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4周年。在汶川的广东社工站站长周小燕特别忙碌,她每天都和社工同事们分组走家串户,了解群众心理情况。 去年,广东援建汶川工作组圆满完成了3年的援建任务,清远姑娘周小燕和她组建的社工团队选择了留下来,把心理重建的温暖传递给这里的更多家庭。 截至今年4月,这个名为“大同”的社工机构共开展个案服务154例,小组74例,大型社区活动132次,共有7万多人次接受了周小燕们的爱心社工服务。今年5月,周小燕代表汶川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全国先进民办社工机构的奖项。 救灾更救心 服务7万人 “有时候我们在大自然面前,似乎是那么渺小,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时常,我们一起相互感动;现在,我们一起并肩作战。” 这是去年途经映秀遭遇泥石流的时候,周小燕写下的日记。在汶川的4年里,余震、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一直贯穿于翻山越岭的社工服务中。 对大多数个案的心理重建,周小燕都会面谈5到10次,经过评估心理情况基本好转后,还会不时进行个案跟踪。 映秀镇一名初中生小花的案例令小燕印象深刻。4年前的“5·12”刚好是小花的生日,一名陪她过生日的朋友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小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周小燕发现这个案例后,反复与小花耐心沟通,并给小花布置“作业”——每天帮妈妈做一件家务,并参加有家长和老师参与的联谊游戏。一个月下来,小花逐渐走出阴霾,变得开朗起来。 “孩子的心理是最脆弱的,95%经历过地震的孩子都把地震遗址列入最不喜欢去的地方。”周小燕说,因此社工一直把儿童作为心理康复的重点。救心更救生 养起“跑山鸡” 除了心理重建,震后多年,周小燕认为现在更重要的是解决群众的生计问题。“一来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二来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有奔头”。 地处偏僻高山的映秀镇黄家院村是当地的典型贫困村。周小燕带着社工团队到村做工作,情况令人始料不及,“震后村民们养过蝎子,结果亏了不少钱,就灰心丧气地等帮扶资金过日子。看见我们不是来给钱的,就赶我们走”。 社工团队没有放弃,多次跋涉上山,挨家逐户上门了解村民的需求,渐渐获得群众理解。“我们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带领20户农家组成互助小组,以扶贫基金补助一部分、农家互助一部分的形式,养起了‘跑山鸡’,并请畜牧专家上山培训村民。” 去年4月养殖的1800多只“跑山鸡”,到今年春节全部卖光,20户人家得到了几万元的收入。 今年,周小燕正联系养殖企业与农户对接,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这叫‘重生’跑山鸡,它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村民们由衷感叹。 4年来,周小燕带领社工们通过类似项目运作,令越来越多的村民精神面貌大为转变,树立了发家致富、改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爱心传帮带社工有了“家” 汶川地震那年,就读广东工业大学社工专业的周小燕大四还没毕业。地震后不久,她背着家人和老师来到汶川调研,从此与汶川结缘。“起初老师希望我先留在那里,招揽更多本地人加入团队,没想到一干就是4年”。 4年来,周小燕只是在参加省外社工组织会议时才回一下老家清远,连除夕和大年初一都在汶川陪老人们过年。 工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汶川)广东社工站在汶川县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挂牌成立。同年12月,汶川县民政局批准注册汶川县第一个民办社工机构——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目前,服务中心已经发展了13名社工。另有“我爱我家”志愿者爱心艺术团,成为四川深入社区的志愿者品牌。 “在这里的13名社工之中,只有我一个是广东人,另外还有两个来自云南,其余10个是四川人。我一个外地人都坚持了下来,他们就会更加坚定信心扎根汶川。”周小燕说,尽管现在北京、上海一些社工机构想挖她走,但她已心属汶川矢志不渝。 (记者:谢庆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