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角:卢晓丽 年龄:36岁 职业:南京市小市街道新南京人服务中心社工 卢晓丽说起自己的工作,有时会觉得“没面子”。她是南京市小市街道新南京人服务中心一名有着6年工作经验的社工,却常常被误以为是“居委会大妈”。她从如皋来到南京工作安家,支撑她一路坚持下来的是她认为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有价值、有爱。 通讯员 徐文军 实习生 俞欢 扬子晚报记者 王赟 文/摄 她的故事 谈社工: 首次做问卷调查,蒙了 卢晓丽从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成家生子,做起了全职太太。“后来女儿上了小学,我发现如果继续呆在家里就跟社会脱节了。”于是,29岁那年她自学通过了协理员考试,分配到小市街道新南京人服务中心,成为一名社工,负责劳动保障方面的服务工作,全称是“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 “当时,做社工对我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劳动保障方面的工作很细,失业就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农民工维权、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等等,很多政策我要吃透了,才能跟居民解释。”卢晓丽回忆说,刚工作时就要做一份退休人员问卷调查,涉及退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内容,“当时一下子就蒙了,赶紧请教老同志。”不过后来对工作了解多了,处理起事情来也得心应手了。 谈委屈: 钱少活累,差一点走人 “2006年,我拿到的月工资是690元。”卢晓丽说,那时社区工作忙,常常加班加点,丈夫工作也忙,女儿经常托给几个朋友轮流照看,“当时家里人也劝我,挣钱又不多,做的事情又多,又不能顾家,干脆走人吧。” 不过,思虑过后,卢晓丽说“咬咬牙”坚持一下吧。让她对这份工作产生一丝留恋的是,她有时觉得干这份工作“还挺开心”。她记得刚工作时,小区有个孤寡老人,不理陌生人,“当时他正好过80岁大寿,主任带着我们一起给他过生日,看到他开心的样子,我挺受感动的。” 干了6年多,卢晓丽的工资涨到现在的2000元。与工资待遇低相比,不被别人理解更让她苦闷,“常常有人过来冲我们发泄不满,其实我们也是一线工作者,我们的委屈跟谁说呢?” 谈梦想: 工资高点,能得到尊重 “当初说咬咬牙坚持一下的,一晃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卢晓丽说,很多大学生社工来了都坚持不了多久,钱少,事情多,又不被人理解,“我们主任总结说,做我们这一行的,不仅要有耐心、吃苦的心,还要有一颗公益的心。”不过,直到现在,被别人问起做什么职业,她都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一听是社工,还以为是干居委会大妈的工作。”所以,她的梦想之一就是,工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希望有一天,当别人问起我的工作,我能自豪地回答,"我是一名社工"。” “当然,也希望多提高一下社工的待遇。”卢晓丽说,钱多了,一能体现他们工作的价值,二来能改善生活,她的女儿上初一,平时要上补习班,还有古筝、画画等兴趣班。 她的一天 她的工作就是帮居民“办事” 作为一名社工,每天都要做些什么呢?4月12日,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南京市小市街道新南京人服务中心,跟着卢晓丽一起“办公”。 上午8:50 9点钟上班,卢晓丽8点半就到了单位,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她拿出最近要统计的退休人员工资认证表、60岁以上上门入户调查表、南京市养老服务对象评估表放在桌子上,梳理了一遍。8点50分,一位居民上门咨询。 上午9:20 因为最近发生的禽流感事情,卢晓丽跟社区主任商量着组织一个健康讲座,为老年人讲解一些注意事项。说完立刻开始筹备起来,她接连给小市医院的两名医生打了预约电话,商量场地和举办时间。“我们社区有1800个老人,我们打电话告知一部分人,有些腿脚不方便的我们就上门通知。” 上午10:30 卢晓丽顺便拿了几份南京市养老服务对象评估表出门了。 “刘师傅,开一下门,我是社区的小卢啊。”记者跟着卢晓丽来到91岁的刘爷爷家。帮刘爷爷登记完评估表,卢晓丽临走之前叮嘱刘爷爷记着下周来听禽流感的健康讲座。 下午2:00 下午2点到4点是就业培训课程。1点半,卢晓丽就带着花名册来到社区三楼的计算机培训教室。计算机操作培训班正在筹划组织学生们参加月底的计算机资格考试,来咨询的人很多,卢晓丽耐心地跟他们解释。 下午3:00 下午3点钟,卢晓丽又上了楼,她去看看学生们。卢晓丽说,上课老师来自不同的培训学校,哪个老师上课方式比较好,哪个老师讲得听不懂,她就会记下来,汇报给领导,及时进行调整。 下午4:00 下午4点钟,卢晓丽来到了“放学来吧”,这是个儿童托管服务中心。十二张蓝色小书桌上坐满了小朋友。卢晓丽说,社区属于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多,放学后孩子没人管,我们就想办法解决安置孩子的问题,辅导一下功课,给他们讲故事,都是免费的。” 下午6:00 平时,卢晓丽会在家长接完孩子后,6点钟左右就下班了。这天,正好晚上还有一节就业培训课,6点多钟,卢晓丽匆匆吃了几口饭又回到单位。卢晓丽说晚上要值班到9点钟,收拾完后回家都10点了。 % r8 l8 {+ I' v-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