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与加强党的社会工作 6 H& K: ^! @. D# Z$ a
0 V) x9 B. t& A( l+ p* c新华网 2012年04月19日作者李春耕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343600) [摘要]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党的社会工作在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做好党的社会工作除了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关于党的社会工作的相关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存理念、“和合”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民本思想等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加强党的社会工作。使全体人民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5 {/ p! x7 p: K3 ^( H/ |% Y
5 W5 m. U9 r( ?, \- B! Z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
0 L2 Z4 O) N5 u8 \
$ a2 _4 }0 m* M4 d/ U4 o+ j7 z0 x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的领导核心,承担着领导中国社会发展,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历史任务。保持党同人民、党同社会的密切联系,是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关键。而党的社会工作正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最基础、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工作平台,是党凝聚社会、协调利益、创造和谐的重要内容。因此,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做好党的社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好党的社会工作就要明确党的社会工作的思想基础。我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做好党的社会工作除了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关于党的社会工作的相关思想以为指导以外,还应当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来加强党的社会工作。
, q% r3 K1 j M) @! o7 l “社会主义必须是结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P6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上体现中国特色,而且在党的社会工作思想基础方面也应该具有中国元素。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社会文明虽然有时也荣昌盛;什么时候分裂割据,什么时候就弱小挨打。团结统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对党的社会工作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而且有助于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带领群众团结一道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F* `; N6 w m7 T
首先,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党的社会工作中,使其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人们的物质生会有跳跃式的进步,但整体来说,它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实践积累的结果,是全部人类社会文明逐步积淀的产物。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的优秀文化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翻开历史画卷,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上除了中华民族以外,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2\],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要在思想基础上找中国特色,那一定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已经成为中国人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具有中华民族气质的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精髓。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用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加强党的社会工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0 v4 \! W. k' j- w9 ` 一、用爱国主义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向心力- {% ]! B. ~. @; L$ L
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是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中凝结和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纯洁、最深厚、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而且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团结统一,什么时候国家就繁荣昌盛;什么时候分裂割据,什么时候就弱小挨打。团结统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对党的社会工作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而且有助于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带领群众团结一道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 S7 m' E' q& [# y4 O 首先,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党的社会工作中,使其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显著变化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精神生活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汇,传统思想和新思想的相互激荡,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接连碰撞,由此在人们的思想领域造成了十分复杂的局面。过去被认为不足取的东西,现在成了许多人的追求;过去被人们所珍视的东西,现在正在为许多人淡忘;过去总是看法一致的事情,今天却引起了社会的争议。在人们的行为习惯方面,越来越趋向理性化和世俗化。人们越来越关心看得到、摸得着的切身利益,而不太关心非物质形态方面的东西;越来越趋向于个人主义的自我观,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办,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就不太愿意去做。这或许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处于价值体系紊乱或过分追求自己的个性生活的情况之下,就很容易使社会陷入失落的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可能还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惶惑和痛苦。因此,把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贯穿于党的社会工作中,既必要又迫切,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也可以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 L& k9 U7 t6 E$ \. t+ \3 Z 其次,要通过党的社会工作充分认识当前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向世人宣布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一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的革命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个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第二个历史使命,经过建国后60多年的建设与改革,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相当低,距实现党的第二个历史使命还相距甚远。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b' w- C9 |. ?; F
总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社会工作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渲染和升华,就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 X' |5 m5 }6 Z$ w
二、用自强不息生存理念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进取精神5 T- e! V5 m) T2 o W8 O# `5 t; |
自强不息的生存理念和奋发有为的创新观念是激励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积极进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源泉。相传,中华民族文明史开始形成时,夏朝的第一个君主禹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强不息的实践家。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实践精神被思想家孔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孔子把“仁”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使自己“立”起来,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孔子之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都把自强不息的生存理念作为自己思想的重要内容。到了近代,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等都举起了自强自立的大旗,有的还把自强不息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融合起来,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逐渐显示出现代意义。自强不息的生存理念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3\]P161。也正是靠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b; J/ u' W! D# W 今天,用自强不息精神加强党的社会工作,就是在党的社会工作中用自强不息精神激励人们坚定不移地为党确定的目标而奋斗。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设计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蓝图,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前两步目标已经实现的条件下,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发展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提出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到建党100周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全面小康不仅仅指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这一目标和任务既是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到目前为止,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官员贪污腐败行为使执政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受损。因此,我们必须弘扬自强不息精神,努力进取、奋发有为,在经济方面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使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局面得到扭转;在政治方面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落实,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在文化方面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在社会建设方面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天,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在这样一个时期,自强不息精神更显重要。如果能通过党的社会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自强不息的生存理念,一定能带领人们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e/ u2 D7 C( e( ?- R
三、用“和合”文化价值观充实党的社会工作的思想内容
o, W' i/ w9 r0 ~ c 和合思想植根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沃土中,集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于中华民族受儒家、道家学派思想的影响很深,历来推崇“和为贵”、“和合故能谐”的思想。自然万物和谐发展才能并行不悖;人世间和谐相处才能共存共荣。孔子云:“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为了达到人和,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旨在实现“人和”的道德准则,以达到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境界。中华文化在重视“和合”的同时,也注重“和而不同”,“不同而无冲突”,从而实现“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和合思想“既表达了诸方面诸要素协调配合相辅相成之意,又蕴含着事物内部诸要素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既利于同外来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也利于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把几十个民族,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的真谛所在。用和合文化价值观充实党的社会工作的思想内容,要做到:
: {1 w& d" H9 p9 C! V9 C 一是要用和合文化思想化解现代社会矛盾。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上的这一和合思想,一直被应用于中国传统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陶铸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它以显性或隐性的存在方式呈现出中华民族素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原则。中华民族的这一和合思想,对于今天加强党的社会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平衡状态,贫富两极分化、阶层矛盾激化的趋向日益明显。矛盾冲突增多、利益博弈激烈,使以往隐性的、潜在的矛盾不仅向显性的、现实的矛盾转变,而且有的矛盾已扩散并演变成社会风险,并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积聚和释放出来,从而对社会安全和稳定、社会和谐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秉承和合思想理念有助于不同利益群体承认差别,化解矛盾,友善合作,均衡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结构的构建。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交易、交融、交锋逐渐增多,这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使我国自主化的发展道路和本土文化建设遭到各种冲击、干扰、渗透,甚至颠覆。因此,在社会工作中坚持和合的思想理念,对于抵御经济、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质具有积极意义。
! h% j, ^6 Z: Q 二是要在党的社会工作中赋予和合文化价值观以现时代内容。和合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其特有的哲学思辨方式为人们摆脱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性问题,整合社会差异,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准则。但和合价值观产生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能现成地为我们所利用。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因此,我们对传统的和合文化价值观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改造,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现时代的实际出发对传统的和合思想进行再造和重释,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创造性的转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和合文化才能真正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7 S# q) q$ G" _9 s 四、用传统的民本思想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针对性4 {1 ]. v5 I! W5 y6 W+ q# ?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萌芽于殷周,经春秋战国达到成熟,是视民为国之根本的一种思想。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大都把“以民为本”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民本思想使统治者认识到,权力的滥用会危害统治阶级的长远和整体利益。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不能单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无视民众的利益。如果对民众的利益不予以一定的承认和保护,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中国五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现实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使中国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新王朝的统治者更能体会到“民”的力量之强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这种思想的重要体现。这种思想反映在政策上就是“轻徭薄赋”、“德主刑辅”。当统治者忽视民本思想的时候,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家,就会用“政得其民”、“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思想告诫或劝说统治者注意民本思想。今天,要用传统的民本思想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就要:/ Q2 A5 K" D5 N9 H) Q
在理论上,就是要在党的社会工作中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充分关注民情、民意、民生与民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3\]P139,“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他认为人民群众可以组织起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仍然把人民利益作为判断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指导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的思想基础。
2 M1 j% n8 j6 @# f# \# ]1 _ 在实践上,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新时期,党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并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就是由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具体来讲,就是要采用综合配套政策,惠及民生,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非常迅速,贫困也大为缓解,低收入者的收入状况也有明显改善,但由于各种原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都在逐渐扩大。应当说,这是违背党的初衷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明确提出要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要坚持党一贯倡导的民本思想,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贫困人口,扩大中等收入者的规模,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 K5 o2 P5 U+ h ]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我这里仅列出了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其意在于,在党的社会工作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使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因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就没有自己的灵魂,就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撑,从而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和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赋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新的含义。. X t5 V. @+ t
[参考文献]# O- R2 G, Q: Z5 e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w4 s# p% J5 M
[2]潘岳.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J\].新华文摘,2009(5).
6 n% E- U" F, u$ f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_/ n# k2 b0 |1 P, z: f1 [
[4]黄家瑶.和合思想:缓解现代性冲突的文化介入\[J\].社会科学家,2011(5).
& H, J( x" i' B" I! U" T+ q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N3 A9 j) Y, J7 n% ~! D6 g7 t6 M$ B( ^%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