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流资讯 于 2013-10-10 18:35 编辑
/ j- b4 R5 ]# P W
0 c; k! k$ j! `6 [女博士工地上当起社工
5 }) X6 i1 y+ J _' O8 m- c 最近,在位于江北区江北嘴的中建三局重庆国金中心项目工地上,来了一位北师大毕业的女博士。她是我市第一位入住建筑企业项目部的全职企业社工,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帮助解决问题。9 ~' c3 n- k, i S: H, I4 H
工地的条件比较简陋,但韩燕每天都干得很起劲 韩燕喜欢找工地上的工友攀谈 最近,在位于江北区江北嘴的中建三局重庆国金中心项目工地上,来了一位北师大毕业的女博士。她是我市第一位入住建筑企业项目部的全职企业社工,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帮助解决问题。 她叫韩燕,30岁,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今年6月毕业,到国金中心项目工地已经一个月。她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她原本希望能到学校当老师,就在毕业那段时间,偶然看到几则关于农民工的新闻让她震撼:在轻轨上,农民工怕自己衣服脏,宁愿蹲着也不愿坐;有市民嫌农民工脏,不愿挨着他们坐。“这些事对我触动挺大,我觉得农民工们虽然已走进城市,但心灵却在城市之外。我是学心理学的,想尽力帮助他们。”韩燕说。 韩燕是怎样帮助农民工的?效果如何?帮助过程中又发现了什么问题?重庆晚报记者昨天进行了采访。 问卷调查没人搭理 原因:他们不太容易接受陌生人,缺少自我平等意识 韩燕才到工地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工地的工作,了解农民工的需求。于是她制作了一张调查问卷,罗列了十多个问题。 第一次,她拿着问卷到工地挨个问,但农民工要么不搭理她,要么笑而不语。“可能是我说普通话,他们可能听着不习惯,加上对我不了解,所以不愿意多说。”韩燕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为了让农民工接受自己,韩燕装成搞调查的大学生,三番五次找农民工说话。工地上有两个食堂,大食堂给农民工用,小食堂给项目部职工用。原本可以在小食堂就餐的韩燕,老是跑到大食堂打饭,然后悄悄坐到农民工身边,一边吃饭一边和他们聊。 她的感受:我觉得他们不太容易接受陌生人,缺少自我平等意识,总觉得其他人在自己之上。与他们聊天时,如果内容是他们经常接触、了解的事,他们就感兴趣,交流起来就容易些;如果只是我了解的事,他们就会觉得没有话语权。我发现,一般谈到家人、孩子时,比较容易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办公室拍照不愿坐 原因:他们内心是自卑的,容易把自己摆在下风 韩燕还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一件事。 “有一次,一位女农民工想参加公司举办的十字绣比赛,但需要拍一张登记照。我记得那天她穿了一条花边裙子,头发扎起,把自己收拾得很干净来办公室照相。当时她旁边有一张凳子,我就请她坐着等。”韩燕说,这位女农民工的脸突然泛红,不好意思地对她笑了笑,连连摆手说不用了。 韩燕走上前拉了拉板凳,继续请女农民工坐。女农民工向前挪了两步笑着对她说:“在工地上站习惯了,没事的。凳子是领导的,你们当领导的坐着好做事。” 她的感受:我觉得他们内心是自卑的,他们觉得与我们身份悬殊,交往起来容易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摆在下风。对我们而言,需要放低姿态,不要让他们觉得我们高高在上。当我们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同事、朋友那样与他们相处时,他们也会愿意与我们更好地相处。 两岁半孩子不认妈 原因:他们要挣钱养家,但与亲人的关系却渐渐疏远 韩燕说,与农民工稍微熟悉一点后,偶尔会有人向她咨询一些孩子的教育问题。 “有一天我在办公室忙,一位女农民工悄悄在门口张望,迟迟不敢进来。”韩燕告诉重庆晚报记者,“直到开口喊她,她才有些尴尬地慢慢走到我面前。” 女农民工告诉韩燕,她的孩子今年两岁半,在孩子半岁时她就出来打工了,孩子一直在老家由婆婆带。“昨天我给孩子打电话,他不肯接我电话,不跟我讲话,我很想他。你是有知识的人,我的孩子是不是认不得我这个妈了?” 韩燕当时只能安慰她说,孩子还小,可能还不会表达,而且她离开孩子时,孩子对母亲还没有什么概念。 她的感受: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不容易,要挣钱养家,但与亲人的关系却渐渐疏远。农村人本来就不善于表达,就算是每天一个电话,也不足以慰藉思念的情感。孩子离开父母疏于管教,感情上也缺少关爱。 小心谨慎进图书室 原因:他们为人处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惹出祸 国金中心项目工地有一个漂亮的流动图书室,里面还有吧台。昨天雨下得很大,农民工刘永国和一个工友没有上工,韩燕热情地把他们领到图书室看书。重庆晚报记者注意到,刘永国和工友在门口用力踏了踏脚,把鞋上的泥弄掉才进屋。然后,小心地把雨伞放在门前的桌子上。 走进图书室后,他们望着韩燕,没有说话,站在原地没有动,似乎在等待韩燕发号施令。韩燕说:“想看什么书自己拿吧。”两人这才走近书架。站在书架前,农民工刘永国下意识地把两只手在衣服上擦了擦,拿起一本小说轻轻翻了翻,然后就放回书架上了。往前走了几步,他又拿起一本插图比较多的杂志,摊在右手上,用左手轻轻从第一页开始翻看。 韩燕请刘永国到吧台坐着看,刘永国笑着拒绝了,站在书架旁看了很久。 她的感受:他们为人处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惹出祸。很多时候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处于被动,只有别人要求他们做事,而他们总是很小心。我觉得我们应该给他们呈现出一种态度,那就是“没关系,你可以这样”。 娱乐就是聊天打牌 原因:在城市里没有什么朋友,无法增加对城市的了解 韩燕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一般到了周末,很多职工就会找朋友聚会,或是看电影逛商场,但农民工们却常常呆在宿舍不出去。上周末,她在工地上看到大多数农民工不是在宿舍睡觉,就是和工友闲聊、打牌,没有其他娱乐方式。 “他们在城市里似乎没有什么朋友,平时除了跟工友交流,就没有其他圈子了。”韩燕说。 她的感受:农民工的交际圈子太小,这是他们没法融入城市的原因之一。在城市没有亲友,就没有归宿感。交际圈子窄,让他们无法增加对城市的了解。今后可以多开展一些社区活动,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多一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多交一些朋友。 “工作不是给别人看的,我只想做喜欢的事” 韩燕是博士毕业,为何不进科研机构要当全职企业社工?她下一步对帮助农民工真正走进城市有何打算?重庆晚报记者昨日与她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重庆晚报记者:你是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 韩燕:重庆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周玲教授推荐我加入共青团市民学校做全职社工,周教授是团市委和团区委委托的中建三局市民学校项目负责人,所以我就派驻到工地了。 重庆晚报记者:你平时具体做些什么呢?能透露一下工资吗?要在工地工作多久呢? 韩燕:主要是与农民工沟通交流,为他们开展各种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工资每月2000元。合同签的是一年,每年一签。 重庆晚报记者:你身边的同学都从事什么工作?家人支持你当社工吗? 韩燕:同学基本上都在学校当老师或者进科研机构,工资待遇应该都不错。我的父母是农民,对社工不了解,听说我是在“市民学校”,以为我当老师了。丈夫很支持我,因为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重庆晚报记者:这份工作毕竟工资不太高,会不会觉得生活有压力? 韩燕:我一向比较简朴,吃穿用都不追求牌子,平时穿衣服也就一两百块钱。对于车子房子我也不在乎,车子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代步工具。我们现在不打算买房子,所以也就不存在多大压力。 重庆晚报记者:现在的人都在想办法给自己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工资高、环境好、有面子。你作为博士到工地当社工,有没有想过别人怎么看你呢? 韩燕:工作不是找给别人看的,我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认为当社工很有意义,能满足我的生活需求,又能帮助别人。 重庆晚报记者:在你的调查问卷中,农民工需求较多的服务是什么? 韩燕:在收回的问卷中,需求最高的服务是免费体检、免费理发、看电影、为子女课外辅导等。为此,上周六我专门去朝天门批发市场为农民工子女挑选了书包和文具。本周四有一个慰问活动,到区县去把书包和文具发到农民工子女手中,作为他们的开学礼物,希望他们认真学习,让爸爸妈妈在工地上能放心工作。 重庆晚报记者:下一步你打算怎样帮助农民工为破除走进城市的心墙? 韩燕:除了定期给农民工开办道德讲堂外,工地每周还会组织农民工一起看电影。今后我们还要与社区合作,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让农民工有机会与当地居民多接触。我还希望能组织一些探亲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与家人团聚。或者我自己尝试开办一个补习班,免费为农民工子女补习。 在这座城市里,每一栋建筑都凝聚着农民工的心血,虽然他们的身体已经走进城市,但他们的心灵却被堵在城市之外。当然,除了城市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外,农民工自己也应该努力提升素质,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贺怀湘 实习生 陶俊驷 通讯员 许甜甜 摄影报道)
4 C8 }+ \) z+ c# _: y来源:南方日报
6 o) i: b& g- h0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