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因素制约国内社工服务发展
5 J5 k2 G5 U. }$ L4 [ a* j! P" D 新华08网2012年10月16日16:10
. x8 O# D7 U( _( I1 b& p. r
$ x* G4 N' e& g+ R 新华08网长沙10月16日电(记者谢樱)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由专业社工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在当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社工活跃在社区、医疗、青少年等领域,充当社会“润滑剂”“减压阀”的角色。但在飞速发展下,社工服务发展的矛盾也逐渐显现。社工机构因经费不足难以生存、社工人才流失严重、政府包办下导致社工“行政化”日益严重成为制约社工发展的三大障碍。专家建议,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社工服务的购买、扶持力度,另一方需加强监管,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健康发展和良性竞争。
d# O8 V: A5 b6 j | F) Z ——社工机构大多“看天吃饭” 生存问题大于发展问题
4 Y* I4 T% H" W$ k1 p4 E$ Q! Y4 H 近年来我国社工服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少城市开始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经验,尝试整合社区服务设施资源,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营以项目形式“打包”给有资质的民办社工机构,这是目前社工服务开展最为普遍的形式之一。
& H/ M; C% b& v+ `& q- q+ ` 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社工服务机构几乎都面临着“看天吃饭”的尴尬境地,经费不足是机构发展运营面临最大的问题。长沙市开福区望麓园街道众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罗祖红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拿到了政府100万的购买服务,但是明年的资金在哪里,项目如何长期运作下去,我们根本没底。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发展,而是如何生存。”
/ b+ j t& A/ Q 专家指出,在“政府主导、民间运作”的工作思路指引下,政府财力的投入顺理成章地成为社工机构运作资金的重要来源。很多社工机构过于依赖政府资金出现了无法运营的状况。记者了解到,在很多城市的民间社工机构中,由于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有限,多家机构都是在艰难地自行运营、自生自长。 ]- U# m, r$ A/ E0 R
除此之外,一些社工实务创新基地也因经费不足而难以为继。“农村社会工作大有可为,但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不够。”湘西农村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基地牵头人史铁尔介绍,目前湘西基地只有中国社工协会提供的5万元经费,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自筹电脑、课桌、社工等软硬件,别无其它经费来源,进展速度缓慢。5 g# [# e/ r' `" [" g( {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城市的社会工作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基本来自福彩公益金,数量有限,增速缓慢。“政府应该须加强重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力度,督促协调各级政府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社工服务的福彩公益金资助与财政资金支持机制,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比例。”长沙市民政局局长曹再兴说,深圳、广州等部分沿海城市将购买社工服务纳入财政预算的作法值得借鉴。
6 H1 R$ E( T3 i6 k( t6 F 不少专家指出,应该加大对民生工程项目政府购买力度。“通过各级财政支持,有计划、有步骤的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居家养老、残障康复、婚姻家庭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服务领域购买一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另外,在医疗卫生、人民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留守儿童、拆迁安置、就业帮扶、监所管理等社会工作较为薄弱的领域购买特色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曹再兴说。
9 m# k4 C/ o, [/ r* z# T. |5 V& s 还有专家指出,政府应当规范项目运作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筹集项目资金、公开竞标选择服务机构、第三方机构考核评估项目效果等程序,确保项目运作实现规范化、透明化和效益最大化。 p) n! J. J* q" R+ f
——人才流失严重 “社工热”遭遇“社工荒”
! ~& ]2 c$ k3 K+ E 飞速发展之下,社会服务供给的瓶颈也逐渐显现。近年来,不少经济发达城市掀起“社工热”。然而,一方面是社会对社工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却是社工存在巨大缺口、人才流失严重。$ P5 M( J/ e! c# r' k
以广东为例,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十二五”期末,广东省要实现每万人中有5名社工的目标。即使以广东当前1亿的常住人口计算,专职社工也将达5万人之多。但实际上,目前广东省专职社工仅3000余人,其中广州2100人有社工证。
9 U# U# R% f) `- @% t 不仅沿海城市遭遇“社工荒”,社工职业在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长沙,仍然面临尴尬。“早在几年前,就读社工专业的同学,几乎都是第一志愿没有录取后调剂过来的。学期上到一半,学生就已经少了很多。”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系的系主任史铁尔告诉记者。
; S" G6 y9 x/ m( {' D9 h" q 专家介绍,在湖南社工专业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也只有一半左右。“身为服务行业的社工岗位,特别是服务于残障、智障、精神病患者领域的社工群体,很容易被社会看成‘不体面’的工作。社工普遍待遇不高,工作辛苦,社会保障几乎没有,因此不少大学生,都选择另谋出路。”湖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王肖静说。
; ~/ e; {* I5 ?) I2 M- C 史铁尔指出,目前社工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不利于社工人才进行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同时,由于各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社工在薪酬发放和激励表彰等方面出各种问题,如购买社工费用尚未纳入财政预算,致使购买经费无法按时拨付给社工机构,造成社工欠薪现象。此外部分机构缺乏改善社工待遇的动力,无法及时将增长的购买费用用于社工加薪。
* |* ^" m* d0 n 此外,缺乏上升渠道也成为社工岗位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很多一线社工,通过多年的实务,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经验和技能,但因为缺乏上升空间,也选择离开了社工岗位。”王肖静介绍,目前,职业晋升只有督导职级提升一条途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项目负责人才等尚无晋升的机制。而且,由于项目服务没有配套督导,导致项目社工无法获得督导职级晋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项目社工工作积极性低和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 H8 f- E o, H" o 不少受访社工均表示,希望整合社会各界多方资源,加大对社工宣传力度和公众教育,提高对社工行业的重视。“很大程度上,社工这份职业的‘心病’都来源于社会的不理解。社会对社工缺少基本了解,对社工的专业作用持怀疑态度,对社工的专业地位不愿认同,对社工的发展路径存在歧义或者误解。”罗祖红说。“其实社工是政府和人民的‘中间人’。只有人民和社会都认可这个职业,它的能量才能真正发挥。”
: ~' x, k/ v; S9 O6 Q* \ ——政府包办导致“行政化” 购买岗位应向购买服务转变# Y% w6 c# f" F' u, d
不少受访专家指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支持社工发展更注重于岗位购买,社工行政化现象较为普遍,这已成为国内社工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因为在专业场地设施匮乏的前提下,社工发展只能依托现有的各级各部门,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社工行政化问题,有的甚至基本脱离了社工实务。
7 U' Q7 }6 r6 l) Q' b “其原因在于没有专业社工机构对社工的指导监管和主管部门对社工机构、用人单位的有力监督,部分政府单位或工作人员存在排斥社工或不愿支持社工服务,社工成为社区的‘编外人员’,难以独立开展社会工作。”史铁尔说。" T( X" O6 w/ N$ X5 j+ g
不少受访专家表示,政府包办社会服务,往往会出现机构臃肿、缺乏活力、队伍素质下降、服务质量偏低、专业水准不足等问题。政府既不能包办社工发展,也不能对民间力量放任不管。前者会导致缺乏竞争;后者会导致社工行业消极现象蔓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6 v) U5 D R1 R8 h) x- r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政府购买可从“购买岗位”向“购买项目”转变。“虽然购买岗位可以保证岗位的编配,但现在的购买只注重社会工作者的数量方面,缺乏对服务对象数量的评估要求的考虑,例如多少服务对象配一名社工比较合适,在用人单位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社工的衡量标准,包括工作的内容,提供服务的质量也没有明确的参考标准。”王肖静说。
7 b% t( u8 I1 r, |; c “比较好的模式是,政府将社会工作需要购买的服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公开竞标选择服务机构,第三方机构考核评估项目效果等程序,确保项目运作规范化、透明化和效益最大化。”史铁尔说,“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民办社工机构评估体系,形成客观科学的第三方评估体制,将评估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民办社工机构服务的重要依据,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健康发展和良性竞争。”+ Z! O z5 \& P2 E; _# X1 d0 y% R* A
不少受访业内人士也指出,民间社工机构应加强评估及自我评估,注重专门化发展。民间社工机构一方面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体系,加强对社工的管理和评估。另一方面应定期对自己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改善机构服务质量,发展机构特色服务项目等。1 }8 h1 O' \: J" \8 }2 t4 F
8 s3 D6 `! q7 |) _
" h7 I7 v* `; ^1 W- Z+ `
/ E0 \7 P" Z4 T, P+ B0 h0 J/ `9 H* G1 b' X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08.com/a/20121016/1040091_3.shtml
8 s0 }3 O: g5 m! G; R-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