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e, B; K6 N" y: N0 B. S
在去苏州“工友图书馆”之前,我一直以为是叫“民工图书馆”,把他们服务对象的范围缩小了很多。1 G7 F) m8 r% c% Z/ \1 z8 L
中午12点多,我们便从经贸出发了,由于不熟悉路线,我们几个人绕了一大圈,原本只需要十几分钟的路程,估计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的吧,下车沿着那条巷子往里走,一路上是一些经营门市,有卖衣服的,卖化妆品的,有卖水果的,这些店面都是小规模的,只是为了方便当地居民日常生活而已,沿道小河里面的水已经完完全全是灰黑色了,可知这边生活环境有多么差。突然,学姐告诉我说“工友图书馆”到了,我看了半天,也没发现,直到学姐用手只给我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才好不容易找到“工友图书馆”的标志,楼下是卖各种生活用品的店铺,“工友图书馆”在二楼,顺着楼梯上去,楼梯口摆放着本周活动的展板,墙壁上贴着关于“工友图书馆”的简介,走进“工友图书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对面墙上的几个大字——天下打工是一家,走进去好亲切,工作人员的着装都很朴实,尤其是负责人全先生,穿的就和普通的工人一样,给人感觉就很亲近,除了他以外有一名正式员工,还有两位实习生,经过全先生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工友图书馆”的一些概况,看到他们自创办以来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当地工友那么多,他们无法接触工友,只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发宣传页、报纸等接触工友,凭借着工友一传二,二传四、朋友带朋友的的方式让更多工友走进“工友图书馆”,但我想这种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他们为什么不去寻找社区居委会的帮助呢?而且他们与苏州其他的NGO组织交流联系也不多,我是觉得他们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是要多多借鉴学习其他机构成功的经验,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通过谈话我们了解到,“工友图书馆”的活动固定是由几个人承担的,比如要钱他们的顾问,他们的一些活动仅仅局限于顾问的一些才能,比如他对《劳动法》有研究,就搞个普法讲座,他对苏州文化有研究,就做个论坛,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从今天的一些了解来看,他们仅仅局限于自己内部资源的一些利用,而没有充分调动外部的一些资源,比如社区居委会,还有正如一位学长说的,他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和工友之间相互接纳,互相了解。整合好各方面的资源是保证活动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想他们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b: j. k6 \' N0 L后来,我们自动的分成了几个小组,我们几个07级的就和一个实习生聊了起来,她是南京师范大学06级社会保障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和她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的社会实践经历非常丰富,而且平时接触的服务对象就是劳工,她的导师就推荐她到这里实习了。她们学校并没有像我们学校一样有一个专业的社保社团,平时她们只能跑到离她们学校很远的地方去做活动,因为不是学校的社团,她们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平时有事情只能挑一个空教室开会,他们的会议和我们社工协会也不一样,他们不分等级,每个人都会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必顾忌领导怎么看,因为不存在领导,大家各自负责自己的那一小块就好了。我很欣赏这种会议模式,或许是比较理想化,但是作为一个协会来讲,科层制还是存在的,像我们协会开会,大多都是领导在讲话,总结,布置任务,即使部长级以上的发言,基本上也是被会长要求来汇报一下工作的,很少会有人积极主动的去发言,因为大家怕自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影响自己在协会以后的发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否我们可以减少一点这种科层制的约束,多一些自由、民主和积极呢?人家是专门跑到市区去做服务,每天来去不仅费精力,而且花车费,有时候回去晚了,她们还得打的,因为她们是女子学院的,所以晚上回去晚了难免会不方便,只能打的。而我们协会就在学校,还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不需要来回的奔波,大一到了大二,很多人就纷纷离开协会,同样是志愿组织,为什么人家可以那么积极,那么坚持,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难道真的是得到的越容易,就越不知道珍惜?还是协会本身的问题?还是大家自己的问题所在呢?这值得协会所有人的反思,你们从协会的活动中真的一点都没有学到嘛?还是自己没有去反思? $ f; a! c% T0 o+ {7 M9 D' i7 V! h0 C 3 [% g3 c% @: I, k0 a'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