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3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机制体制的束缚
* x, e2 J2 v) s! c( S
机制与体制的束缚,是阻碍珠三角一体化的最大障碍。( o5 W7 \2 e; E: O
随便举个例子:惠州打算在大亚湾搞大石化工程,石化当然会影响环保,而环保一体化正好是珠三角一体化仅次于交通一体化的第2号命题。 4 v) R _3 n8 ]+ m& G, B$ h
惠州搞石化,首先反对的就是深圳,你惠州想毁容没有关系,可东南季风一吹,你的苯类和芳烃类会横扫鹏城,而更具毒性的H2S、NH3更是侵袭呼吸系统,那我们深圳人民肯定是不答应,人民倒也罢了,那深圳的公务员怎么办? }4 K3 Q9 C0 w& z
可惠州会理你吗?靠,你深圳的污染又少了?深圳河臭不可闻,现在装起逼来说我们惠州是非,你以为你真的产业升级了,以为你们全是华为与中兴?你看一下关外都是些什么企业,与我们惠州的石化工业半斤八两的,收起你的食指来,东莞生产多么多废气怎么没看你放半个P,你以为我惠州好欺负!再唧唧歪歪的我就向你竖起中指。
; E! T& J$ W# p. W2 o 惠州的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这么多年,惠州一直在深圳的阴影下匍匐前行,好不容易才整出几个大项目——听说能再造一个惠州,真搞好了惠州还能在珠三角牛逼牛逼,否则惠州永远只是一个边缘小弟,在这个“钱本位”的时代,没有钱可是处处遭人白眼,不准搞大石化,那惠州的领导以后怎么办?
1 o7 H2 [) L/ C0 u% K8 U 所以别说你深圳,就是香港我也懒得理,告诉你,就是讲到中央搬出国际法来我也照建不误。空气这东西,看不到摸不着,算个P啊!没有大石化,惠州的GDP怎么办?. ^' z; |4 i- p4 u9 m- |. S
8 u9 M4 C& q$ H4 r, v% { 再举个例子:2002年提出珠江的治理的时候,是说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而现在看来,不仅没有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黑。
; h ~$ c9 w. k6 T E3 b) w 面难题有民间思考者提出让“珠江委”多一项治理环境的职能,因为治理干流是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区域性、流域性的任务,需要区域联动,“珠江委”不正是这样的部门吗?他们一插手管理不就“河水清清柳叶清”。
* j" v b* g6 k, u# ~2 s2 ?8 f 可这有用吗?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终极目标,为官一方不过是弹指之事,异地升迁之后都是过眼云烟,谁知道明天会在哪里。不包庇企业,不说假话已经天地良心,不可能与“纯洁善良”的网友所想像的那样,配合环保机构净化珠江的。+ m, j( U: k; S2 H) R2 H; X- b) U2 H$ y
这是总的制度设计的问题,是大家都避不开的“机制体制”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改变政府绩效考核办法,让“绿色GDP”机制能够运行起来。, G; R6 k4 I* H" K
当然,要对落伍的“机制体制”动手谈何容易,整个民族在都在思考,它积舸太深,动一发而至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毫无作为,《珠三角的规划纲要》作为一个长远的国家战略,被称作推进改革的“尚方宝剑“,必须在某些方面作出尝试,例如在珠三角九城的政绩考核中,就要加入“一体化”这些考核项目,其中量化指标就可以包括环境指数。( _' C. W2 ^ n" g- s6 }
谈到珠三角一体化首先应该是行政一体化,是机制体制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只有这样珠三角一体化才能事半功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