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从中央到地方都鼓励大学生创业。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江苏省政府将创业小额贷款额度上限提高到10万元,并对个人申请小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非微利项目的给予50%的贴息。毕业两年以内的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免收相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参加创业培训还将获得培训补贴。
2 P% B) H) a& g 然而,记者了解到,宽松的政策下,站出来响应的大学毕业生仍是寥寥无几。- a, p5 `. F' i" D# E* g# }, M$ p" O
鼓励学生创业“一头热”
8 p3 i2 L* l# X9 J7 q) u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在与很多毕业生谈到是否打算创业时,他们都给出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答案:“没想过,暂时不考虑。 ”
* _1 y% ]7 m$ u% @+ D& o 即将毕业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刘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在网上发出了100多份简历,前后也参加了不少现场招聘会,但至今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工作。但他“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自己创业,因为没有准备。 ”小刘表示,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对于从来没想过自主创业的同学来说,根本不可能因为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去创业。
- z6 E& J0 m' B9 r) r 于是,一方面,政府千方百计地降低自主创业门槛,减免大学生创业费用;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仍死抱着一毕业就找工作的一贯模式,对自主创业绕道而行,形成了“一头热”的尴尬局面。1 I+ N9 O1 w' f& f4 _7 Z
想“下海”,但更怕“溺水”) {- U2 I" k, C
采访中也有一些毕业生表示,自己不是没有考虑过创业这条路,有的甚至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做了一些实践,但临近毕业还是选择了就业,因为创业毕竟还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 q1 X/ G/ d; Y' R. h 纺织服装工程学院05级曲宏岗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在校期间也曾做过一些创业项目,但最终因为与学业有冲突都半途而废。“创业最需要的是‘三资’:资本、资历、资源,对于我们这些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毫无准备贸然创业注定会失败。 ”
& K% E' Z- R/ s: A8 v 不少大学生认为,也许创业的确是暂时解决了自己的饭碗问题,但这个饭碗能保存多久,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担忧。另外,如果没有家庭或个人财力的足够保障,大多数人都不敢轻言创业。有同学表示,尽管现在家里可以拿钱出来支持创业,再加上政府的创业贷款,启动经费不成问题,可一旦创业失败,不仅要背上贷款的债务,还可能给家庭经济带来危机。3 o p; p/ E% C1 d9 w$ M/ _
创业成功的起点在哪里?
0 b; o, y- r, t n. s 与其在就业大军中和人抢饭碗,不如自己造饭碗,就业难催生出了一个自主创业学生群体。创业者都希望能获得成功,那么,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起点究竟应该在哪里呢?听听“过来人”的说法吧。' X0 Y ?. i2 |) a3 A( M8 Z3 g
作为首批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刚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广告专业毕业的林俊杰,2002年来到常熟与人合资创办了苏州瑞嘉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5年之后,瑞嘉不仅从3个人发展成为拥有四五十名员工、年营业额达到3000万的广告公司,而且还开办了负责房地产销售的另一家公司。$ s$ {6 J+ S2 D
( j8 v2 ?0 W' P0 N2 X
小林的经验是,自己从大三就开始在广告行业摸爬滚打,之所以最初选择了县级城市常熟作为自己的创业地,也是出于给自己的创业起点设计得低一些,先站稳脚跟,再图谋发展的考虑。“大城市的确有更多的机会,但是作为一名创业者来说,机会越多也意味着风险系数越高、竞争压力越大,这对于创业初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就是摆正心态,避免急功近利,只有更多地对自己和市场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水到渠成。 ”林俊杰说。
" D. Z# t: a, r0 g$ J4 t 苏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清老师认为,创业是个系统工程,在校生大多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但对创业需要的工商、税务等有关知识以及资金、人脉的积累,大学生一般都做得很不够。5 T/ t$ {' h2 A' M( i, i5 G- E4 a3 O
王老师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提必须是有创业的意识,这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有关于创业的教育和指导,目前学校也开始准备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例如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对学生创业开展指导等,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成功搭建起创业雏形包括创业团队、技术创意等,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高校应该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0 h$ F, ^3 ?: c: J& T
(摘自姑苏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