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清流资讯 于 2014-5-7 16:33 编辑 ) M% \. d/ _' d* u4 V! {' P
9 C/ D# a4 M2 d. u南京社工呼吁全社会参与未成年人救助工作 8 G. i) z+ I( V& T. \
“全社会都应该参与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每个人都有责任。”这是从事未成年人救助工作8年的社工何春兰的感言。她是“流浪儿童回家工程”的项目执行社工,而这只是南京现有的近18000家社会组织中的一家。8 @; z& e \9 s7 y) j, l
“和一帮小朋友一起看电视,如果不是林林(化名)想看的台,他就拿头撞墙,在地上撒泼打滚,大声喊叫。”在救助站工作的何春兰会遇见很多流浪儿童,但林林依旧让她印象深刻,他在救助站待了半年之久,而一般情况下儿童待的时间是三五天到一两周。
9 F3 P" j5 X* { 林林的父母在宜兴打工,6岁之前林林和爷爷奶奶住在重庆老家,哥哥则一直由父母带在身边。到了上学年龄的林林被父母接来宜兴,可能是因为父亲酗酒,喝醉了会打林林,林林开始了到处流浪的生活,光重庆的救助站他就被送进去四次。直到被送进南京市救助站,在这里待了半年。/ r, A- j! W3 u3 k' d' ~
“刚来的林林说自己是孤儿,很以自我为中心,参加活动时无纪律不服管教,常破坏公共设施,扰乱秩序。”何春兰回忆起这段不胜感慨,考虑到林林可能受到家庭创伤,将他送到“类家庭”进行救助,“类家庭”就是以模拟真实家庭情境的方式,让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然后愿意回归家庭。- M1 h8 J* a t& Z8 } z
刚开始时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林林真正改变是大家帮他过完生日后。”何春兰回忆说,社工注意到林林曾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没过过生日,然后大家就给他准备生日惊喜:不仅有生日蛋糕,每一个小朋友还给他写了祝福的话,社工给他送了亲手做的贺卡等等,正是这些改变了林林,“这个生日让他明白其实有很多人关心他,并不是所有人都和他父亲一样用暴力解决问题。”何春兰笑着说。3 B" B" G3 O& x' B$ m% w8 {
除了过生日,救助站还会组织一些活动锻炼林林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正是这些点点滴滴逐渐改变了林林,他才愿意告诉社工自己的家庭信息。如今林林已被父母接回家。“他回去后就开始正常上学了,今年已经读到三年级了。”何春兰欣慰地告诉记者。" J, I! t" \( w- x1 G
除了流浪儿童的救助,救助站也积极开展源头上的防治干预,从去年六月开始的困境儿童调研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对社区家庭困境儿童进行调研、摸底和排查。从去年十二月开始对排查出的困境儿童进行帮扶,主要是家庭、情感、亲子关系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帮扶,防止困境儿童成为流浪儿童。”何春兰告诉记者。
+ N# g: q, H [+ v 家住栖霞区某社区的小雪(化名)就是社工帮扶的困境儿童之一。今年14岁的小雪读初一,成绩不好的她一直想外出打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只有母亲一个人工作,父亲工伤在家,还有一个智障哥哥。她对自己的家庭十分自卑,不愿谈及。在邻居的眼中,小雪是一个孤僻的小孩,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从不和人打招呼。) p6 k7 V7 O0 s* p. D) Z, ^
开始小雪参加救助站组织的活动时很抗拒。经过几个月与社工的交流沟通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现在的小雪主动参加每次活动,“上次我们问她爸爸找到工作没有,她也愿意和我们聊她家庭的情况了。”何春兰说,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很值得高兴的事。7 B7 S! ]5 q3 Y3 y& m0 F
“最让我觉得难过的是在街上进行救助宣传的时候,有人反问‘关我什么事’,其实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不仅仅是政府、社会组织的责任,大家应该多些关注、包容和体谅,抱怨社会和政府是无意义的,想想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何春兰语重心长地说,这也是她从大学毕业就一直从事社会工作的感受。(完)
$ a7 j. X2 C, A8 ?- b' I" M# r: y2 A
来源:江苏新闻网
8 u6 D0 @; H2 T y3 X& r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