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的看法,是因过劳而造成体内器官阴阳失调,就是体内器官起内讧,互相打架,最后造成器官衰竭而死,所以希望你不是下一个!
, n( [ t) d6 E. t
0 n7 @! d' {: M) P 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 q+ Y; T6 I- X& H
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6 i' h: O* S, m, v& Z) y
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 E* V) x# g% a$ g& ~! i3 H
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 5 Y% J! @* B1 c
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 z! d1 Y# y7 x: a
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 m) R5 |: }: t2 W O* W) h 早上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 : S$ y( n; J3 s; C+ I
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
* J O- E. f+ _ 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 z! G$ u0 i. E; X# {/ T: R0 k2 c- A
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0 f* z' k7 c: a' W, ^9 H; u1 j' x" H8 O( M
附:人体24小时使用手册 ' @2 {: }* ^% @3 x; N
1∶00 人体进入浅睡阶段,易醒。此时头脑较清楚,熬夜者想睡反而睡不着。
- G% u' L+ }' y" C8 V2∶00 绝大多数器官处于一天中工作最慢的状态,肝脏却在紧张工作,生血气为人体排毒。 0 m$ ?5 v# T" U
3∶00 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肌肉完全放松。 1 \2 f5 O. b! L' p# e+ ]9 w" {! z
4∶00 “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老年人最易发生意外。血压处于一天中最低值,糖尿病病人易出现低血糖,心脑血管患者易发生心梗等。
8 W( j* c n9 h2 y* d7 ?5∶00 阳气逐渐升华,精神状态饱满。 0 G% b0 D' m7 u ]& C
6∶00 血压开始升高,心跳逐渐加快。高血压患者得吃降压药了。 ) r3 g& n- e( }' \( H9 n9 V
7∶00 人体免疫力最强。吃完早饭,营养逐渐被人体吸收。
; q& j9 r0 B9 M: f2 R. k/ I; N% K8∶00 各项生理激素分泌旺盛,开始进入工作状态。 $ Z& h) \0 h% {, M' N- ?1 i2 k& F
9∶00 适合打针、手术、做体检等。此时人体气血活跃,大脑皮层兴奋,痛感降低。 $ e( Q! X* |$ C6 f8 f
10∶00 工作效率最高。 . [# N1 k3 {) R8 V7 D: ^" J
10∶00-11∶00属于人体的第一个黄金时段。心脏充分发挥其功能,精力充沛,不会感到疲劳。
* R$ Z9 t# ~0 M! L/ p12∶00 紧张工作一上午后,需要休息。
. G$ ]5 x0 s, B/ D9 ~12∶00-13∶00是最佳"子午觉"时间。不宜疲劳作战,最好躺着休息半小时至一小时。 : R' F) |, a( U6 U/ c
14∶00 反应迟钝。易有昏昏欲睡之感,人体应激能力降低。 ' t ~# l t6 \+ l
15∶00 午饭营养吸收后逐渐被输送到全身,工作能力开始恢复。
; k: E# Z! Y) V15∶00-17∶00为人体第二个黄金时段。最适宜开会、公关、接待重要客人。 2 r9 r3 O9 l9 F! v+ N
16∶00 血糖开始升高,有虚火者此时表现明显。阳虚、肺结核等患者的脸部最红。 ! Y3 p- m" T4 q7 w
17∶00 工作效率达到午后时间的最高值,也适宜进行体育锻炼。
# X- q, v2 Y* [" A18∶00 人体敏感度下降,痛觉随之再度降低。
* B7 ~) j( X/ D5 F1 i19∶00 最易发生争吵。此时是人体血压波动的晚高峰,人们的情绪最不稳定。 3 K% }* }( J3 \- S7 B/ f2 F
20∶00 人体进入第三个黄金阶段。记忆力最强,大脑反应异常迅速。
% W& ~7 G- V5 m: R9 M! V- L! [20∶00-21∶00适合做作业、阅读、创作、锻炼等。 7 ?4 O5 r& N/ R5 L! z
22∶00 适合梳洗。呼吸开始减慢,体温逐渐下降。最好在十点半泡脚后上床,能很快入睡。
2 L7 p) Y. H4 r* E23∶00 阳气微弱,人体功能下降,开始逐渐进入深度睡眠,一天的疲劳开始缓解。
+ ?- {0 E2 c* g4 y$ n24∶00 气血处于一天中的最低值,除了休息,不宜进行任何活动。 |