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06|回复: 0

[慈善公益] 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做强做大”的战略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0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做强做大”的战略思考% P2 y3 A/ [6 a0 F8 {* S- t
2009-06-26  来源:公益时报  
! v! i; d% d'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T9 s; O' m4 C& j# ]9 ]! \
! i/ }1 h. n1 P+ Y
   转型期的北京慈善事业迎来了一个战略发展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北京要抓住这个战略发展机遇期,借“人文北京”建设的契机,做好慈善事业的升级转型工作,做强做大北京慈善事业,不辜负“首善之区”的美誉。北京慈善事业处于转型中
! X6 f9 ?6 N4 O( E% H5 B
北京慈善事业已步入转型期。慈善奉献成为衡量成功人士的重要标准;慈善贡献成为打造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手段;慈善事业成为衡量服务型政府水平的重要标尺。转型期的北京慈善事业迎来了一个战略发展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北京要抓住这个战略发展机遇期,借“人文北京”建设的契机,做好慈善事业的升级转型工作,做强做大北京慈善事业,不辜负“首善之区”的美誉。
北京慈善事业已步入转型期
9 C& n5 u0 i' v$ o3 h! G3 S
北京慈善事业发展到2008年可以说正式步入了转型期,转型的标志有五个方面。
第一,汶川大地震激发了北京广大民众的慈善热情,使慈善事业从社会保障事业的“补充地位”上升到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同等重要的“主导地位”,标志着北京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的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一直是处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在十七大之前,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但到了2008年,慈善事业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汶川震后的慈善大行动不仅在广大民众中极大地提升了慈善理念,也在现实中改变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尽管现在还没有在法规和文件中明确强调慈善事业的“主导地位”,但在人们的脑海中,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同等重要的。这标志着北京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的转型。
第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全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使慈善事业从过去主要依赖少数富裕阶层过渡到主要依赖社会大众阶层,这极大地提高了慈善事业的公众参与度,标志着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方式的转型。
2008北京奥运会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和20万拉拉队志愿者,共计170万志愿者以无与伦比的服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运会留给北京的最大遗产不是气势恢弘的标志性建筑,而是广大市民志愿服务的公益理念和人文精神。奥运会之后,北京乃至全国掀起了志愿服务的高潮,慈善事业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有众多志愿者参与的新时代,这标志着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方式的转型。
第三,北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使慈善事业的业务步入一个全新的空间,标志着北京慈善事业运营方式的转型。
截止到2008年底,北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使得慈善事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和结构调整,慈善事业许多原有的业务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进入而显得“可有可无”,这就使得慈善事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也标志着北京慈善事业运营方式的转型。
第四,“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的建立,标志着北京慈善事业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型。
2007年12月,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北京的慈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政府宏观管理、行业自律管理、机构微观管理、社会监督管理”的慈善事业管理架构基本确立,也标志着北京慈善事业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型。
第五,北京民间组织介入慈善事业的监督,使得慈善事业的社会监督体系更加完善,慈善事业步入到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监督体系,标志着北京慈善监督体系的转型。
2008年,北京高校一些从事公益研究的民间组织开始跟踪汶川大地震善款流向,并陆续在各种媒体发表了一些调查报告,这使得北京的一些慈善公益组织开始注意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标志着北京慈善监督体系的转型。
北京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隐忧+ y4 H/ f3 ]4 ?5 x3 A- K
转型期的北京慈善事业迎来了一个战略发展机遇期,公民社会的雏形初显端倪,良好的慈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虽然说机遇大于挑战,但隐忧依然存在,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隐忧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
隐忧之一:汶川大地震激发的慈善热情在震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呈现快速下滑态势,这种不利局面对北京慈善文化的形成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构成潜在威胁。
汶川大地震激发的慈善热情在08奥运之前处于顶峰状态,在08奥运之后呈现下滑态势,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慈善热情呈现快速下滑态势,主要表现为:媒体的兴奋点在转移;大众的热度在衰减;企业的捐献发生困难;政府支持的力度越来越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危机时刻激发的慈善热情在进入常态之后,会出现一个自然的衰减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不仅减少了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的收益,使捐赠主体大为缩减,而且还大大增加了需要慈善关爱的弱势群体,这“一增一减”加速了慈善热情的下滑速度。慈善热情的快速下滑对北京慈善文化的形成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构成潜在威胁。
隐忧之二:08奥运激发的志愿服务精神使得志愿者成为稀有资源,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在争夺志愿者,对志愿者争夺的局面对北京慈善事业“优先使用”的“潜规则”构成威胁。
08奥运使志愿服务的公益理念和人文精神得以弘扬,志愿者成为稀有资源,志愿者的作用突显,这也造成了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对志愿者的争夺态势。在过去,志愿者主要为慈善公益领域服务,慈善公益领域对志愿者具有天然的“优先使用”权,而现在这一“潜规则”正受到威胁,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都在与慈善公益组织争夺志愿者。
隐忧之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对慈善事业的空间具有“挤出效应”,这就要求慈善事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避免“重复与撞车”。目前,北京慈善公益组织开拓新业务空间的能力较低,经营效率堪忧。
社会保障的“扩面提标”是大势所趋,慈善空间的“腾挪”是不争的事实,慈善事业战略转移和结构调整也是一个常态。但是,一些慈善公益组织却无法快速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开拓新业务空间的魄力不够,能力不足,经营效率堪忧。比如说,北京慈善协会从2004年就开始为一些低保家庭7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发放额度为500元的“携手助老送健康慈善医疗卡”,这在北京基本医疗还没有实行“全覆盖”的情况下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基本医疗“全覆盖”的今天,医疗卡的发放就显得“可有可无”。但要取消这个业务却很难,一是慈善需求有刚性,收回遇到阻力;二是有影响的新业务还没有开拓出来,不发医疗卡又能做什么呢?所以,只好维持。
隐忧之四:“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建立的最大好处就是联合北京地区所有的慈善公议组织,共同开展联合募捐活动,以节约募集成本。现在看来,“首慈联”并没有实现联合北京地区所有慈善公益组织的目标,规范募捐市场、开展联合募捐的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首慈联”之所以没有实现联合北京地区所有慈善公益组织的目标,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首慈联”出身“贫寒”,权威性差。“首慈联”是由北京市民政系统发起的,出生可谓“贫寒”,号召力也有限。北京是首都,北京地区的慈善公益组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系统和部门,有隶属于中央部委系统的,有隶属于国际组织的,也有隶属于民间的。要想把北京地区这些大有来头的慈善公益组织联合起来,没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和政府推动是有困难的。二是“首慈联”业务服务不精,吸引力不够。“首慈联”成立时间不足2年,所开展的业务还不够精深,还不足以吸引北京地区所有的慈善公益组织主动加入,这大概是主要的原因,也是最难做到的。
隐忧之五:北京民间组织发育还很不完善,民间组织对慈善公益组织的监督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民间监督机制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慈善公益组织的公信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监督体系是提高北京慈善公益组织的公信力的唯一途径,而民间监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北京民间组织发育还很不完善,民间组织对慈善公益组织的监督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布的评估结果还不具有权威性,监督的力度和效果都不理想,民间监督机制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措施应对危机% _: @6 {: Z7 _/ `* k" R  A$ h
针对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诸多隐忧,北京要借“人文北京”建设的契机,做好慈善事业的升级转型工作。
第一,针对慈善热情下滑的局面,要很抓慈善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北京慈善动力机制创新,从而提升北京慈善事业的“原动力”。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进公民社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理念的精华,共同构造现代公民社会多元化的慈善动力机制。首先,构造现代公民社会的慈善教化体系和动员体系。培育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培育公民社会企业的“法人公民”理念,推进公民社会的基层社区慈善事业,构建公民社会广泛的舆论宣传阵地,建立公民社会的道德公约。其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理念的精华,丰富公民社会慈善教化的内涵。编制新时期北京的慈善教材,将传统慈善文化与国际慈善文化进行融合,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第二,针对社会各界对志愿者争夺的态势,政府要对志愿者这个稀缺资源进行适当引导,从而保证志愿者这个稀缺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确保慈善公益组织的“优先使用权”。
要实现志愿者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充分认识志愿者的功能,要对志愿者的使用单位进行重要性排序。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北京市志愿者服务促进条例》,对强势部门过度使用志愿者要进行适当干预,这样才能够确保慈善公益组织对志愿者的“优先使用”权。
第三,针对社会保障制度对慈善空间的“挤出效应”,北京慈善公益组织要进行大胆的运营机制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避免“重复与撞车”。
北京慈善事业运营机制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机制灵活、运营高效的资金筹集与运营机制,调动慈善组织经营者的积极性,完善资金募集手段,增强资金保值增值能力,做强做大慈善公益事业。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建立专业化、长效化的资金筹集机制,建立联合募捐机制,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完善法律法规,拓宽投资渠道,引进企业家经营机制;建立专业化的募集组织与服务组织,实行募集与救助分离机制。
第四,针对“首慈联”权威性差、业务不精的状态,政府要树立“首慈联”在行业管理上的权威性,要将政府对慈善公益组织的备案、登记、管理、年检等职能委托给“首慈联”,要督促“首慈联”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
对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备案的慈善公益组织,政府要将相应的备案、登记、管理、年检等工作职能移交“首慈联”。对不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备案的慈善公益组织,要靠提升业务服务质量来吸引他们入会,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组织联合募捐活动和信息共享。
第五,针对慈善公益组织公信力不足的现状,要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监督体系,特别是民间组织对慈善公益组织的监督力度。
北京慈善事业社会监督机制创新的目标是要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的、涵盖所有慈善组织的社会监督体系。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建立政府对“草根组织”的监督机制;建立司法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机制;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力度;建立民间评估机制;建立公民个人监督机制;形成行业自律机制。(文/施昌奎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6 09:46 , Processed in 0.042302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