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742|回复: 0

[其他好书] 【漫长的告白】【阿德里安娜•翠吉亚妮】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影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流文化 于 2013-8-20 10:44 编辑


【内容简介】

再执着的恋人也会输给错过,
再懂爱的人也会被命运捉弄,
好在最后,爱总会自己发声。
生长在阿尔卑斯山中的少年斯诺和少女恩扎初次见面便互生情愫,却在相见的次日无奈分离。两人分别越过大西洋辗转来到美国,成为出色的鞋匠和缝纫师。他们屡次巧遇,又屡次错过。
丑闻、贫困、责任、勇 气、时间、空间,命运总有无数的理由捉弄着他们,似乎爱情永远无法与之抗衡。就这样,他们在爱情的博弈中消耗了年月。
就在恩扎终于决定放弃,准备和他人步入婚姻时,斯诺却出现在她面前。在他身后,是弥漫硝烟的战场,是那个肆意挥霍感情的男孩;而她,会褪下华丽的钻戒,如他所愿成为斯诺全部的未来吗?
爱情会将他们的生活引向何方,是否会护佑他们一生……
★《漫长的告白》美国著名畅销小说家阿德里安娜•翠吉亚妮最新、最富激情的杰作,历经二十年创作,增删数次,一经推出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亚马逊网站佳评如潮。
★《漫长的告白》情节紧凑、叙述富有诗意,回归美国畅销小说情感巨制传统。
★故事地域跨越美国和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纽 约、大都会歌剧院……场景华丽、浪漫,充满异域风情;时间横跨两次世界大战,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动荡起伏,引人入胜。
★故事中充满各种手工鞋、定制服装等时尚元素,令时尚文化爱好者爱不释手。
此部小说……描述了一个极其浪漫而敏感的世界,无缝地接合了现实和美好……围绕战争中蹒跚的文化和社会的变革……翠吉亚妮最出色的作品……精致的写作手法和永恒的爱的力量,造就了这个美丽的故事。
——《今日美国》

一部丰满、宏伟的史诗,讲述用梦想搭建起美国梦的男男女女。如果你是第一次阅读她的作品,做好准备聆听一个恒久的爱情故事吧。动人心魄。
——凯瑟琳•斯托科特,《纽约时报》No.1 畅销书The Help作者

这部广阔的诗篇,画面感十足,完美地结合了古典和现代……一个不可抗拒的爱情故事。
——《书目杂志》

【作者简介】   
阿德里安娜•翠吉亚妮(Adriana Trigiani )是美国著名的、畅销小说家、剧作家、电视编剧,以及纪录片制作人。她擅长从一个第二代,或是第三代移民子女的角度,去观察美国大都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冲击。
翠吉亚妮的作品大多与艺术相关,包括《大石缝三部曲》(Big Stone Gap trilogy)、纽约时报畅销书《露西娅,露西娅》(Lucia, Lucia)、《大时代的宠儿》(The Queen of the Big Time),以及2009年出版的Valentine系列。翠吉亚妮的作品现已被翻译成十七国文字,畅销各国。


【目录】
第一部分 阿尔卑斯山 / 1
第二部分 曼哈顿 / 95
第三部分 明尼苏达 / 257


【影评】
                                                          翠吉亚妮的奥德赛
  “卡特里娜·拉萨里身穿蓝色丝绒大衣,步行穿过空旷的广场时,大衣的贝壳边掠过砖块上的新雪,留下一道淡粉色的划痕。”
  
  《戏梦巴黎》里面提到过,“电影馆里的耗子”总是像嗅到奶酪的香气般占据着头排的位置,小说的开篇往往便散发出类似的香气,气味相投者自会如破解了莫利亚暗门上的咒语,欣喜前往,又不便与他人讲。
  可以说,作者翠吉亚妮有意在模仿上个世纪初某些小说的写法,尤其体现在第一部分中,新寡的落魄少妇、典型悲剧性的两兄弟、静谧的修道院中暗藏的神父罪恶、夭折的天使般的幼女,这些带有明显欧洲气质的元素迅速架构起了一个与现代隔绝的小说空间。
  
  从写法上来看,第一部分非常精彩。作为重头戏的男女主人公(斯诺和恩扎)的爱情仅仅是初露端倪,而作者专注于铺设影响后续小说进程的重重矛盾,而一言以蔽之,便是罪恶。拉萨里夫人无奈弃子是罪、神父深陷情欲是罪、修女为保护斯诺说谎是罪,恩扎对于妹妹离世的愧疚亦是罪……而众多罪恶随着斯诺远赴美国暂落帷幕。
  
         如果说,现代小说的主题是“大家都有病”,古典小说的主题是“大家都有罪”。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作者在《漫长的告白》的模仿毫不露怯,精确地契合了经典小说的气质。而很多外媒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部作品完美地结合了古典和现代,当小说的第一部分已经如此深刻地烙上了古典小说的烙印,那么作者从第二部分起,将故事发生地置于美国──一个在当时便奋力突破古典充满现代气息的国家,便不露声色地将现代感融入小说之中。好似用一把美制钥匙,巧妙地打开一把欧洲的古铜锁,开启了一个通汇古典和现代的空间,而这把钥匙的名称便是第二部分的题目──曼哈顿。
  
  有趣的是,如果将斯诺的离开比喻成奥德赛的漂泊,他的“珀涅罗珀”并没有苦苦守着一架织布机等他归来──恩扎也恰巧是一个裁缝,而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追随他前往美国。不知作者在写作时脑中是否闪过荷马,无论如何,这种有意或无意的解构般的写法也彰显了小说遮掩不住的现代感。
  
  从第二部分起,爱情才真正成为小说的重心被呈现出来。一名酷爱悬疑小说的朋友并不理解我对这些在她看来说好听点儿是“大气磅礴”,说不好听就是“温吞水”般的情感小说的喜爱,她说:“没有悬念怎么读得下去。”对此,我不置可否。作为一名在名著堆儿里长大的读者,我虽也承认悬疑小说的悬念确实会令人心跳加速,但早已习惯那种没有悬念的吸引,并乐在其中。可是回想这本书,倒也真不是没有悬念──悬念便是书名,漫长的告白。
  
  斯诺和恩扎的爱情几经波折,作者残忍地让他们屡次错过,其中一次甚至长达六年。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我无法控制自己像包法利夫人那样陷入纳博科夫所批判的阅读模式中,数次落泪,心中的台词不过是浅薄而可笑的“怎么就不能在一起?”
  
  作者在写他们之间的爱情时,采用的手法是极具现代性的,戏剧化十足,甚至颇有美剧的感觉。讨论的问题也很时髦:恩扎究竟是斯诺的备胎还是真爱?这种情感大戏的写法优势明显,也有风险。优势在于迅速攫取读者的同情,可读性强又便于传播。但风险便是落入庸俗的窠臼。
  
  前文提到,作者用一次解构的奥德赛出走在小说中加入了现代性,而在进入现代性为主导的第二部分后,作者又一次动用了这篇经典的古希腊神话。小说中,斯诺在与恩扎失去联系之后,选择参加一战。这次,“奥德赛”回到了他来的地方;这次,他的“珀涅罗珀”也诚如他期待的守在织布机旁──为大都会歌剧院的大腕们做着衣服。在奥德赛的故事中,英雄漂泊归来,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妻子拥有众多追求者,而恩扎也不例外。但与珀涅罗珀的坚守相比,她在数度心灰意冷之后,终于向现实妥协,准备与她的追求者步入殿堂。当然,英雄总会出现在紧要关头,奥德赛和儿子联手杀死求婚者,斯诺则……停止剧透,阅读后便知情敌的死活。
  
  在古典占主导的情境中,作者呈现了一个现代版的奥德赛故事,而在现代感占主导的情境中,作者则几乎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本来的版本。这种安排除了贴合了关于融合古典和现代的评语,而后者的设置也避免了之前所谓庸俗化的危险。最妙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构上的巧思形成了一种感情充沛又张力十足的美感,令我这种形式至上者在催泪的情感大戏之余亦满足了大脑的需求。
  
  总而言之,两次奥德赛的出走,是这部小说给人最大的惊喜,正如封底上斯托科特的评语,这是“一部丰满、宏伟的史诗”。吸引我等气味相投者,循味而至,而我,已与他人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4-27 23:52 , Processed in 0.068642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