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达 社会工作者,在很多成都人心目中,是一种精神,而非职业,“为人民服务”是这种精神的注解。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高校里社工专业的学生和服务于各种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并非有一个顺承关系。 - W8 H, _3 d& I0 v# f 成都社工的确认身份之路,换句话说,就是成都社工行业的职业化进程。“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之前”被经常用来形容社工专业教育的现状,但从很多事实看来,专业化并非走在职业化之前,更多的是向职业化升级。 ! o, T5 O! w* F& M2 s2 C 周红主任所负责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工系,于2003年创办,当时创办的理由是“一种潮流”。作为社会学二级学科的“社会工作专业”是在87年北大恢复文革时候取消的社会学后设立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有20所高校开设这个专业,于是形成开设社工专业的气候,“我们学校一方面是觉得这个专业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那么在四川在成都开设这样一个专业应该是符合社会的需求的。”1 s1 _/ G' B1 I. i' X
今年是成都第二届社工专业的学生毕业的年份。拥有社工专业的三所高校:西南石油大学、西南财大、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今年平均每所学校有50至60的毕业生。按理说,150名的社工相比起成都几千个社区是供不应求的,但实际上真正选择社工作为职业的学生少之又少。 ( A. t' d5 v" G& z. ?( a6 {" f- k 同时,灾区重建对社工工作者大量的需求也给社工专业。许多NGO组织进入灾区建立社工站,以招聘的形式集结有志之士。但就签合同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在,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家长不同意去。工资大概2000块左右,再加上三险一金,条件很艰苦。而且工作是一个项目性的,有时间期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社工专业的精神难敌现实环境的残酷。我们向来也是不干涉学生的选择,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条件、理想都不同。”3 G, S5 X# F# Q$ t ^( v. f9 M
在招聘会上,社工专业倒成了包治百病的膏药,贴哪都灵。社工专业的学生就业不成问题,因为他们学习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管理学等等基本和很多企业要求的知识结构相符。对很多学生来说,与其去民政部门下属的福利机构拿每月800元基本工资,还不如找个企业做行政或者中管助理,即使不能遵循‘社工助人为生’的高尚理念,也能图个生活消费自理。“经济上不给父母负担,是学生们迈出校门后能够骄傲的资本。”经济收入成为社工专业对口就业的最大发展桎梏。3 D- Q& A0 @& E' o
用人单位也有一番苦衷。“国际计划”(Plan International)中国区工作人员乔栋感叹,要在中国招一个合格的社工,不是件容易事。因为在全球设点49个发展国家、历史达70年的NGO组织“国际计划”的眼中,四川和成都地区的社会团体运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计划”负责的微软项目同时也在西安和南京进行,相比而言,“西安的前期调研非常充分、南京的宣传很到位,成都的社工还是欠缺些经验。” ( C* W0 a3 @9 Y. W 更严格更普遍的情况在罗观翠博士的研究中无处遁形:国内专业社工人才的培养机制尚待完善。香港目前有近2万名注册社工,他们必须完成2年的社工课程和800个小时的实习后才能参加资格考试,而我国去年首次举行的社工资格考试,目前对课程、实习时间尚无要求。仅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社会工作实务(初级)》两项科目实在难以概括一个社工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 I" C Q7 {3 N9 p+ r 所以,社工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名分,更需要专业化的职业升级,政府和社工培育机构的上通下达,才能为中间机构形成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用一些NPI、NGO负责人的话说就是“钱和经验不是问题,问题是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 ' Q6 N( _8 C. V- }( B& u$ b( g- L 专家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公民将慢慢形成社工意识,而政府也将随之出台配套政策。而且深圳以及上海广州几个沿海大城市的成功经验也给内地城市一定的参考和鼓舞。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发展趋势,以及逐渐推广开来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市团委主持的“青少年空间”,这是趋势形成的信号。社会工作终究会从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剥离出来市场化、社会化。$ W- d3 B+ T5 c9 a5 R" T
“从灾区重建中我们可以看到社工他可以发挥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作用,我们也看到政府在推动这个工作,但是毕竟作为新兴事物它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它必须和成都生活消费水平、经济状况、以及人们对它的认同度结合起来。我是这样希望的,一方面我们作为社会工作教育者,尽力去推动这个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政府的认可和大量岗位的提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