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平常的周末,关爱桂城创益中心一楼的618街区人气十足。几位市民悠闲地品着咖啡;不远处的荒岛图书馆里不少市民悠闲地看书;旁边的“稚童空间”里,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黄马甲”志愿者的带领下做游戏;二楼的公益NGO孵化中心,进驻的社工机构正在忙碌地运营着……
对普通市民来说,创益中心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对于在这里服务的志愿者来说,这里是他们分享爱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创益中心缩写着南海在推进志愿服务方面的成效。
近年来,南海通过建立“1+8+N”体系,将志愿服务开展与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推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助推志愿服务制度化、长效化,从而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
如今,南海全区注册志愿者超26万人,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200多个。社区志愿服务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活跃于社区、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提供邻里守望和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为“家·南海”建设注入新内涵和新活力。
构建
体系
“1+8+N”
创新社会管理
开展志愿服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曾强调,开展志愿服务并结合社会管理创新,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主导作用和居民的主体作用,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使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为社会管理创新探索的公益综合体,翠颐社区的关爱桂城创益中心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经验,该中心目前已经成为市民活动、NGO孵化、社区精英沟通的公益综合平台,并得到了刘奇葆的肯定。
去年12月,在总结经验后,南海社会创益园正式启动,这是一个集社会建设培训、展示、交流和研究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创益综合体,与之连结的8个镇街区域性社会创益中心,则承担社会组织培育、社会服务研发、社会政策观测、社会服务供给四大职能。
区创益园和镇创益中心作为区镇两级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部和项目研发部,通过医院、学校、福利中心、社区服务中心、青苹果之家等遍布南海城乡社区的各类公共服务、社会服务载体,负责把政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输送到社区群众之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南海创新成立“志愿V站”,将志愿服务延伸到社区,解决志愿服务平台最后一公里问题,和群众无缝接驳,构建和完善南海“区——镇——社区——群众一线”的志愿服务阵地网络。
12月,梦里水乡“七一空间”、创益中心、小候鸟驿站在梦里水乡创益中心广场启用。长者在“炊烟阁”制作曲奇,儿童在“乐学堂”进行粘土制作,书法爱好者在“饮墨斋”挥毫泼墨……这种场景正是南海探索以构建“1+8+N”完整的公共服务输送枢纽推进社会建设,将志愿服务送进社区的一个缩影。
在桂城西南部的石石肯社区,千名老年人在生活照顾、心理抚慰等方面的需求显著,鉴于此,该社区居委会向桂城创益中心提出了一项“长者服务”的社工项目,以满足社区内老年群体的需求。很快,桂城创益中心通过调研后推出一项“携手社工计划”。该社区的吴奶奶告诉记者,现在小区里老年群体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区的生活丰富多了”。
石石肯社区的“长者服务”正是南海构建“1+8+N”体系后,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开展志愿服务的一个典型案例。依托“1+8+N”体系,志愿服务有了更大的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了“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初衷。
创新服务模式
借助大数据让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曾在调研南海基层善治工作时强调,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及志愿组织的作用,要推动这些组织适应新形势,焕发新活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近年来,南海以“创文”为契机,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大数据来统筹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实现供需对接。
走进桂城凯德广场,一座红色标有“V”字母的移动岗亭“志愿V站”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每天都有志愿者定时、定岗为市民提供路线咨询、手机临时充电、雨伞租借等贴心服务,通过采用“社工督导开发项目+志愿者组织开 展+带动、协同社区居民参与”的运营模式,以志愿者为核心,发动、凝聚更多的志愿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社区治理,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
“志愿V站”将志愿力量下沉至社区,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正是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生动体现,也是南海创新志愿服务最好诠释。
为志愿者开发“电子义工证”也是创新服务的一种手段。据介绍,南海义工联发展20年至今,从最初几十人的团队已经发展到26万注册义工。“电子义工证”使用后,通过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时显示义工的服务地点、服务人数、培训记录和信息查询等,更加方便志愿者组织合理调配资源。
该证还加载了公共交通、保险、社交和爱心回馈等功能,形成激励机制。持有该证的志愿者将享受“爱心联盟”礼遇回馈,由公共服务单位、医院、商家、旅游景点、社会机构等1000多个成员组成,志愿者在其中任何一家签约爱心商家或机构消费均能享受到优惠回馈和各类礼遇;在参加义工活动时享受不少于40万元的意外身故保险(放心保)、40万元的意外残疾保险保障等。
随着电子义工证发放,全省启动的首个志愿服务APP“南 海义工之家”系统也全面运作,今后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查询、报名、参与最新志愿活动,随时随地申请做义工。
“电子义工证和注册义工的手机APP系统,标志着义工管理 迈入数字信息化服务时代。”南海区创建办负责人说,南海的志愿服务已成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有力支撑以及亮丽而持久的城市名片。
满城尽是黄马甲
“关爱桂城”推进志愿服务进社区
去年5月18日,刘奇葆在佛山考察时,肯定了桂城“社工+义工”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并要求把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进一步形成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早在2002年,桂城的志愿者队伍就已初具规模,当时主要是热心居民借鉴香港的做法自发形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单凭政府主导已不能纾解公众对社会服务的强大需求,这就催生了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
桂城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在开启“全城义工”项目后,除了依托义工联开展活动外,还有党员志愿者服务、巾帼志愿者服务、学校志愿者服务等,通过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性,桂城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氛围,并成功创建了稻草人计划、星火计划、易公益计划、“500创义基金”等多个志愿品牌项目。
全民参与的背后是桂城探索的志愿服务进社区“1+3+1”(即一个平台+三个体系+一个结合)的成熟运作模式。
早在2009年,桂城就启动了“关爱桂城”建设,当年财政出资百万启动“关爱桂城基金”,成立“关爱桂城创益中心”等多个社区服务中心,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壮大和发展志愿服务。
为激励社工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桂城打造“社工+义工”联动的志愿服务模式,实现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为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桂城街道党工委倡议每名党员每年参与志愿服务不少于50小时。为激励市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桂城设置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按照服务时数进行一到五星级的评定,对星级志愿者给予表彰。
在南海,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通过区镇联动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每个村居都要实现“社工+义工”,这种要求也贯穿到每个镇街。
做了9年志愿者的王伟英对此感触颇深。去年,她负责的桂城叠二社区志愿者分队,针对空巢老人和没办法申请政府救助的人群,开展了“爱心接力,梦想启航”项目,让梁娴、梁妹、刘秀梅等七个家庭10人受惠。“志愿服务不仅提升了自身能力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坚定了把公益当做一项事业去经营。”王伟英说道。
王伟英的感触正是“关爱桂城”建设启动后,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的志愿服务进社区运作模式,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目前,桂城已发展志愿者5万多人,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108 支,合计服务时数已超过30万小时。志愿服务工作早已深入涉足社区矛盾调解、长者安老、残疾人、青少年、企业及外工、社区家庭、社区矫正、就业创业、环境保护、心理援助等一系列日常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
惠民志愿服务常态化
用爱心恒久温润城市人心
根叔是西樵镇樵华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有一户困难家庭长期住在旧船上,家里人都有精神疾病或身体疾病,深夜发生船舱进水状况,根叔接到求助电话后,马上叫上两名志愿者一起去处理,帮助向船舱外勺水,安置受灾的家人,忙碌大半夜才解决问题。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暖人心,恰恰是“根叔”这些党员志愿者最可贵的品质,在社区、农村深入了解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想方设法提供帮助、解决困难,传递党的关怀与温暖。
作为志愿服务发展较快、创新较多的地区,南海通过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与友爱奉献、助人自助的理念结合,通过完善招募注册制度、供需对接制度、回馈激励制度、培训提升制度、传播推广制度、评估督导制度等,鼓励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踊跃参与志愿服务,共建共享幸福和谐南海。
最受人关注的是,这种志愿服务并不是一时的繁盛。
在凯德广场附近的十字路口,穿“黄马甲”的志愿者就像一道固定的风景,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晴天雨季,市民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市民黄先生认为,有志愿者的站岗,行人过马路文明了不少,志愿者和行人的文明行为真正成了南海的亮丽风景。
当你穿过马路,便会发现一座显眼的红色岗亭“志愿V站”,它将社会资源及信息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为广大市民提供衣、食、住、行、游、玩等信息咨询服务,让群众更便捷参与、体验志愿服务,有效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过马路有志愿者劝导,路过志愿V站可以免费借雨伞,社区独居老人有需要可以求助志愿者……在南海,在一系列制度和平台的保障下,以群众需求为本的便民志愿服务、排忧解难的专业志愿服务越来越多,也逐渐成为常态化。
志愿者是文明创建者中的榜样,也是文明创建的受益者,通过他们的带动,志愿服务涌动全城,每个人迈出志愿服务的一小步,整个城市就迈向了文明一大步。
记者手记
志愿者,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力军”
志愿者,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新生力量;志愿服务,是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尺。
放眼已取得全国文明城称号的城市,在记住其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同时,更感叹于市民的良好文明习惯,如深圳处处可见志愿者等,这些都成为一道城市风景,成为让城市名扬天下的具体载体。
而南海在持续几年的文明创建中,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城市更整洁了,行人过马路更规范了,集贸市场和背街小巷也是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市民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了,讲文明,讲礼貌已蔚然成风。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志愿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毕竟,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城市不但需要精神上的滋养,城市更需要有热心的志愿者来引领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精神。
也许,志愿者们只是做做交通指引,唠唠家常,说几句贴心话,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凡人善举,对需要帮助的人而言却是雪中送炭,他们为社会带来了温暖,唱响了正气歌,传递了文明的正能量,让南海这座城市充满了温情。
“社工+义工”联动、志愿服务纳入党员入党“第一课”、“七一空间”创新党员志愿者服务……如今,南海坚持以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为重要切入点,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凝聚城市文明正能量,志愿者无疑已成为文明城市建设中的“生力军”。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 付艳霞
文/珠江时报记者 戴欢婷 程虹 通讯员 李凤 徐泳欣
/ t7 j( I' e; r4 T
来源:珠江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