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掏钱买买买,社工仍喊穷穷穷!
5 i- n; G; K( w `( L●由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广州模式”在全国先行先试 ●实际运作中遭遇一些困境待解
4 q+ r2 M g2 H: b广州日报 2015-01-19 记者 谭秋明
! ~3 n1 l S9 p9 q8 ~& o% | 4 O& C! b: y. U9 k: @) ~
政府出资“买买买”,社工仍喊“穷穷穷”,市民街坊则慨叹“没什么特别感受”……从2008年起,广州市试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连续7年投入11.11亿元。广州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特别是推广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促使社工队伍和社工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形成了“广州模式”。如今,“广州模式”正被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多个城市争相学习。
6 ~# S4 S7 {: m( S; }5 v! ^
/ o: S$ ^& \! Q* I9 n7 L7 A- Y作为先行先试者,“广州模式”历经数年试探,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开始遇到了准入、评估、提升服务质量等发展困境待破解。 6 W% Q# D6 G: m
连年投入亿元与国内城市相比是“大手笔”,与国际城市相比却是“小数目”。其实,大规模地购买家综服务,在业界、学界中一直存在争议。有意见认为,全面开花的家综服务有如撒胡椒面,普及得快,却似乎成效不明显。 v4 q1 B6 M2 U$ [
社工故事 “中国最美社工” 科班出身 同学没几个当社工 $ Z/ g1 q% g7 P" d+ ]) P
2013年,广州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社工林佳获评“中国最美社工”。1987年出生,不到30岁的他,从业4年,在广州社工界已是中流砥柱。 - f$ h9 m* y4 M+ V
林佳读社工专业出身。在求职过程中,他不止一次犹豫该不该当社工,“当年的同学40多人,真去当社工的就几个,现在还当社工的估计没几个了。”来到广州,工作不好找,林佳投了几家社工机构,现在供职的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招收了他,刚入职时月收入1600元,主要服务艾滋病及感染者。“肯定不敢跟家里说,也不敢跟朋友提起。” 2 f, g" B) S4 H$ L& u( p2 K
每周, 林佳有专门的时间到市八人民医院和天河区、越秀区疾控开展服务。连林佳自己也没想到能一直坚持下来。如今,他是星空艾滋病项目的负责人,月薪涨到4000元,成了家,当了爸,妻子也是社工。采访中,他一直庆幸自己的坚守。 & R) z: u% L0 x5 F8 t
“现在薪酬还是偏低,社工身份的认知度还是不足。但世间没有不劳而获,更何况社工是新生行业,你要和她一起慢慢成长。”林佳说。 编个案 社工哭诉活在“说谎世界”
& Z# c# ^9 W, ~, C( _* |和林佳相比,燕真认为自己算是一个“逃兵”。辞职前,她是一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专业社工,负责养老院养护专区的长者心理辅导工作。老人多由医院转至该区。燕真很受老人们欢迎。她也热情高涨地挖掘个案,筹备小组活动。 $ O0 A. j4 T, k
“马上要检查了,你拿不出(个案)也要拿!实在不行,翻翻报纸杂志,参考一下社会新闻。”机构负责人示意燕真,个案不足要赶紧“编”。为了保住饭碗,燕真交出了几个添油加醋的个案,负责人翻了翻,不耐烦地将个案册拍在桌上,厉声道:“你(的个案)就不能再激烈点吗?这样能体现你工作的重要意义吗?”
6 K: ^( h3 C+ `" G7 [燕真开始参照社会新闻编造个案。她回忆称,“我写过与子女关系紧张的老人、与室友无法和睦相处的老人、怀念亡夫郁结不已的老人,还有意欲自杀的老人。但是,在我的病区里,根本没有这些个案。”应付过一次检查,很快又迎来下一次,“活在‘说谎的世界’里,良心不安。”她哭诉。 8 t. r4 m; g3 b0 H
抢个案 癌老人大呼:“别帮我了!” # i; e; o* r7 q a9 v
“不要帮我了!谢谢你们的好意了!”82岁的梁伯最近查出了肝癌晚期,而且发生了转移,令他感受煎熬的除了病痛,还有同时而来的两份“关爱”。大约4个月前,百病缠身、与独子关系一直不和谐的梁伯同时被两个家综的社工“盯”上了。一边要帮他申请养老床位,一边要将他送进医院全面检查,两边都表示要帮他化解与独子之间的误会,让他们父子重归于好。
8 i0 U& y8 c5 |# Z1 l1 D, h) {* W刚开始梁伯甚为感动,渐渐地他发现,两班“后生”原来针锋相对,“该听谁的呢?”梁伯的烦恼来了——一家知名机构的负责人讲述了这个“抢个案”的真实案例。他指出,两个家综的社工原本可以合作一起开展关爱梁伯的服务,但其中一方以“保密性”为由,不愿与另一方合作而引发矛盾。
) A% g! _( q* F5 K' {+ C这位负责人指出,社工承受着各种业务压力,首当其冲就是完成指定个案数。“没有的硬要完成指标,就要去抢。”记者了解到,梁伯目前已进入医院治疗,但谢绝了社工的继续跟进。 1 K, f5 C6 {0 j, H! O) ^* u
广州模式 每个街道一个“家综”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 " Y6 S( W) ~2 n; R) z4 K
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兴起向先进城市学习社会管理经验的风潮,广州率先学习并引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 + t- [3 _9 k5 z- n
2010年:广州确定学习新加坡,大规模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设定了至少每条街道建设一个家综的目标
. q3 M$ E9 _+ N5 t# W. }4 q* b. I4 w怎么买? 服务全部招投标 + B( j1 O9 w p" [8 K& \: ^
从2008年起,广州市试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2012年的投入首次突破亿元,投入资金达到2.95亿元。2013年投入增加到3.3亿元,购买了165项社工服务。这165项社工服务中,有153项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也就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服务,投资金额达到3.06亿元,另有12个专项,投入金额1600万元。 ; z2 E6 X4 X0 a# G
无论是购买家综服务还是专项服务,全部通过招投标进行。机构中标承接家综服务,可获得3年200万元的购买资金。如中标专项服务,则视乎项目覆盖的服务人群、服务量、服务难度等定价,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迄今为止,全市最贵的社工专项服务是“青年地带”服务边缘青少年,3年投入达到1650万元。 ) b5 f' r$ t8 y h# s" j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有专门的准入评估,但不是广州这样直接使用了市场化的招投标方式。有来自香港的社工专业人士认为:“社工是做人的工作,是为民服务,用商贸招投标方式购买社工服务,不妥!”
2 X7 B' a5 M- s* J" W# @$ d8 I买什么?153个家综中心 数十个专项服务 " b/ D4 Z/ q+ E
近几年,广州市开始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转型,大力发展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而且连年追加投入,那么,到底都买了些什么社工服务呢? 9 I+ h2 h7 l& d/ k
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覆盖全市153个街镇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居家社工服务;二是关注专门群体的专项服务。 7 E6 O7 C; W# F- I
覆盖全市153个街镇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居家社工服务,以“3+2”模式运作,3项必备服务主要以社区老年人、青少年和家庭为主,2项个性化服务视乎社区特色由承接机构自主设计开展,如外来工集中的社区开展关爱外来工及其子女的服务等。 1 _1 P0 d0 [3 u% [0 ^
专项服务主要关注特殊边缘群体,到2013年,广州已有21个专项服务,如协助精神病人社区康复、刑释人员社区矫正、残障人士社区复健、外来人员融入社区及就业等。
+ T8 D7 Y4 B; Q% m买对了吗? 有人认为“没买对”
! A! j% q. f7 `% Q6 x“当下的社工数量和素质并不能提供足够专业的服务。”—— 省民政厅一前厅官
8 g8 C! q. F3 @5 |6 r: C4 ]一位广东省民政厅前厅官不止一次在研讨活动中表示,大规模急速地开展购买家综服务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投资虽大,一时间能起到扶持社工机构发展的作用,但是当下的社工数量和素质并不能提供足够专业的服务,反倒是“拔苗助长”。
! b/ p, t) v+ W; y! C* Y& ^( `而“没买对”也是本报记者在社区采访听到较多的反馈。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表示,每年数亿元的投入,市民却认为是撒盐入水,自己没尝到一点滋味。 . b A( a, [7 w* F; k
至于社工机构,甚至是一直负责操持此事的民政部门,也正为“到底买得对不对”而陷入迷思,而这份迷思主要针对实际运行情况引发出的诸多问题而言。 1 ?# O5 I( q8 C
运行之困 评标准入:专家既当裁判又当选手?
C( ?. V M d/ P日前,一宗关于萝岗区某街道家综的竞标纠纷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市民政局正在展开调查。 9 k. r1 L1 M( S
其实,早在试行之初就有人投诉称,有些购买社工服务的评标是一场“知根知底”的走过场游戏。“既当裁判又当选手这是无可辩驳的现实。”一位评标专家库的专家坦承,这个专家库初创时,由于广州社工人才紧缺,专家库的50多位专家主要由高校社工专业负责人、教师出任,而他们多数又是本土机构的发起人、理事、监事。“这就要看各位专家会不会主动回避。”
& U( r2 B6 ]% Q( ^; h7 y Y& y这位评标专家还指出:“机构和街道‘串通’的可能性更高。”刚开始参与评标时,很多社工机构连标书都不会做,但是他们会主动和作为招标方的街道搞好关系。“招标方会设定一些对机构有利的条件,为他们争取略高的分数。”
. C0 Q- r4 Y9 Y$ V3 I x6 ~! Z9 Q8 W此外,个别招标项目可能由于地处边缘,例如要在萝岗、花都、从化等地开展服务,又或者服务难度大,如针对吸毒人群、刑释解教人员等,开标后没有足够数量的竞标机构前来应标。个别机构为获得政府购买,会请相熟机构前来“围标”。
+ f- D: m9 F) _评估失准:5~6家评估机构标准不一
9 {# z1 ^& b% S2 L广州市规定承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机构每年必须接受中期、末期两次评估。运行数年,对评估的诟病,也逐渐多了起来。 + d0 |, P! ]5 u% F$ {
“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应付评估之上了,还剩多少精力认真开展服务呢?”一些社工认为,“编个案”、“抢个案”很大程度由过于频繁的评估造成,“几乎是首尾相接,中期刚结束,末期马上就来了。”每次自评、接受中期评估、末期评估,机构都要准备大量的文书材料。
: y8 q) F, ` o3 W令社工机构倍感头痛的还有,各区的评估机构不同。目前,全市有5~6家评估机构负责对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进行评估,评估标准不统一。“我们在不同区承接了家综服务,有些区评估基本只看文书,有些区会来实地查验。”一位社工机构负责人称,在最近的末期评估中,评估专家组到现场查看了一下文书和环境后就离开了。
3 O% Q& O2 ~' n7 f! G1 @# o2 \8 C“评估标准不统一,没有达到预期成效,甚至伤害了一些机构和社工的积极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大问题。”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直面这一问题,称正在寻求解决办法。 7 L+ k5 y9 N6 f2 ]5 Z& d, p4 x
冒险求生:一个社工“掰开”几处用
0 ?3 ~/ ?$ B; @* u/ b4 Y% g: z“主任以能者多劳激励我,似乎不好拒绝。”一位从业近四年的一线社工吐槽,她服务的机构日前在佛山获得了一项政府购买服务,由于机构人手有限,负责人委以重任,周一到周五,她在广州一个家综开展日常服务,周六日则要到佛山去参与专项服务。“机构是一套人马,同时接跨城市的几个项目,把社工累得要死,却只给一份工资。”
& F, w/ M2 u; B+ ?/ M/ p+ n该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这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了!”她说,不断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几乎是社工机构维持和发展的唯一渠道,而且,社工行业才起步几年,薪酬偏低,留不住人,留得下来的都算是骨干了。其还称,过去一直靠“一套人马接多个项目”来维持,但现在广州行不通了。因为每一个项目的工作人员名单都要在社区服务网上公示,一个社工在两个项目中出现,机构就会被警告。
6 U* R5 s: H. C5 g; f/ G“很多城市购买服务还处于试探阶段,不敢投入太多,想给员工提薪比较难。”对于服务质量是否有保障,这位负责人语带无奈地说:“呵呵,我们就说是‘一分钱一分货’吧!”她期望社工与机构共度时艰,“周边城市都发展起来,行业就有起色了!”
3 @8 s) y0 a& h: L5 a8 V: h% E社工群像 走一半留一半 部分因病致贫 `$ d c' O$ U+ L+ T
社工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者。社工的工作状态、生存状况决定着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而现实中社工不仅存在定位不清带来的身份尴尬,而且一些人陷入了低收入、低生活质量的困境。 7 q) [3 f" G% l1 b. k6 q. ?
定位不清:社工成居委编外人员
+ e* q; D1 S: L3 D" Z, v目前,广州已经有150多个家综。然而,家综与街道、居委的关系似乎并不太明确。“我们当然是希望家综能够独立起来,开展专业服务。”市民政局负责人坦承,由于最初的定位不明晰,不少家综成了区、街“附属”“外援”,大量行政工作“倾倒”到社工身上。这恰恰是政府买了社工服务、而市民却无法切实享受专业服务的根源所在。
& t) E3 R4 V8 B$ b) R9 r3 j“你就忘掉自己的专业吧,不就是一份工作吗?”街道人员向社工小李交代任务时常常这样说。她被安排去做育龄妇女入户调查、去派发预防登革热单张、去宣讲垃圾分类办法,总之,是一些与社工专业几乎无关的工作。
; A5 b- @1 q+ A7 b6 k缺乏认可:“平民会所”少人捧场
8 \* G6 x4 q7 N1 |) ^8 c由于定位不清,在市民心中,社工、义工和居委大妈几乎没有差别。至于什么情况下应该请社工帮忙,有什么问题应该交由社工处理,很多街坊没有清晰概念。日前,本报记者在几个知名社区对约300户居民展开调查,其中有288户居民表示没有接触过社区社工,而且不知道在社区的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社工。即使接触过社工的居民,也认为:“社工和义工不是一样的吗?都是帮忙组织社区活动的吧!”至于家综可以提供什么服务,有多达217户回答:“办暂住证、准生证的地方。”
% [2 U+ f/ n$ i$ q. l# v4 N0 g2 o该项调查样本虽小,但表明,经过连续六七年投入超过十亿元购买社工服务,其实市民“不买账”,最初想要打造由专业社工来负责运行的“平民会所”,市民鲜少捧场。
' i2 ~/ {' O2 W9 u: z收入不高:“限价”带来社工大量流失?
( x! w2 t5 Y! k2 u4 b广州家综的一线社工,多数拿着三四千元的月薪。最近,重病社工李丹的求助引起广泛关注,在患病之前,她是一名家综社工,每月实收2000元。40多万元的医药费只能靠申请医疗救助、寻求社会捐助来解决。而在新加坡,一个入职两年的初级社工,年薪达到20万元新币(约合100万元人民币);在香港,一个新入职的社工最低月薪是1.6万港元(约合1.28万元人民币)。 1 x, L) A; p% `0 J3 r
在广州社区服务网上,各个机构公开的人员配置表中,有半数,甚至是三分之二被标注为“已离职”。以白云街家综于2014年11月14日更新的人员配置为例,承接机构自2012年2月中标,5月开展服务,至今已有7位持有社工师或助理社工师的社工辞职,相当于短短一年多,所有持证社工换了一次。 * M2 i2 z8 f/ C( }; q5 M& L5 O
一家承接了数个家综的机构负责人指出,广州购买家综服务设定每3年一次,每次投入200万元,这200万元中限定60%用于用工成本,亦即120万元支付10名专业社工和10名其他人员3年的工资。“没有自主裁量,怎敢加薪?何况实在没有加薪的空间。”该负责人表示。
8 G- T# e: }0 s( u9 ` I数说社工
# z% b, t1 x0 G8 h% R5 d很年轻 平均年龄:25岁( c+ k! z$ _& N
据广州市民政局一项关于社工人才的统计,目前广州市从业专业社工平均年龄25岁。这支年轻队伍面临的却是社会管理、家庭生活中最为棘手甚至负面的问题。
$ g/ J# p* {3 K& u薪酬低 月薪4000元者甚少 广州市曾对社工薪酬开具指导价,从3000~6500元分为三大类数个档次,事实上,月入4000元以上的社工可谓凤毛麟角。 - i1 c0 l3 ~8 z6 F$ K
流失率高 年流失率24.3% 由于市民对社工的认可度一般,评价和激励体系还不够完善,社工的成就感普遍偏低,也是这个行业流失率持续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广州社工中,从业5年以上的专业社工仅1%。92.8%社工从业时间3年以下,社工人才的年流失率约为24.3%。
8 I# ` `4 F- H: o2 T( v缺口大 每万人有5名社工 2013年,广州考取社工资格的专业人员有4374人。预期到2015年,广州每1万人将拥有5名社工。而香港,经过多年发展,拥有1.3万社工,约540人就拥有1名社工。
+ [8 d3 h0 a; U$ d3 D- |2 f买服务 花了多少钱? 从2008年起,广州市试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连续7年投入11.11亿元。其中,2012年的投入首次突破亿元。2013年投入增加到3.3亿元,购买了165项社工服务。
6 o" ~; ~5 v u1 ~5 a, c3 s最贵项目3年花1650万元 广州最贵的社工服务项目“青年地带”是由广州市民政局和海珠区政府联合购买、委托海珠区团委统筹实施的社会服务项目。市、区按照1∶2的比例出资,共投资1650万元。项目在海珠区共设18个“青年地带”社工站,服务全区6~30岁的青少年,项目人员投入55人,服务期限为3年。 ( o) j$ i$ {& }* z {7 d
购买投入占财政开支0.5% 广州用于购买社工服务的投入约为全市财政开支的0.5%。 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用于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约占财政支出的11%~15%。 其中,中国香港用于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仅次于教育投入,在全年财政支出中位列第二,超过医疗投入。 3 q8 L( v6 R0 J [6 J# O2 a
钱从哪来? 政经费福彩公益金 2009年至2012年,全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达到111109万元,其中—— 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市,资金规模达到108965万元(约占全省的98%),公共财政预算已成为以上几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主渠道。 ) _( ^) J% q! K7 N3 [' {- C$ k' n. C1 E
原文来源:中国社工时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affc7bd487c4796a#rd
" o9 ^' J! m0 U( ^% M! m, L0 Q6 e: h0 D+ \$ ?! ^/ j5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