属群体、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意识;精神自我是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信仰等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识。詹姆斯认为社会自我来源于个人对个体的承认,而这一承认又是以个体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有多个社会自我。关于纯粹自我。则仅可以从个体能认识事物这一事实推知,而不能下实体性的定义。事实上,詹姆斯把“意识自我”当作纯粹自我。
; a+ a; h0 p& e6 J       詹姆斯·马克·鲍德温(1861-1934)和查尔斯·H·库利(1864-1929)是美国德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詹姆斯提出德社会自我这一概念,鲍德温认为自我是一种社会产物,是儿童通过对交往伙伴的模仿而获得的。库利对自我社会性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一步。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而形成的。库利把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比作“镜子”,个体是从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的,所以一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一种“镜中我”。
% k% F8 M. A1 S6 K+ v# G在批判地继承了以上这些研究者的理论的基础上,米德创立了自己的符号互动自我理论。
1 T5 E  a! F: @: a+ f/ N8 F代表人物:米德
" D( S  ^. B5 _6 Y  c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193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独创的思想。早年就学德国时,受德国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关于人文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论战的影响,米德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建构了他社会心理学学说。米德生前论著甚少,逝世后由学生整理其生前的讲义、手稿出版,主要著作有《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行动哲学》(1938)、《19世纪的思想运动》(1936)、《现时的哲学》(1932)。其中《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心血的结晶,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解读这一著作“将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1](P1) 米德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构建的符号互动理论也为迄今为止的自我心理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 I6 G) {( B5 ~7 i' J) w  r) K/ P
理论内容:' ~# ?5 K* f5 ~) ?6 }
         米德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行为内化的结果。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相互作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他把社会相互作用视为联结个人与社会的“媒介过程”,个人行为具有相互性和社会性,这种相互作用是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米德还强调意识和个人行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由于意识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人们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到自己、知道自己。他的相互作用论特别体现在他的自我论上:他认为,人的特点是有自我,就是人在客观地对待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客观地对待自己,把自己置于环境当中某一确定的位置上加以客观化。而自我的客观化,又与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分不开。米德认为,自我通过他人的眼睛或者说社会这个一般的眼睛,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予以组织化,并内化为己有,从而产生客我。米德那里的客我,是人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把自己对象化,并加以主观规定的产物,客我以客体的面貌出现,是受社会制约的。
: \% _+ v8 j4 A         米德认为,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他划分了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自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用符号的。模仿是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儿童只是无意义的模仿动作,不明白到底在做什么,动作仅仅是模仿,缺乏意义和对符号的理解,不能运用语言对自我和客体定义;(2)扮演阶段。儿童可以用有意义的语言对客体定义,原来模仿对待客体的方式就被因互动产生的意义所取代,自我也被他人所认可和定义,此时,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但是儿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稳定的;(3)游戏阶段。这是自我的完成阶段。这时,儿童必须在情境中同时担当众多角色,即,必须从几个重要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从参与某些合作活动的人群中获得复合的自我形象,形成“泛化的他人”。正如米德所指出,当一个泛化的他人内化成熟时自我便产生了。% ~5 M1 x) L7 ?  y; M* @
          米德极力阐述个人社会化的问题,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结构中去考虑,因此,“角色”概念是他的社会相互作用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一方面得到社会期待(角色期待),另一方面遵照他人角色或社会规范等获得的。米德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化理论影响很大。
- i$ [, m9 p) Y: G+ v        20世纪70年代以来,符号相互作用论成为很有影响力的理论派别,它对社会学的影响也很大。符号作用论者认为: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和物理的环境中;经由符号,个人有能力去刺激他人,这种方式与自我刺激是有区别的;经由符号沟通,个人从他人身上学习到大量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包括行为方式等;这些符号、意义、价值等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群体的方式,大量复杂地存在着;思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抉择一个行为。% L  g) a, n5 |  I2 Q4 ]" ?" r1 Z
符号互动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P% z/ z% P' C$ w4 @$ ?
1、 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起的,人类不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简单的反应,而是对刺激做出能动的反应,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 ]; v8 o0 ^# B3 d2、 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的,所以人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只有与他人不断互动,人类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力。
5 d5 M% O% W8 J; `# h3、 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 T  B- _! R/ M
4、 人类在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塑造着自己的行为,所以互动强调社会过程。" R0 u3 I( u5 }# o7 n- W' Z; r
5、 人类群体必须承认环境的影响并且自觉适应环境。
+ s2 u# }' }+ }% @) p5 ~6、 个人在小组中担任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7 03:37 , Processed in 0.05883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