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治疗摸式 ―― 2006-07-14 ( z: j, k, e; w& w/ y(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e# q+ I( j* J# D5 p. z来源:《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 - @7 d- |$ t. C
) ]7 W# K0 w u9 K/ y9 s$ J% n谈到社会工作的发展尤其是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无论如河都跳不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座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升和强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迄今为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主导模式,而且,创造了个案社会工作的标准处理流程产也正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推进作用,所以,“这使个案社会工作逐渐与精神医疗工作和临床心理医师等之工作开始并驾齐驱。”
$ N' ? l- r+ R% @9 d0 J5 d, a
. T& J& K. o; L5 o6 ~( f一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产生- m; I# U) t- S+ m" f( e( V
2 P: [# n6 @9 x) Q7 g9 [# C2 \4 T. F# ^+ S& ~3 [
8 ^' F& c- [4 b$ W' d- }5 C6 L从时间上来说,心理治疗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美国一个名叫玛丽杰?雷特的精神病理社会工作者重新检省了里士满在《社会诊断》那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所讨论的个案,她的结论是,其中一半以上的案主都呈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她由此断言,个案社会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进人到心理学导向。' ?% P" V! `& X* D3 D
9 u& W! Z* [5 U' Y! F5 R
; Y- B' M: U! |) } ]
事实也的确如此,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乃至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z5 r, u: d2 U
8 r2 Q! ^2 [% G/ Z; W- t, A1 Y' ?6 ^2 r" q* S. d7 i
从专业角度来看,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真正产生年代应该定位在1930年左右。其中,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富兰克,汉金斯首先创造并使用了“心理社会” 这个词。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则在他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采用了“心理社会治疗理论’s的名称,并系统阐明了心理社会治厅模式的主要理论,这意味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7 t: ^+ N& C9 X- o, N/ K4 G
) A( E+ A a2 P0 z; U. B- f6 q3 K g3 t1 p* P3 d
二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3 ]1 `, Z( Y& {7 S( n. m; Z
% X0 p o3 L- ^% I7 O& L8 r4 V+ e- R+ _0 T% M2 N: p3 p0 x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度被认为是理论内容最丰富、理论涵盂最宽厂的杜会工作治疗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广泛吸收了众多理论流派,集大成于一体。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最早接受的是心理分析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后来,心理杜会治厅模式逐渐拓宽了视野,进一步吸纳了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理论学科,从而成就了国身丰富多彩的理论。
5 E. A6 \" j. G8 d
( _( F7 h0 h& G9 ]/ Z! k `. i5 ?+ d* b* l4 c6 e
) ~+ e4 `3 Z+ X' Z7 M
具体来说,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以下几个:# Y! [0 e( ?) p- u3 c
5 v" \$ X* O* ^% b$ ]
4 b" v( m: I" d! q8 H, }9 ~' }
1.心理分析理论/ ^. n& {! ~3 d/ F) R8 ^" ~1 m: [
2 G: g; ` c' ^- O' E1 a! ^3 B% H( P. g+ h1 k4 e' Z# t# ^' {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从基本理论到主要方法都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集中在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和早年生活经验等几个思想观点之上:- x f& L8 l1 ]+ ?: m
% S' p# `( t B4 Y" {, O) V, Q# e
8 o* ~5 x% x2 n$ k8 u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结构可以被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重人格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履行不同的任务、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格。/ E$ C8 c R% k$ F
# v J; h6 ^6 q, }% y% M& `
) t! o; C1 i0 W3 I4 y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年所说的“无意识”,代表着各种原始的本能,这种本能与生俱来,贯穿于所有的冲动之中,它的目标主要是用来满足性欲和攻击性冲动以及饥饿等即时性欲望。本我遵循的是。“快感原则”,相对来说,本我更多地体现于人类早年,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本我的直接冲动逐渐丧失了主导性地位。
% f c* A) k2 B f$ o, `$ P" B4 e3 ]# {# O6 X
4 V/ ]3 N- C& m: Z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连接二者的一座桥梁。随着儿童的逐渐成长,自我慢慢唤醒并产生出来。尽管自我产生于本我之中,但是,自我更加类似于弗洛伊德早年所说的“意识”。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努力追求的是本我的冲动和理想原则下超我的折中。$ m# h5 x, H5 i3 A
0 T5 s$ c4 b, l3 x: r6 }
( o6 S" N6 ^: i4 O
超我在儿童五六岁时形成,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组成部分。超我代表的是社会道德和生活理想,是自我的努力方向,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 j* C: ~, N' k4 P
/ o/ H4 i% b! P5 [4 u; i
! }% ~ E) M, X; s) }+ o3 |: r2 t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有机协调构成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结构,但是,现实之中,本我可能是被压抑的,超我可能无法实现,自我也可能出现冲突。这就导致了人格结构的矛盾冲突,由此出现了各种人格偏差问题。: q" ~+ d8 t+ ~
3 Z0 K; }# p9 D3 z. v$ R% X
4 K/ y: Z" H7 T, S# \2 Q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弗洛伊德又迸一步提出了人格中的自我防御机制。所谓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是借用了军事用语来表示人格内在矛盾冲突的自我消解机制。正是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和应用,所以,我们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消除内心中的矛盾冲突。具体来说,弗洛伊德提出了补偿作用、投射、转移、否认、理想化、幻想等多种防御机制。; L3 `# _; {3 ]8 M7 v3 }& r, p. ^- o
) k) |2 G/ |/ O9 X2 v
$ d' }* P' u& r
3 C) A) ?$ I5 | @- L: D此外,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的成长历程主要包括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等五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分别对应着特定的发展阶段任务,每个阶段顺利发展之后会进一步导致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无法完成,这种被阻断的欲望会被压抑下来,并会在今后的某个发展阶段重新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该阶段的顺利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最终形成了弗洛伊德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童年生活经验将对成年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个结论在社会工作尤其是个案社会工作中影响非常深远。# [ Y/ G' Z r2 Y7 |& W
4 u: T* H& X+ [- b9 N* r: e6 `) f: r3 p* h
: n) O0 h8 j( @. j6 }; {$ }
尽管弗洛伊德的思想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的思想即使今日看来依然是充满洞见的,这也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什么弗洛伊德迄今依然对社会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 {% B5 S+ }2 k9 s5 U! v! P" s, N) i
9 `* ?4 j& Y6 r/ A4 h2 w/ D$ O- ^; _4 I. t; G2 V* `, e0 }& g
e$ W2 |! L, _* ~9 h7 @0 P
2.人在情境中理论
9 |( r7 p/ k) A4 z" @, k
$ X0 X4 _# q$ t" _8 i" v/ Q l1 u. L; J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关于人的假设主要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之上的,按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观点,理解一个人不能够仅仅从生理因素出发,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心理和社会这两个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三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是把人看做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人放到特定的情境中来理解就成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必然选择。
0 B- c; m+ i# [' S$ m6 Z* R O" j$ ]2 E/ E8 Y1 C m% |- e
除了这两个重要理论之外,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还非常注重社会角色理论、沟通理论、自我发展理论等。很显然,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非常关注的就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成长问题。4 @! l3 b- \) x: [
" _ p. ]6 U7 [* ~0 N8 I/ M4 j三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取向- `7 m7 a, _( n( f$ {
& R5 A( z: M# G4 P从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理论构成可以看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立足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协调,由此协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推动个人内在自我需求的真正实现。这其中,还包含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关于人的基本假设。2 C R& F% o% Q Z
/ P1 R0 A% e9 e* e. f) d% K. w8 D* I" M6 F
1.2 n9 ?7 h! h1 u: T
关于人的基本假设; O3 q4 Q8 a# N. n7 Y8 @& d) L
% E9 P6 i# z7 K第一,! s" w- ]+ m' u+ W: g6 b3 k
人的行为是受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0 ~& y. V9 G8 a0 a: D
: O* z$ L! r1 g0 C; @第二,. V! {, Y' ]9 R+ N0 t* J
: D' i* P$ ?0 _, R; E8 h4 u第二,人的行为是可以认知的,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 [- W3 }' ^+ N* K9 c- ?9 x: k( W0 k) K# B" P4 \0 m
第三,
" X4 R2 q( l' i7 Y5 a3 Q人的早年生活经验会对现在或未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 `2 r/ c+ z* a# {5 t0 D4 c5 G1 V* k$ K
第四,
# f4 z1 q6 ]7 u) E% k人的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的 。! i! P$ e& l$ _" n' A
: y. ~7 L+ x+ k& |% p
2.1 Q- S$ ~8 t4 I$ O
行为分析具体原则
, p! L1 B5 W1 S" O. s/ v+ I
: A1 y7 L N; Z! x( k* T* W第一,人的当前行为往往受到了早年生活经验的潜在影响。
" f1 _$ \3 k) Q. W C5 ]4 S S第二,当前社会环境的不适会引发案王的行为问题。
: R( a* {& ?4 r( ~) M5 f( ?第三,人的行为出现问题是因为人格结构出现了内在问题。
. \& D0 _: ~- k; n4 X. s- }/ e6 ]8 o& i3 }2 N
4 ^7 g) {1 E( d: ~0 w3.* K4 h0 z- ?# i4 x' N
关于治疗的价值取向% P( J5 @( U% F# V# ~( F9 `
+ u" }- W4 m' f1 L
第一,
/ U, L- i2 E, ^, y. x要尊重案主、接纳案主。/ A9 I1 C$ u* m6 T1 o
第二,
5 l2 x+ y7 F1 ` X应该承认案王的需要,并以案主为中心。: T& s! d( P. X8 e* M" f8 [! d
第三,& a. R& j7 K# y3 \/ ]
应该承认案主自决的权利,引导案主自我成长。( O! R8 s5 A$ k
第四,0 w* G0 g' r. q
应该鼓励协助案主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我。0 E l/ l3 D; s3 @! x
第五, 应该尊重案主的差异性多强调个另化治疗。
# J* X6 V, S( Q5 l! u7 W5 {6 N
1 p5 e/ k* E1 L) i# r& [四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
% ~6 j: n# @; I' ^4 l
% Y8 Y8 ~4 d! _1 N( {+ A
. ?: O% q7 o) U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所谓直接治疗指的是直接对案主本人开展治疗活动。所谓间接治疗则指的是不直接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对案主本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从而达到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的活动。相应地,直接治疗主要是在案主和社工之间直接展开;而间接治疗除了涉及到案主和社工之外,还进一步扩大到了案主的重要他人。事实上,日常社会工作的开展往往并不仅仅是直接治疗,也并不仅仅是间接治疗,而更多地表现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这二者的综合运用。2 a' s: F; X" Q$ u6 i
) V" X4 Q9 K0 `3 X1.直接治疗 。
- `: L, Z4 H7 u& M8 @' w/ R8 |6 U" W
直接治疗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反思性治疗技术和非反思性治疗技术。3 l. s- T) l q' l3 \( ?' M
反思性治疗技术对案主的要求相对较高,主要是通过评论、发问等方法来鼓励和推动案主自我反省、自我解决问题并达到自我的满足和实现。4 @. M! ^& c+ {! H6 U; d+ Q+ Q
# i4 d+ ^% p% V, J ^, p$ [反思性治疗也被称为反思性讨论或者反思性沟通动力技术,主要包括三种方法:人在情境中、心理模式动力、人格发展。
( `2 |7 ~# G: S! {5 b0 E+ D, L h3 o) p; x' M( \( T* s
人在情境中的反思性讨论主要是帮助案主对特定情境进行反思,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认知与修正。人在情境中的具体发展过程贯穿着案主从外在到内在、从被动到主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一般可以将这个过程按照先后顺序划分为六个阶段:6 W! L8 Q/ a, y. s' e
* c+ j$ o, a, {8 Y9 a7 H& q
第一阶段:外在反思,主要针对他人、健康以及情境等因素。第二阶段:向内在阶段转化,但介于二肴中间阶段,主要引导案主对特定行为的决定、后果以及变通可能进行反思。第三阶段:内在反思,推动案主深人进行自我反思,加深自我认知。第四阶段:反思案主对于特定情境或环境的反应。第五阶段:更进一步的内在自我反思,引导案主进行自我评估,纠正错误的自我形象,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向。第六阶段:补充性反思,主要帮助案主对社工以及相关治疗进行认知与反思,从而理解、接受并参与到具体治疗活动中。
( D6 ~$ ~& [: H; i* ~3 q" `* B8 D8 @; [7 y0 f
心理模式动力反思主要致力于帮助案主寻找自己错误行为的动力原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坚信,人的当下行为主要是受到了早年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心理模式动力反思往往会对案主行为背后的原因甚至早年时候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度反思,最终寻找到偏差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对心理模式动力的反思是弗洛伊德理论投射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的一个浓重阴影。4 A; p7 a1 i6 b* R
5 Z. a9 b7 Q3 o
人格发展反思很显然是心理模式动力反思的进一步推进,行为的深层原因其实是人格本身。人格发展反思使案主从对行为的认知深化到对行为背后的人格进行反思,这是案主行为问题得到真正解决的根本,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内在的理论支持。8 O( f0 h' u; ^* p& N7 r8 s' U5 `
1 E* C7 R7 U5 I# ^
, B1 h$ h6 a. D非反思性治疗与反思性治疗有着明显不同,比较而言,非反思性治疗主要不是案主自决的表现,而是通过外在力量推动案主内在变化的一种方法。非反思性治疗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外在性的和间接性的。一般来说,非反思性治疗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支持、直接介入、探索――描述――宣泄等三种。
: P9 }& {+ D5 ^, B, k1 M" Y p# [9 f
/ I5 ]; H3 u" d* e6 H8 \' T) X支持主要是社工对案主表达正面强化的一种方式,是社工对案主的积极增强行动。支持主要有物质手段和非物质手段两种。非物质手段主要包括肯定、接受、同情、信任、悦纳、保证等技巧,以此来肯定案主、强化案主;物质手段则包括各种实物支持。支持是反思性治疗的第一步。
5 o# e" d' z4 u7 l直接介入其实质就是社工对于案主的问题直接进行于预,从而迫使案主修正偏差行为。直接介入有多种方式,主要根据案主的不同情形灵活确定究竟采取何种方式。大致来说,根据案主问题的严重程度,社工直接干预的方式强迫度也会逐渐增强,按照干预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直接介入的手段依次有强调、提议、忠告、逼迫、实际干预等五种。表面看来直接介入可能与尊重案主以及案主自决有冲突,其实不是,因为案主之间自觉与自决程度并不一致,有的案主没有足够的自觉和自决能力,对社工依赖性太强,对这些案主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可能相对更好一些。
! y9 G& Z. r+ E) m" L* N9 ?# h; l) Y! u- G+ w
! P; n2 ~- O, V! ^0 r
探索――描述――宣泄主要是社工帮助案主进行自我情绪认识和管理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指的是在社工帮助下案主对自己的情绪逐渐开始了解全面,进而能够描述清楚,最后进行彻底宣泄的过程。大部分人都会些负面情绪进行科学述――宣泄的本质所在。4 a* b5 A; w/ r# \) d
7 m( k4 f5 p9 a% K4 L5 V; ^3 t8 m5 _
2.间接治疗
5 S: Y+ g' h& I: |7 c' ]1 V# l) ?4 L r0 k: _, q( U
所谓间接治疗其实就是曲线治病,因为种种原因,有的案主可能无法或不愿意直接接受社工的治疗。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之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了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暂时避开案主,直接对案主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然后,通过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促成案主本人的改变。, p& f9 U o. u
' v4 U6 y. x4 X9 c
' C6 g/ s$ Y3 \* J$ O) ]" Q0 x
在间接治疗活动中,社工本人所担当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与常规情形有所不同,大致说来,在环境改变过程中,社工所充当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凡种:资源寻找者、资源提供者、资源创造者、信息传译者、案主中间人、案主保护人等。! E/ v; Q& C; @. s* v. s1 H
# U- i j4 r) I* U
五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评论
/ M/ p" M# t) Z+ j+ U! ]$ _( q: Y0 \4 C; \- b( r9 N7 w. F
9 b1 D8 Q6 g, n- `( m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正因如此,心理治疗模式的优点也就显得非常突出。9 @% P# J: F7 `* {- [
7 l z+ A- B4 e& e
1.开放性- `7 j3 ?& n' D& ?9 E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体系的开放性,广泛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流派、众家学科,这使得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解释案主问题时显得非常丰富、深刻和具有说服力。( ?5 B5 e' c& G' _) A" F* H2 `
- i b" D- I) x( @8 V# L2.多维性0 X* g/ h' k4 m. Q1 Q2 |0 v/ F, {
这种多维性主要表现在对案主问题的解释范围的深广维度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既避免了纯粹心理学的解释,也抛开了单纯社会学的解释,而是将案主放到特定情境中,注重心理和社会的多重解释,强化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行为分析三合一模式。时至今日,社会工作的许多流派依然采用了这种三维行为解释策略。
1 F# P3 n. ^; V4 ?6 t- C3.深刻性- F+ F; e) F; F7 t f8 N8 j: x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接受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精神,强调早年生活经验对于当下生活的重要影响,这使案主问题的分析突破了现在的时间限制,深人到了遥远的过去,拓宽对案主问题的真正了解,有助于问题本质的真正显现。
, t* g& ^2 w, E/ U4 Z3 ^$ J8 u: N. Z4 m! n0 J
$ L7 ]" M5 g5 h* d3 B$ ~ e9 a1 T4.技术性0 c" m- L" \: f7 t2 H8 h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非常强调专业技巧的运用,并且挖掘发展了许多精致的专业服务方法,这种丰富的技术方法确保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能够对不同情形之中的不同案主分别做出科学的分析。
. G0 I2 @; {; }. E" W6 J
8 |9 u, T5 K- B8 L/ W. D, J$ M# z5.标志性" g1 r* x5 G3 N2 d; K& G
" _; I3 h4 j0 S4 k正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诸多优点,所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度成为社会工作的主导潮流,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所确立的工作原则、开创的工作方法、设计的工作流程常常成为社会工作的参照标准。
) I, X! {! n+ V0 X8 D
" y' r$ }9 v3 K& f7 D8 ^尽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广为众家赞誉,但是,批评的声音同样也有,概括起来,批评的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 r9 H" H6 _( L) ?! s9 J5 ?6 X0 e+ g; j" L4 U+ {, T
1.专业特质模糊% L1 i/ L3 U( w# g7 I- P
博采众家之长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优点,但是,与此同时,众多不同流派和学科的汇合的确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独特性,以至于有人不无讽刺地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贬为大拼盘。' W% G( W& R7 C: }7 j( A
2.过于注重过去经验
$ [" K1 i( h% j |% O0 E# t( f( d心理社会流派比较强调早年生活经验对当下行为的影响,_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因为,还有许多行为只是现在发生的即时性行为,不一定具有早年生?活的影响,而且,大部分人主要是生活在现在和未来,而不是依然停留于过去和现在。
7 m. `$ ^& }/ B2 |8 E* ~. k+ Z% E# w; f- ?" h/ g1 y& l! N4 X
3.技术过于繁琐
8 J% Q3 r/ V; g0 y1 {
7 D! B( |* y; {: L% Y; W, q+ L. G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很为自己的丰富治疗技术手段自豪,但是,多样的技术治疗手段除了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之外,同时,也耗去了大量的治疗时间,而且,过于精致的治疗技术抬高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门槛,对于社工和案主双方都产生了较高的要求,这造成了双重不良后果,一方面阻挡了部分案主接受服务,另一方面也阻碍了部分社工开展服务。
! |* t5 Q6 v% l- B# i
6 H2 [8 q- y; }2 C3 j尽管如此,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依然是值得鼓励和发扬的,它为社会工作留下的遗产相当丰厚,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工作依然在受惠于它。目前大部分社会工作都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