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06月24日18:06 新民周刊 8 r- D; l6 `8 b7 G9 q
5 I9 q' A; G+ m( |, x$ N* y中国需要社工吗?& Y! B. ^; t" H: y3 T. g
有人说社工对于中国太过超前,但也有人坚信中国更需要社工。在内地社工事业最早发展的上海,一些人已经走上职业社工之路,成为社工事业最初的开拓者。
3 v4 G9 {4 b1 S1 U# p) ^8 T' a 撰稿·黄 祺(记者)) v' m. D0 @" v0 w: H9 x* n
“建议政府用16亿元购买社会公共服务。”6月15日,上海市政协通过提案,建议政府从1600亿拉动内需资金中,拨出1%用于购买公共服务领域的社工岗位。“社工”一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8 w, o# g! g- i( z4 o 重要的“角落”
4 o, i; y4 l$ @0 e “老板,他们找你!”看到唐凯和王安琪来,牛肉拉面店的伙计,赶忙用带着西北口音的普通话高声叫马老板。马老板只有20多岁,拉面店开在上海浦东新区一条马路的拐角。马老板笑眯眯地迎出来,不停地问:“吃饭没有?进来吃碗面,真的,快进来,吃面。”+ [- u3 {5 T! S. p" h# `
“我们是来发这一期的杂志的,上面有我们搞活动的照片呢。”王安琪递上杂志。马老板打开杂志,找上面是不是有自己的照片。
8 |3 i" g+ _; U4 M7 Y' V “最近怎么样?”唐凯问。8 D/ m) S# L( D z& ]* h( {
“还可以。”
% j$ t! C2 ?; Z/ g9 x, C “解决了吗?”
1 h$ v# r1 ?, r* T0 [1 } “快了吧,可能就这一个月。”
% s: M. U, U8 Q 如果不了解实情,外人实在很难看出,唐凯和王安琪两个上海年轻人,怎么会跟回族拉面老板如此熟络,对话像暗号一般。但如果知道唐凯和王安琪是社工,情况就要容易理解一些,拉面店老板是社工的服务对象,他们之间的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 I/ V R+ @' q- G0 c. i
“这家老板跟房东之间有纠纷,1年多以前,我们社工开始介入,帮助两方沟通。”唐凯说。对于从青海来的回族老板来说,跟上海当地人打交道并不是容易的事,光是听懂他们连珠带炮的上海普通话,就是个问题。何况遇到纠纷,不同民族、不同利益、不同行为习惯,让双方的沟通更加困难,唐凯们要做的,就是协调两方的关系,找到最好的解决纠纷的办法。' H( W2 E% @% n: _/ g
“在这个纠纷中,从法律上讲,马老板不占理,但他们有他们的苦衷。他们一家人所有的积蓄,加上银行贷款,统统投资在这个拉面店上。如果不能继续开下去,他们一家人的损失非常大,我们也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唐凯和王安琪,找房东谈了很多次,找马老板也谈了很多次。就是在来来回回的沟通中,马老板相信,社工是真要帮助他解决问题。
! N3 K! L: |% G( U" H: W0 {6 h “除了他们的同乡,在上海他们没有什么熟人,更谈不上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找同乡帮忙。但我们去了很多次以后,他们也开始信任我们。”唐凯说,尽管最终的结果还要由法律来裁判,但社工的作用是,不让一些可能激化的矛盾发生,替服务对象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8 L( m$ z* @, {
马老板只是“少数民族社工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之一,2007年,上海浦东新区民族宗教办提出服务少数民族的项目,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竞标承接了这个项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大多数内地人,还比较陌生。简单地说,政府部门希望对少数民族居民进行服务,他们出资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让专业的社工去承担服务少数民族的工作。( R: I! ^& O. I5 M/ F# I+ V- Q
乐群是上海最早成立的专业社工民间机构,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事实上,在大多数人还对社工这个职业一无所知的时候,上海的民间社工机构已经开始逐步壮大,并开始成熟。除了乐群,上海已有10多家注册社工机构,此外,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民间社工机构也非常活跃。* S/ l& |- t+ _4 U0 o# _5 z9 n
不是居委会# {, O0 E% S0 _) }; g- d
医务社工莫小姐,是很多中国内地观众对社工最初的印象。莫小姐是香港电视剧《妙手仁心》中的一个人物,中年,一脸和善,还有些幽默。电视剧里,莫小姐很是忙碌。一位患绝症的老先生不愿意吃药,莫小姐去跟老先生聊天,知道他的情绪来自对行动不便的老伴的担心,莫小姐去把老太太接到医院,让老先生放心,在老伴的鼓励下,老先生重新接受治疗。
& ]* L2 O& L4 H; Y( j2 x 社工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美西方国家,最初的目的跟慈善紧密相关。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工作起源于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实施的《济贫法》,《济贫法》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 o: j1 l8 A! a& g
现在,在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跟律师、医师一样,每千人拥有多少社工,被认为是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标志。中国香港的社工事业,也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到2008年,香港的注册社工已经有1.4万多名,大约1000名香港居民拥有2名社工。
2 V8 [$ p8 I4 M/ _$ ?' J5 ~; ? 中国内地近代也曾出现过社工。1920年代,一批海外留学回来的学者,把西方的社工概念引进到中国。朱眉华教授介绍,当时,北京协和医院里就有了社工的岗位。但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社工慢慢淡出中国内地。% |5 U. y4 }- M" J8 ~7 l+ {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重新恢复社工专业的教学,开设社工专业的第一所高校是北京大学。但在专业教育的前十年,社工只有专业教育,没有就业岗位。直到1996年,上海浦东新区才开始出现国内最早的职业社工。0 A" }0 \' R$ D- D! P& I1 h0 Z
任何事业的开拓总是充满艰辛,而对于内地社工来说,最大的难处在于,很少有人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8 e) g; C h5 b4 }. c( g
唐凯和王安琪在“少数民族社工服务”项目中负责唐桥街道,这个街道一共有9家拉面店,还有700人散居在居民区的少数民族居民。唐凯还记得,2007年第一次走访拉面店,他进一家拉面店,对一位正在拉面条的师傅说他是社工,想找老板。这位师傅回答:“老板不在。”唐凯去了好几次,最后终于知道,回答他“老板不在”的就是老板。在中国内地,大多数人甚至从未听说过“社工”这个职业名称,也不了解,有这样一种职业,完全独立于政府机构,以帮助别人为目的。
: }( }2 c* V: X “社工跟居委会大妈有什么区别?”内地社工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内地城市居民,绝大多数是“单位人”。在单位,关心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困难的工作,一般由党政干部、工会干部、妇联干部完成,单位不管的,有居委会大妈来管。在今天的社工看来,党政干部、居委会大妈,都是业余的社会工作者,而职业的社工,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养,获得社工资格。
" F. ~; e0 A, U+ N5 [ 随着单位负责生老病死的体制被慢慢打破,更多的人成为社会人,过去的“业余社工”将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内地城市,也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社工。$ c' f- l) }# o1 _: ^7 C8 O+ f. [
中国更需要社工* i- m. U( P0 i6 Z4 Y( Y
黄以琪是香港人,她来到上海的医疗机构工作后,曾经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内地的医院里还没有社工?”黄以琪告诉记者,医务社工在香港医院里是非常常见的。最近,华东政法大学社工专业的几名学生,到她工作的上海瑞安肿瘤诊所实习,黄以琪发现,这些学生对工作非常热情,但遗憾的是,目前医院还没有社工岗位可以提供给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 [# x% H2 q" ]. N9 C% `! n6 M
内地拥有专职社工岗位的医院,的确凤毛麟角。在上海,目前只有儿童医学中心和东方医院两家医院有专职社工。东方医院专职社工岗位已经设立9年,这9年来,社工张一奇经历了医院和患者对社工认识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医生也不理解社工有什么用。现在,我们经常接到医生、护士转给我们的个案。医护人员也发现,有的问题,只有我们社工能解决。”
4 `+ T. f- `0 D 几年前,一位90岁的心内科患者突然割腕自杀,被抢救过来。护士慌慌张张来找社工,医护人员担心患者自杀的原因是对医护人员服务不满意,希望社工能够了解实情。: K0 o8 N& O3 K5 C& _: [
张一奇说,经过了解,这位老人想自杀,并不是对医护人员不满。老人每年有半年住在医院,子女对他很好。但因为老人常年住院,子女来探望的时候,常常没什么话跟老人聊,老人一方面觉得自己拖累家人,一方面因为子女的冷淡而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愿望,所以想到了结此生。
! ]3 n$ y+ m: L 情况清楚后,社工立即与老人的子女沟通,让他们理解老人的顾虑,建议子女以后在探望的时候,多找些话题跟老人聊天,让他不要觉得自己是个拖累。8 s) N/ ?; d4 a) a
医院是社会问题集中的地方,张一奇介绍说,患者最常见的问题有:经济条件差、对疾病认识的偏差、对医务人员服务不满意、家庭矛盾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
' o) {+ k( h0 x$ W$ ~/ Y* Q 乐群社工服务社的王瑾璟,曾经到养老院工作,有一个案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养老院里3位老人住一个房间,新来的老人住了不久,就向养老院反映有人偷她的东西。王瑾璟找到老人,听她抱怨了一个小时。“其实,她主要的问题是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一切都不习惯,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态度也比较冷淡,所以老人有很多不满的情绪。”王瑾璟告诉养老院领导老人的情况,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改变态度,一方面安慰老人,帮助老人适应环境。“刚开始,养老院不愿意接受我们社工,以为是上级派去检查他们工作的。后来看到我们的工作,养老院领导竟然主动要求我们去服务。”
& b4 J, _9 j, P4 G7 E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弱势群体:老人、病人、流浪人群、少数民族……社会应该去关注这些人。社工,就是为这些人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眉华说,她是推动上海社工事业发展的学者之一。■- I) S7 v4 A% _3 f
这个专业,最陌生最烦恼……7 {, i3 y/ T5 ]: z
上海有13所高校开设了社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约1000人,目前上海能提供的社工岗位,相对于毕业生人数,差得太远。' E: v9 j2 x& M4 ?% u1 \
撰稿·黄 祺(记者)
% L' W: }! `* @$ ~/ w( h: ? 最陌生的职业
$ S5 j% p, S! t! G& W: e 华东理工大学朱眉华教授一直有个设想,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剧本,以社工为题材,拍一部青春偶像剧,公众对中国内地社工的了解一定会增加很多。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一部电视剧《公关小姐》热播,才让大家知道了有“公关”这个行当。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社工,认可社工,朱教授的学生里,一定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到社工事业中。9 K0 {; h' B3 f7 P0 d! p- g8 L( X
华东理工大学,是上海市最早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社工专业开设已经13年,在学校各种专业中不算新面孔,但公众对这个专业和职业的知晓率,可能是最低的。“人家给我介绍女朋友,见面,我说我是做社工的。接下来,我要用2个小时给她解释什么是社工,相亲就变成了社工知识普及活动。”上海社工协会副秘书长姬忠宪说,社工大多有这样的经历。
, B- w- G( C" ]. |: q/ J 正是由于公众对社工职业的陌生,在高中毕业生在报考高校时,“社工”也无法进入学生们的视野。“我曾为某政法大学社工系的学生讲课,课上我问他们: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因为想做社工而主动报考这个专业的?一句问完,满堂默然,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在教室后排的座位上看到一个女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姬忠宪描述的场景,是国内高校社工专业普遍存在的现状。, |4 w8 t2 i! i, m
复旦大学社工专业学生丁月(化名)告诉《新民周刊》,社工是她填报的第四志愿,她想读的是新闻,但因为分数不够,最后进入了社工专业。在丁月班级30多名同学中,大多数人跟她的情况一样。
! R( d- q1 Y- Z9 g1 q# ~0 d “刚进学校的时候,老师说,你们一个班,到毕业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同学做了社工,就很好了,如果有两个人,就算是意外惊喜。”从一无所知开始,经过专业学习,丁月慢慢觉得社工专业也挺有意思,开始有些喜欢。但自己最初的新闻梦想,丁月还是没法割舍,实习的时候,丁月除了按照专业要求到社工岗位实习,自己还找了一家媒体实习,她仍然希望以后到媒体工作。
" N% H+ m! J" Y2 P “社工这个职业,非常需要认同感。但现在很多社工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因为认同社工理念,才去选择学社工的。”当年,姬忠宪自己也是“非自愿”地被调剂到社工专业学习,但他比较幸运,在经过专业学习以后,他发现自己非常喜爱和适合这个职业。姬忠宪认为,目前国内社工专业学生多数转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职业认同感。9 i T1 [* s# |/ @
成长的烦恼/ p& y) d' v* V! s2 @! z2 x6 a
内地的这种情况,在香港非常少见,香港社工专业学生大多数成为职业社工。香港社工钱绮莲告诉记者,当年她参加高考报考社工专业,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再考,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社工专业。钱绮莲说,她自己对社工最初的印象,是小时候到青少年中心玩,看到的那些亲切微笑的社工姐姐。后来,她自己在暑假里到青少年中心打工做助理,钱绮莲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跟小朋友们打交道。“我知道我的性格,让我上朝九晚五的班,我肯定受不了。我喜欢跟人交流,喜欢帮帮别人。”做了十多年社工,钱绮莲仍然很喜欢这份事业。
c% s: \5 A8 c' c! k7 ] “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我介绍我是做社工的,大多数人都会说:你真有爱心。”在香港,民众对社工一点不陌生。钱绮莲说,香港社工事业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而内地刚刚起步,让民众了解社工,需要一个过程。
( M' y3 k; B6 o; m$ q: T! a% o 内地社工成为名正言顺的“职业”,才刚刚5年的时间,2004年,“社会工作者”进入劳动部职业标准目录,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员。同时,劳动部开设了社工职业资格考试,从事社工职业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8 |" M& X" U" ]2 Q) N0 }
在社工事业已经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城市,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是吸纳社工最重要的机构。中国大陆的非营利社会组织,数量非常少,处于刚刚萌生的阶段。
: V* F2 V- i9 n# }& x) Q1 X 上海浦东,是中国内地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最早发源的地方。“现任上海民政局局长的马伊里,当时大力支持浦东社工组织的成立。1996年,浦东最先出现专业的社工,那时候上海高校还没有社工毕业生,浦东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引进了第一批社工。”姬忠宪介绍说。在政府的支持下,1999年,浦东成立社工协会,这个时候,浦东的一些医院、学校、社区,都有了专职社工。5 r7 T: i8 ]( G6 a" K
2005年,内地第一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乐群,在浦东成立,国内第一次有了独立的社工社会组织。目前,像乐群这样的社工组织,提供了大多数一线社工岗位,但是,尽管乐群的规模正在壮大,社工岗位也只有几十个。而在上海,与乐群类似的社工组织,只有10多家,提供的社工岗位数量十分有限。
7 c: B% r) t) R! X5 P8 P 为了推动非营利社工组织的建立,朱眉华教授也参与建立了“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现在,这个事务所吸纳了不少社工专业毕业生。" h0 U) R5 h6 z; y2 l- N& c, V$ q4 V
上海有13所高校开设了社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约1000人,目前上海能提供的社工岗位,相对于毕业生人数,差得太远。周文琰是上海师范大学社工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之前,她在一家精神病院实习,对社工这份职业比较喜欢,希望毕业后能做专业社工。“我本来打算去社工组织应聘,后来说已经招满了。”周文琰没做成社工,进了一家公司做人事工作。5 s5 U( I3 B a& m; \
现实难题
& J5 c5 d4 c+ [) Q# f “如果不考虑收入,做社工有一种很强的满足感。”跟周文琰一样,许多社工专业毕业生最终放弃做一线社工的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问题。“像复旦这样的名校,学生毕业后一定能找到不错的工作,所以他们大多数不愿意做一线社工。”上海东方医院每年吸纳社工专业学生实习,但社工张一奇发现,学生里很少有人表达毕业后做社工的愿望。3 g) f$ y, w8 _" R3 F
“在香港,社工的收入与公务员差不多,不会发财,但也不差,比较稳定。”香港社工钱绮莲说。在香港,本科社工专业学生工作的前一两年,月收入大约1万元左右,随着工龄增加,收入会提高,如果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1月收入大约能拿到3万-5万元。与之相比较,内地社工起步工资与其他行业类似,但上升的空间有限。6 @8 C5 w( g/ A, ]( x3 f( @% {2 j
在乐群,大学本科毕业生第一年的月薪大约2000元左右,刚刚毕业的社工王安琪介绍,在她的同学中,这个收入不算非常低。但是,由于内地社工事业刚刚起步,社工收入的上升还没有体现出来。对于那些谋求高收入的学生来说,做社工实在是“不挣钱”。上海仅有两家医院拥有专职社工,对于东方医院的医务社工来说,的确存在一些现实的难题。“在医院,医生、后勤人员、护士等等,都各自有自己的职称序列,只有我们社工,没有职称序列,就无法晋升职称,而职称又关系到收入。” 张一奇9年前从医生变成专职社工,到现在,与他同时进入医院的医生,纷纷晋升了职称,而他自己却尴尬地被落下了。1 I7 Z& F B. l7 A! @8 _; Q( a
据报道,近日,江苏省南京市首次大规模面向普通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吸引了1万多名毕业生报名,火爆的程度让招聘者也觉得吃惊。报道称,较好的福利待遇是社工报名火热的原因之一。去年南京市普通社工每月工资待遇在1725~1950元,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及考取社工师资质的,还可加学历工资和职称工资,月薪最高可拿到2250元(含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