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桂城督导培育 于 2014-11-12 15:56 编辑
2 O9 T% k* _% F+ ^& I5 H0 A7 z8 M/ @7 d% M1 ~; ^0 }' p
社会工作中的“台阶原理” $ y3 ~1 w$ N V) k6 _
文/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简嘉卓 台阶,是平时十分常见,而我们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建筑物:以笔者为例,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上下九条台阶共约三百八十级。看似简单的上下楼梯,然而虽然没有经过科学的统计,每个人都基本会在上下楼梯台阶的时候出过“状况”,或是拌脚,或是摔跤。通常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留心,或者是贪快拼步,没有一步一个台阶走好。 , W5 [( Q, S( ~! y4 ^
我们社会工作的很多地方,小到个案会谈,大到社区的五年发展策略,有时候就像在走台阶,容不得粗心,也不得贪快。下面先看一个简单例子: " u, ^ N% ~, Y0 r# m% T0 l
(第一次个案会谈,同学因经常不交作业被老师带到社工办公室) 社工:你好,我是学校的社工小于,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呢? 同学:我叫小堃 社工:听说你经常不交作业,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沉默) ' f* C+ G! `+ U
上文或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但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许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台阶”迈得有点多。如果说上文社工问同学姓名的那句话是第一级的台阶的话,接下来的第二句话就是几个台阶一起迈,那结果只能导致“摔倒”——会谈出现僵局。同样的一个情景,我们换一个“步伐”: 8 b$ b, p" h8 j6 ~9 T
社工:你好,我是学校的社工小于,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呢? 同学:我叫小堃 社工:啊,你的名字很特别,是哪个字啊? 同学:上面两个方,下面一个土,方方土。 社工:是这样字写的吗? 同学:是的,上面两个方,下面一个土,方方土。 社工:好的,你是哪个班级的啊? ……(慢慢地双方开始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社工:现在的作业多不多啊? 同学:也挺多的,有时候做到晚上十二点也做不完。 社工: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情况吗?或者是有什么困扰你? ……
2 n$ _8 p+ r* G
慢慢地,社工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小堃做作业时精神不集中,导致效率不高,无法完成作业。由此社工再进行辅导。并不是说以上的例子是一个完美的对话模板,但是它示范了如何正确的上台阶:第一句话是第一级台阶,因为问名字基本不会带来阻抗。第二句话可以理解为第二级台阶,对名字有了深入的了解,而因为有第一句话的铺垫,第二句话的阻抗得以消减并克服。接着我们的社工按照“台阶原理”一步一台阶,将本来较大的阻抗慢慢消除,最终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 % `: u6 X! L/ l: Q2 e
除了个案服务,进一步来说,“台阶原理”也是用于宏观的服务领域,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计划。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些位于农村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从开业之初便定位为社区的生活中心,并致力于改良社区风气,为此不断推出如“社区规范知多D”、“残疾人自力更生小组”等发展性甚至治疗性的社会工作服务,并严格规范功能室的运作,如长者日间照料室里长者们不能大声讲话、不准脱鞋和打牌。可想而知,在运营了三个月以后,中心的服务总人数反而跌至新低。
2 h4 J6 O. @1 r! `* t' I0 z
这也是“台阶”迈得太多的缘故。笔者认为,一开始,每个中心都得想方设法地聚集人气,然后才能图发展。而实际上,一个一万常住人口的社区,中心利用康乐及基础服务使群众的参与率从每月一千人、两千人到四千人便是起码的三个台阶,有了居民的参与率,然后才能慢慢开展发展性甚至治疗性的服务,这可能又是两三年,无数个台阶的事情了。只有这样,中心的台阶才能迈得稳,就算出现一些状况也不至于“摔跤”。 # I. T. z( s' b* B8 x; Q
3 X) T" Y/ i4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